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

2020-11-12 岳阳楼记

  一、背景及说明

  语文知识教学替代能力培养,这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知识学习不能取代能力习得,这本没有错,可实际中我们却又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了──对知识教学的批判累及知识:反感甚至排斥知识。我们的教学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智倾向──一味地读,一味地悟──好像借助概念的分析一出现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

  诚如好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问题的讨论,我们远还没有深入。首先我们不应忘了,任何能力的养成都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为前提的,适宜的知识才能建构成一定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套的语文知识,对我们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科学不科学?若不行,那么,怎样的体系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我们应当引进、建构哪些知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可同样是事实的是,我们从小学教到高中的却依然是那么几个概念,因此,知识的泛滥实质上是知识的匮乏。这些讲烂了的知识,多数是属于语言学的概念,而本应当与教学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诸如文学批评之类的学科却长期以来与语文教学处于隔膜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找不到一块基石(概念),教学游离恍惚,学习难以深入。笔者以往在教《岳阳楼记》时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这一次决心到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引入文气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美学地讲解。

  二、案例描述

  (前面两课时主要介绍写作背景、疏通文字、熟悉内容、诵读课文,这是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欣赏艺术特色)

  教师:同学们,这堂课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古人在鉴赏文章的时候是经常用到的,这个概念就是──文气。那么什么是文气呢?讲得浅显、形象一点它就是文章的气脉,好像人的血脉一样,大家只要仔细辨认,一篇文章是有那么一股气在流动的。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古人认为,这股气是跟作者紧密相连的,它其实就是作者的才性、气质、道德,我们说的气有清浊,实际上是指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我们说某某人有才气,某某人有霸气,某某人又流里流气,就是此番道理。由于这个气就是这个人,因此,我们既可以知人论文,也可以以文知人,许多人都说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其实等于说曹植这个人在生活中清高傲物。(师板书关键词,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解读范仲淹的气,先来把把《岳阳楼记》的气脉。我看许多同学眼睛瞪得老大,直想喊老师我找不来,你别急,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若找不到文气,那你就反过来,找那些没有文气的地方,或者准确地说,是那些文气较弱的、将息的地方,你看那些写着写着范仲淹好像是写不下了、话说没了似的,不得不重起灶炉的地方就是。

  生1: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这里。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写滥了,作者觉得没必要再写了。所以,他就然则──另起了一个话题──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了。(其他同学信服地点头)

  师:讲得真好!我们先一起把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内容诵读一遍。

  生(齐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好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师:这么壮观的景象,作者却不能写了,因为普通人通常都是这样写的。那么范仲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不是就是真正要写的?文气是不是就贯通到底了?

  生2:是的,下文都是写览物之情的。

  生3:也不完全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只是接下来的两段,就是霪雨霏霏的时候悲,春和景明的时候喜。作者真正要写的是古仁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才是作者真正要表明自己思想情感的地方。

  生4:是的,当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时候,他又发现写不下去了,因为这也不是他所要写的,于是,来了个嗟夫,意思上其实来了个转折,才又荡开一笔,拓出了一个新的天地。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先把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段落诵读一下。(生齐诵三、四两段,略)对,尽管这两段写得非常好,但这也不是作者所真正要写的,因为,这也只是一般人的普遍情感。他所要明志的地方是下面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而要在前面先迂回了两下?

  生5:作者是应滕子京之约写岳阳楼的,有关岳阳楼的,譬如,眼前之景等,他总不能什么都不写吧。(师点头表示有所认同)

  生6:若直接写文章就写不长,没几个字了。

  生7:是啊,更何况他是在看图作文(他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写不来了,因此,只能先写写普通人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

  师:你是说他写着写着灵感来了,才升华到文章结尾的主题处的?(师笑着反问)你说他的灵感是怎样来的呢?

