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 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将给大家听。
4、 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过程:
一、 话引入,出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 出示课题:寓言二则
二、 学习第一则:自相矛盾
1、 读题:自相矛盾
2、 看图,指出矛、盾,轻声读文,找找这人是怎么夸口矛与盾的?
3、 指导朗读这人夸口的话。
“我的矛锐利的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的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板书:矛-----锐利 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盾-----坚固 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4、 理解“锐利”的.意思。
读准“戳”的音,并做做动作。
5、表演读
6、 想想:什么叫自相矛盾?
7、小结: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 学习第二则:掩耳盗铃
1、 读题:掩耳盗铃
2、 做做:掩耳的动作
3、 自由读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找找写哪人想法的句子,想想错在哪里?
5、 小结: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四、 复习巩固
1、 朗读全文
2、 摘抄所学的寓意。
五、 课外拓展
1、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慧心、风韵、慷慨、厄运、无忧无虑、心旷神怡、举世无双”等词语。
2、了解寓言的寓意,学习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学习《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第一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二、重点讨论: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二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二、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三、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四、小结 :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五个字。
2.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思品:懂得如果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法看问题,往往会产生错觉,出现错误;知道哙参是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1
第1课时
教学要求:懂得如果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法看问题,往往会产生错觉,出现错误;知道哙参是有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两则寓言,学习寓言要学会什么?
首先要理解寓言的意思,然后从寓言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过渡:那么我们首先要读通寓言,读懂寓言。
二、读懂寓言的意思。
1.自己对照生字表,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字音读正确。
亡鈇俄而玄鹤哙参疮
3.俩人一组练习读课文,重点仍然是订正字音。
4.自己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人有亡鈇者》讲了什么故事?这个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斧子,看邻人的儿子什么都像偷斧子的人,等他找到了斧子,看邻人的.儿子什么就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7.填空:读了《人有亡鈇者》,我明白了()
8.生活中你经历过这样类似的事吗?从而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9.《玄鹤献珠》讲了几件事?从而你知道了哙参是个怎样的人?
10.文章的题目中写玄鹤献珠,为什么还要写哙参养母至孝?
三、你从两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只要学生的理解有道理就可以。
四、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按层次背诵,《人有亡鈇者》按照丢斧子和找到斧子这两方面背诵。
2.《玄鹤献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背诵。
五、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寓言》教学设计5
引言
寓言故事在世界艺术的园林里,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又有着现实主义的精髓。寓言用细致精巧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述着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有的是朗朗上口的谚语,有的是名人名事的格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政治教学中加入寓言教学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氛围,升华政治课程的主题,让政治课摆脱以往的枯燥与乏味。
一、简述新课标下政治教学策略
1、以情教学,激起学习兴趣
初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概念较多且抽象的学科,课堂内容枯燥,虽然与社会接轨,但是和社会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对这门课程就缺乏兴趣。所以就需要在称城中融入情感,用真情实感来引得学生的共鸣。在上课时,创设合理情境,做好感情铺垫,用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识。
2、多变方法,巩固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暂时性的,当过了新鲜感,气氛又会回到以前。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保持长久的兴趣。
3、转变观念,落实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将升学率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只看中学生对知识点、考点的把握程度,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转变大当前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对思想政治概念的介绍学习,更是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落实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花费更更多的精力,转变教学观念,教政治教学知识化为学生实在的只适合能力。
二、寓言故事在政治教学中的案例
寓言故事的广泛传播和以浅喻深的特性在正式课程的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例如:在部编版政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我们共同的世界》第一课《同住地球村》,引入“杀龙妙技”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朱评漫的人,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去拜一位叫支离益得人为师,学习杀龙的本事,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技术。转瞬间数年过去了,他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些什么?他一边讲述一边展示学到的杀龙技术。大家就问他“什么地方有龙?”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他的本领是白学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自然界的事物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村。
再比如:部编版政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在开章之前引入“治驼背术”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在山东平原城中,有一位大夫能善治一切驼背,且方法简单,价钱公道。一个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得人,听说了这个神医,准备厚礼来求治疗。大夫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大夫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从整体把握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到片面部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应该从世界整体格局来分析。
