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诗,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吧。
一首新诗在手,你一定想先睹为快吧,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学生读诗
师:声音渐落,提一个问题: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朗读?
生1:悲伤的。
生2:低沉而满含深情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不用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语调来读?
生3:因为这是一首写愁绪的作品。
师:是啊,这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的心不免随之沉重起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理解,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生:齐声朗读作品。
师:第一次朗读,就能读出如此神韵,老师为你们骄傲。但还是想提醒大家:每一节诗的朗读情感应各有侧重,你们发现了吗?
生4:第一节诗写小时候,应该轻松些;第二段写长大一些了;第三段写母亲去世,很悲伤;第四段写对国家的思念,很沉重。
师:很好,说得在细致些,能吗?第一节诗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当时什么境遇?
生:母子分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5:因为第一节诗中写到邮票,说明两个人要有书信往来,可见母子分离。
师:也就是说第一节诗,为的是展现“少小离家”的境遇,朗读时重在展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试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节诗。
师:那么第二节诗呢?
生6:表现的是对新娘的依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7:其实这首诗的每一节分别有两个字表明是对谁的依恋:第一节的“母亲”、第二节的“新娘”、第三节的“母亲”、第四节的“大陆”,这些都是诗人思念的对象。
师:很聪明,他把每一节表明作者思念对象的词语都为我们找出来了。也就是说第二节诗,为的是表明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让我们来试读这节诗。
生:齐读第二节诗。
师:接下来看第三节诗,按照刚才同学的说法,第三节诗也是表现对母亲的思念,那和第一节不是重复了吗?
生8:第三节诗思念的是逝去的母亲。
生9:第一节诗表现的是离开家时一个小孩子想念母亲,能见而暂时未见的伤心,而第三节诗写的是一个成年人在母亲去世后想见却不能见的痛苦,感情是丝毫不同的。
师:你的分析很精彩。第三节诗,为的是表达天人永隔的悲哀,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挚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试读第三节诗。
生:齐读第三节诗。
师:那第四节诗怎样读好?
生10:第四节诗表现作者对两岸祖国团圆的期盼,读起来应该满含深情。
师:你试读一句好吗?
生11: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很好。给你作个小提示:说“两岸祖国”可以吗?
生:祖国两岸。
师:是啊,第四节诗,为的是展现诗人情感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第四节诗。
师: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六行,但是读的时候会发现,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在低声地向我们诉说。就是这样一首诗曾经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按照的你们的个性解读来说。
生12: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小我感情,还表达了希望大陆台湾统一的情感。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表明对回归祖国的盼望之情。
生13:这首诗的感情是一步步升华的:最开始是母子分离、再到与新娘分离、再到生死之别、再到对祖国大陆的别离,感情一步步升华。
生14: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国之情。表达最为鲜明的是第四节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15:作者是分不同的时间段来写的,分别抓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条理非常清楚,不仅是感情的脉络,也是诗歌节奏的分界,让我看到了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四节诗。
生16:作者把自己四个阶段所感受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不同的事物上。邮票和船票使我和母亲、妻子得以联系,使我一解乡愁之思。因为邮票使自己和母亲联系,而用船票他就可以坐船回家看他的新娘。后面两个事物阻隔了他,坟墓使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而海峡就使作者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故乡。母亲死了,即使穿越坟墓也不能见到活生生的母亲了。但是,如果穿越海峡就能回到大陆。死别无法改变,但生离更让我们不能接受。
师:;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再来朗读一次吧。一位同学领读,读每节诗的一、二两句,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句,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四句。
生:再读诗歌。
师:也许你们的声音还很稚嫩,但你们营造的诗歌味道浓厚而动人!正是这首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游子,我国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深情演绎过这首诗,让我们共同领略这唯美的艺术世界吧。听范读。
生:听范读。
师:范读的好吗?你们要不要再来读一次?我相信你们读得会不亚于名家。
生:齐读诗歌。
师:我很激动,因为我从小小年纪的你们的朗读中已经听到了沧桑的味道。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他说他慢慢的意识到,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一首诗,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他就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他在文章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60年代余光中写下了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几十年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写下了《乡愁》。可这首仅仅用了20分钟写出的只有四节的乡愁诗带给人们的感动却在世代流传。在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际遇之后,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感觉和效果应该有所不同。谁愿意读?