  生1:我看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完全是起到铺垫的作用。你看,只有把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写了,才可以突出古仁人、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境界。

  师:说得非常好!你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审美原理了。范仲淹能够把这篇文章写下去,完全借助的是他的道德境界!但是他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呢?古人认为,深于文者,必敛气而蓄势,哪怕你气(信念、情感、道德)越盛,也不可长驱直入,一泄无余,鼓气以势壮为美,势不可以不息,不息则流宕而忘反如川流迅激必有徊伏透反,观之者不厌。(引用的古代文论教师幻灯片展示,并作形象地讲解,略)《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它的气是很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彪炳千古!(这是文章中气最盛的地方)但是,作者没有一吐为快,而是敛气从普通人的视觉──人家写滥了的岳阳楼之大观入笔,有意走入死胡同,借此第一次蓄势。此路不同,踅回来再转自普通人的情感,这一次比之上一次可谓洋洋洒洒了,我们都以为这一次肯定要登堂入室了,然而又戛然而止,借此第二次蓄势。于是终于来了一个嗟夫,笔锋一转,洞天别开,尽破前题,这下子终于造成悬河奔泄之势,冲荡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叫做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古人论画: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幻灯片展示,师形象讲解,略)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道德的珠穆朗玛峰,那么前面普通人的所见、所感不过是山腰上的几朵云霞罢了!(师边画山峰与云霞)

  同学们,下面我们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段读一遍。(生齐读,略)哪位同学现在来谈谈范仲淹,谈谈他是怎样实践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课前布置的预习题)

  生8:范仲淹是宋代名臣,他啊在朝廷中以犯颜直谏最为有名庆历新政时范仲淹罢黜了许多不称职的地方官。

  生9:范仲淹在江淮一带救灾,每到一地就开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仁宗转给嫔妃贵戚们看看,劝戒皇室不要奢侈。

  生10:今江苏泰州市有范公堤,此堤是范仲淹在泰州任盐官时,历时四年,修建的捍海堤,此堤长150里,解除了当地的水患灾区中心现兴化县的人民往往以范为姓。

  (许多同学发言,略。在交流中下课铃响起。)

  三、收获与反思

  1、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不知有几回了,每次自己都感动不已,可学生往往不买帐。这次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切入,课堂借助敛气蓄势理论运行,学生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切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论知识(文气概念及敛气蓄势原理)的引入。不论是深入地理解作品,还是最后鉴赏能力的形成,读者都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2、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一方面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但问题是即使肚子里有货却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另一方面,学生因此学习没有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他们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由于没有可供教学的知识序列,这种努力可能是不科学的),他们还是感到有点费事。语文教学热切呼唤教育界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厘清、扬弃,并或引入或创建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新理念,可新理念靠什么来张本、诠释,旧的知识能当此任吗?因此,此番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回避。

  3、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忧于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以能运用为最高准则,除了那些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外,其它的要有所了解就行。我们也不能以掌握概念为最后目的进行教学。高明的老师是嘴上不出现知识,可每一个环节涉的都是理路。就此而言,本案例好些地方缺乏课堂教学智慧,课堂上确实有过显的地方。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什么术语都不出现可能较好,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概念性质的知识,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它是认识的本身与再深入的基础。当然,对于本案例那些知识拥有概念的待遇,这确实需要商榷。

  4、课堂教学应该大胆而适度的运用分析的手段。古代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地阐释,这完全可以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用自己成熟的体验,通过形象地讲解,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古代文论的优缺点要一并正视。正是因为是美学的批评,古代文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严密与透彻,甚至,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如本案例引用的文气,它们的意思也是游移笼统的(因此严格地说还称不上是概念),因此需要受众有较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本案例开始的时候部分同学觉得文气很玄乎,难以把握,除了鉴赏领域长期以来概念的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也因此,我们若要到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汲取一些知识,应该要做一些相应的转化工作。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02-25

岳阳楼记的鉴赏02-25

课文《离骚》艺术鉴赏06-13

岳阳楼记文学背景鉴赏02-25

岳阳楼记鉴赏及反思02-25

岳阳楼记古诗词鉴赏10-29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鉴赏02-24

范仲淹《岳阳楼记》诗词翻译及鉴赏09-01

古代诗词艺术手法鉴赏说课稿11-02

岳阳楼记鉴赏及反思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