三、寓言故事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寓言故事本身就具有通俗性、启发性、形象性、现实性、浪漫性等等特点,这些让寓言故事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人民性。寓言故事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一花一树等等全都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对细节的描述和把握得当,将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描述的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形象生动。寓言故事多使用夸张和典型化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事物特征描写的跃然于纸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想象和联想,根据作者的强烈感情和鲜明态度,塑造出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作者不仅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还能体现出哲學是逻辑思维的最高层次。寓言故事用短小精悍并富有活力的文字,代替教材中以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概念、推理、判断、客观世界的不易理解的内容,这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空洞乏味的抽象说教变为易理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我国著名的寓言故事是成语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画蛇添足”、“东施效颦”等等,大多数来自于民间,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具体的反映。而外国的较为著名的则是《伊索寓言》,其中对于人的品性等有着深入的认识和剖析,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争取开拓展新的领域,达到哲学理论的高峰。
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世界观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思想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不能再其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寓言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传授给学生,使得政治课程的教学意义更加的深远。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在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努力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实现知情并茂的教学效果。寓言故事将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完美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将寓言教学设计进初中政治教学教学中,对政治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寓言》教学设计7
教材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27课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第七组的一篇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导致禾苗都枯死。通过这则寓言,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则寓言故事,还记得吗?
生:坐井观天
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要全面,不要片面看事物。
师:今天我们学习27课寓言故事两则中的揠苗助长。
出示:“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学生读)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 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课文,说说这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掌握
(1)会读的字(多种方式进行认读)
yù yà jiāo chuǎn jié
寓揠 焦 喘截
(2)读一读(出示词语,小组展示认读)
揠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累坏
筋疲力尽 非常 枯死
4、指导书写
出示 焦费 望算
(1)学生观察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过渡: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枯死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学习故事。
1、出示自主学习合作 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2)、他想出办法了吗? 他想的是什么办法?
(3)、结果怎么样?禾苗真得长高了吗?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交流)
3、汇报
师:禾苗真的一点也没长高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为什么? 生: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
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师:你有过焦急的时候吗?做一做,你能用焦急的语气读读吗? 生:学生表演,多种方式读。
师:农夫是这样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
办法,是什么办法呢?
生: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累的筋疲力尽。(多让学生读进行体
会)
师:他拔完禾苗累的筋疲力尽,摸着额头上的汗,心情怎么样?他是
怎么说的?
生: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多
读,指导学生读出累并且高兴地语气)
师:禾苗真的长高一大截吗?
生:没有,枯死了。
师:现在你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他长高。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生: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小结:小朋友,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违反了事情的发展规律,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
四、拓展延伸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出示刻舟求剑、盲人摸象、掩耳盗铃、画龙点睛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猜猜语言故事的名称。讲一讲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方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分组、小组、同桌等多 种形式。
《寓言》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寓言》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B 案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本领,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8、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11
品读寓言,感受智慧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寓言。
2、掌握读懂寓言人物和寓意的方法。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学情简析: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又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读起来应该不难。
三、策略方法:案例指导,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几篇寓言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出《伊索寓言》
1、师:同学们,在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曾听过、读过许许多多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狼来了》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喊出这些寓言的名字。
2、师:小时候我们喜欢读寓言,寓言带给了我们无尽快乐;长大了,我们仍然喜欢读寓言,寓言会带给我们智慧。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减弱我们对寓言的喜爱。今天这节阅读指导课,咱们就再一次“品读寓言,感受智慧”(板书题目)
3、师: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寓言,它们都出自《伊索寓言》(课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集,相传是古希腊的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创作的。传说,伊索长得又矮又丑,但是他很聪明,很会讲故事,人们都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后来,他讲的故事在古希腊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而成的。其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教师介绍)
(二)、案例指导
1、师:《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大多以动物为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篇选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落井的狐狸和公山羊》(课件)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自由阅读这篇寓言。(学生自由阅读)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篇寓言?