生17:读诗歌。
师:有人说,一首诗歌,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示。刚才同学的朗读已经让这首诗有了灵动的生命。《新诗鉴赏词典》中评价《乡愁》有如美术中柔美而略带伤感的“素描”。品读每一节诗,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诗歌进行大胆想像,描述每一节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任务分组。
生18:我能想到作者站在船头上,望着大陆,泪水落在海中,流回到大陆。
生:啊?
师: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啊”?因为品读第一节诗时,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词“小时候”,给你一个提示:作者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所以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
生19:一个少年拿着笔在写信,
生20:母亲在故乡收到信时的思念和不舍。
师:第二节诗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1:作者结婚不久便和妻子分开了,他分外思念妻子却只能梦中想见,因为是战争年代无法想见。
师:给你一个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想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22:作者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想见。
师:你猜他这是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23:泪流满面。
师:那也许余光中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呢?
生24:可能会沉思吧。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沉重相思情感下的诗人剪影。接下来我们看第三节诗。
生25:也许作者会跪在母亲的坟前,即使他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此刻也会泪流满面,因为他在悔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尽孝,母亲魂归后也未能送母亲回归故土,很惋惜……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在描述这个画面时,声音都有些哽咽了,尽管不知道有怎样的缘由,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清晰异常。接下来看第四节诗吧。
生26:最后一节诗让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
师:这个同学用了几个非常好的词语“沧桑”、“遥望”,我想你们已经一步一步的走近了这首诗。老师在读这首诗时也写下了画面解读文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小时候,离家的思念尽数献给了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当泪水滴落在邮票上时,我相信母亲读信时会闻到泪水的清香。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长大后,我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终化成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后来啊,我只能在您的坟前跪倒,任儿子怎样的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今生今世,真的再也无缘膝下尽孝了吗?我在外头,母亲您在里头!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而现在,我的大陆!我多想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有没有使你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也许那份记忆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想让这么美丽的画面凌乱无序,我们为诗中的四组画面取个名字吧。我们知道乡愁缘于离别,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中情感,每个名字的最后最好以“别”字结尾,好吗?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27:母子分别、夫妻分别、母子分离、两岸分离。
生28:我都用两个字:分别、告别、永别、离别。
生29:骨肉分别、夫妻分别、生死分别、两岸分别。
生30:母亲分别、新娘离别、生死永别、结果离别。
生31:骨肉分别、夫妻离别、生死永别、两岸暂别。
师:你为什么要把“暂别”重读音?
生32: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陆和台湾终会统一的。
师:没有想到你们的解读会如此到位!尽管没有你们的拟题出色,可还是想把我的拟题展示出来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你们的解读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有心课后再读这首诗,谢谢你们。
有人说,诗歌是跳动的音符,与你们合作,令我不禁回忆起诗歌长河中写“愁”的诗句: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清照的愁“载不动”,李煜的愁“流不尽”,李白的愁“断不掉”,在那一刻,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余光中的愁绪不及前人深厚,有诗为证:诗中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极言其小,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极言其少,如此乡愁寡淡的作者,也许他根本不配作“乡愁诗人”的代表,你们赞成吗?
生33: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浅浅的海峡,却也可望而不可即呀。
师:你前面的解读我都赞成,只是最后一节诗用“浅浅”,你也赞成,我不这样想。台湾海峡“浅”吗?
生34:很深。
师:其实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作者把它说成 “浅浅的”,是因为它成了作者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的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去说,谁又能体会得到呢!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生:齐声背诵整首诗。
师: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诗情的思绪。可人生就是这样,分别总是不期而至,一如乡愁。千百年来的人们提起乡愁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其实动人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比如席慕容、李广田、李春生、舒兰等作家的乡愁诗,感情虽然一致,但写法各异,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来品读一下、比较一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许多人不理解,余光中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家乡?他自己揭开了谜底,他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曾在文章中真诚的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他曾在诗中深情写道: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的想……但愿在余光中先生的艺术世界中我们都已满足了一回!
- 相关推荐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09-19
乡愁余光中公开课实录05-16
《乡愁》教学实录07-26
《乡愁》教学实录06-27
《乡愁》的教学实录06-30
《乡愁》教学实录07-13
乡愁教学实录06-28
乡愁教学实录06-16
《乡愁》教学实录(优选)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