3、你对故事中的狐狸和山羊有什么看法?
4、你从哪儿读出了狐狸的狡猾?
5、(课件出示)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道:“好喝极了,这水可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你赶快下来跟我一块痛痛快快地喝吧!”(指名读)
6、同学们抓住了狐狸的语言,花言巧语是可以蒙骗人的。
7、山羊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不假思索的一跃,跳了下去。
8、同学们,抓住了描写山羊心理的.句子,找出了山羊上当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分析,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9、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故事的理解呢?(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续写,一首歌,一幅画)
10、读了这篇寓言,我想大家一定会提高警惕,遇事多思考多动脑,不会轻易上当了。
11、通过这篇寓言的阅读,你认为该怎样去读一篇寓言?
(1)通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角色的语言、心理、神态……来感知寓意;
(3)深刻理解寓意,并能指导生活。
(三)、阅读延伸
1、师:寓言虽短,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我们智慧的启迪。除了《伊索寓言》,还有克洛雷夫寓言,中国的许多成语也是寓言故事,选择你喜欢的寓言读一读吧!
(1)、你读了哪篇寓言?
(2)、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2、指名交流
(四)、总结寓言的特点
1、我们读过的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们读出来了吗?
2、学生交流感受到的寓言的特点。
3、师:寓言的形式简洁,内容生动,寓意深刻。有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如有人所说:(课件出示)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面镜子,透过它,能照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智慧。
(教师读)
总结:读寓言吧,这是与智人对话,与哲人对话,是聆听人类的智慧之音,品味人类精神食粮。它教会你怎么生活,它使你更明理,读好书,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板书设计
读:1、读懂故事内容。
2、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动作、神态、语言……)
3、悟出道理,知道生活。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小李捡钱”的故事导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李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
让我们先一起看看塞翁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展示课件一(板书课题)
展示课件二:
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
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抽学生读,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展示课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 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课件六:强调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2、析情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分为几个情节。 展示课件七: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复述故事(创造性的复述),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 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 c、态度自然大方。 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课件八)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总结: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由此引申出成语 “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九)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集体诵读。
2、积累成语。
《寓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14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寓言,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则分别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寓言。
二、整体感知
1、关于古希腊诸神和《伊索寓言》
① 伊索——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②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③ 宙斯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儿女,如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④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是妇女的保护神。
⑤ 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⑥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探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朗读课文
2、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生: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生: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4、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生: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5、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6、说话练习: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生: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虚荣心强
7、改写情景: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生:原文表现出赫尔墨斯的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等,改动后没有这层含义。
8、寓意: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四、探究《蚊子和狮子》
1、朗读课文
2、思考: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生:扬长避短
3、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生:骄傲自满
4、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骄兵必败
5、寓意:取得一点成绩决不能骄傲自满。
6、改写情景: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生:原文多了蚊子向狮子挑战时的“挑战宣言”,表明蚊子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
7、拓展思维:续编寓言故事。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第二课时:
一、研读《智子疑邻》
1、朗读课文
2、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里。
3、字词疏通:
雨:下雨;
坏:毁坏;
筑:修补;
盗:盗贼
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智:认为聪明
4、翻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5、讨论:
(1)对相同的正确的意见,宋人为何智子疑邻?(寓意)
明确: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2)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明确: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寓意:听意见只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二、研读《塞翁失马》
1、注音
塞:sài;
父:fǔ;
遽:jù;
将:jiāng;
好:hào;
堕:duò; 髀:bì;
弦:xián; 跛: bǒ
2、抽掉拼命读课文
3、字词疏通:
近:靠近;
善:擅长,精通;
亡:逃跑;
皆:都;
吊:安慰;
何遽:怎么就;
为:是;
乎:疑问语气词,吗、呢; 居:经过;
将:带领;
归:回来;
之:代词,指塞翁,译成“他”;
富:多;
好:喜欢;
堕:摔下来;
髀:大腿;
大:大举;
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十分之九;
此:此人;
以:因为;
跛:瘸腿;
故:缘故;
保:保全
4、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5、重点词句归纳
6、福祸转换
祸 亡马而入胡
→(转化)将胡马归 → 子骑马折其髀(转化)→ 父子相保 福
7、《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生: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8、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生: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9、寓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拓展延伸:自编寓言故事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等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⑴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⑵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⑶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___________,发展和结局是___________。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⑵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⑶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⑴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⑵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⑶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⑷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⑸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⑹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⑺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
⑴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⑵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⑶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⑷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⑸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⑵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⑶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⑷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⑸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一:嘴和眼的对话;二: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于《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则古代寓言,提供关键字词提示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自读《智子疑邻》,掌握不能因人废言的寓意;研读《塞翁失马》理解寓言中福与祸的相互转化。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⑴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⑵不筑:修补。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
⑴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⑵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⑶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⑷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⑸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⑹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⑻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⑴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⑵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四、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孔子的弟子曾参,品德高尚,一贯讲信用,重诺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他幼小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妈妈一起走。妻子哄骗他说:“你不要闹,妈妈从市上回来,就把家里的那头猪杀了给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参真的捉住那头猪要宰杀。妻子急忙阻拦:“这头猪正在长膘,杀了多可惜啊!”
“你不是答应孩子,要杀掉它吗?”
“唉,你怎么这样死脑筋!我不过哄哄孩子罢了,哪里真的要杀猪呐!”
“不!”曾参坚决地说,“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如果欺骗了他,这不是教他养成欺骗的坏习惯吗?再说,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了。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曾参终于坚持杀了那头猪,实现了妻子许下的诺言。
1、曾参说:“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你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什么?请大致按曾参这段话的格式把它表述出来。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
3、请为这个故事拟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答案〗
1、孩子年纪小,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子。你要用诚实来教育他,他不就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吗?再说,母亲有好榜样,孩子就会学着这么去做人了。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2、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曾子杀猪
五、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1、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你看它:红色的大冠子,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头。啼鸣时,总爱站在高处,引颈高歌。
请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使读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点,题目自拟。
2、阅读语段,完成1~5题:
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_______展开情节内容。
2、文中加粗的“必须”用“必需”替代行吗?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3、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理解文中“钓钩”的含义。
4、“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5、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话(或语言描写)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须”有强调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4、最安全的、绝对
5、“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领会它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不能过,不能过!水深得很,前天还淹死了我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关于寓言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⑤寓言本来是来自普通人的言谈,几乎任何人的一生中都能讲一些聪明话,有的就是寓言;有心的诗人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把它们记了下来。历史这个巨人很喜欢这些记载,就把它们珍藏起来。以后,当普通人从书中再看见寓言的时候,忘了这是自己讲的,不禁大为惊讶,叫道:“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珍宝呀,这样光辉灿烂!”
⑥寓言是慷慨的。当童话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童话那里去;当小说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小说那里去……所以,现在我们从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里都可以看到寓言的影子。
⑦寓言又是谦逊的,当一个刊物请它去做客的时候,它就等各种长篇大著都坐下之后,悄悄坐在补白栏里。
⑧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它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它虽然年纪很老,孩子们却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因此,比较起来,它喜欢到儿童刊物那里去做客。当然,它还是同样谦逊,等小说、童话都坐下之后,它才找一个角落坐下。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从不炫耀自己,也不指望从别人手里得到什么。
⑴短文共有八段文字,每一段都谈了寓言的某一种特点,请将这些特点概括出来。
⑵作为一篇解说寓言性质、特点的说明文,本文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⑴①篇幅短小,寓意博深;②通过故事阐明道理;③通过寓言可以认识生活的意义;④寓言能够启发智慧,活跃思想;⑤寓言产生于生活;⑥寓言可以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⑦寓言在刊物中只占不显眼的位置;⑧寓言是儿童的好读物。
⑵短文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趣味很浓。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设计04-03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4-03
《寓言》教学设计01-30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07-22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10-1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1-20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2-06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05-26
《寓言》教学设计(实用)04-03
《寓言》教学设计(推荐)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