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6-08 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答案:

  6.C(此处“察”应解为“明显,清楚”。)

  7.A(A都为转折连词“却”。B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D介词“比”/介词“在”。)

  8.D(联系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浣明的是要法后土,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9.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每两处1分,全对3分)

  10.(1)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注意:然则,特,辨)

  (2)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注意:以,微,此之谓)

  (3)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乱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于是普通人就糊涂了)。(注意:妄人,异道,众人,惑)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涂”)了。那些晋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盔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2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问孤(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

  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

  答案:

  15、(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16、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18、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3

  文言文,完成4~7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分)

  4.B(B项的“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

  5.D 6.C (“反对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

  7.(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关键词 “追比”、“虚日”“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关键词“顾名思义”“徒”“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一 9 题。

  大将军青 ① 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长史安曰:“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不若降之也。不当斩。”青曰:“青()肺腑领兵于外,不患无威,()霸说我()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余以此示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不然,虽以狄枢使 ② 之功名,犹不克令终,可不戒软?南俗尚鬼,狄武襄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俊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平誉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评〕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赛,恬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璐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为然,向璐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璐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璐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璐公之谋也。

  (选自明代冯梦龙 《智囊全集》,凤凰出版社 20xx 年版,有删改)

  【 注 】 ① 大将军青:卫青,西汉时期杭击句奴的名将。 ② 狄枢使:狄青,北宋名将,谧号“武襄”,官至枢密使,故又称“狄枢使”、“狄武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自裁之 裁:裁决

  B.南俗尚鬼 尚:迷信

  C.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 建:提出

  D.却行数步 却:反而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 )肺腑领兵于外,不患无威,( )霸说我( )明威,甚失臣意

  A.之于为 B .以于之 C .之而以 D .以而以

  7.下列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B.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C.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D.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

  8.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执掌兵权多年,深受宠信,天子对他没有疑心,属下对他也没有嫉妒之意。这正是因为他能避开过度的权威,远离各种嫌疑的缘故。

  B.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大军到达桂林的南面,他焚香祝祷,并取出一百枚铜钱与神相约后掷地卜金,这些举动都是为了鼓舞士气。

  C.文潞公在朝执政,建议宋仁宗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让他离开朝廷,但仁宗觉得狄青是忠臣,始终未怀疑过狄青,只是文潞公怀疑。

  D.狄青到藩镇后,宋仁宗每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整天都会惊吓疑虑。不到半年,就得病去世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3 分)

  译文:

  (2)犹不克令终,可不戒软? ( 3 分)

  译文:

  (3)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 4 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 . D (却:后退。)

  6 . D (采用代人法,结合语境,不难得出答案。)

  7 . B (画波浪线部分应翻译为: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副将取来一百颗铁钉,立即任随铜钱的疏与密,将它们一一钉在原地,并覆盖上青纱笼,亲手加上了封条。)

  8 . C (此项“始终未怀疑过狄青”与“朝廷患之”“上默然”等矛盾。)

  9 . ( l )两人率军和匈奴大军苦战一天,士兵将伤亡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独身一人逃回到卫青大营。(采分点:补齐省略成分;且,将要、就要;归,回到,逃回到。) ( 2 )还是不能让(他)得到善终,可以不引以为戒吗?(采分点:克,能;补齐省略成分;句式正确。) ( 3 )桂林路途险要,军士们人心惶恐疑惑,因此狄青借神明的力量来让他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分点:惶惑,惶恐疑惑;假,借助;以,来;坚,使(让). · · … 坚定。」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予:_________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_________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猛风大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我(2)停止

  2.(1)亦甚雄快(愉快)

  (2)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6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②艺:种植。③按部:巡查部属。④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⑤橐(tuó ):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泥于掌故( )

  (2)躬历山川( )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4)计利而忘义 ( )

  2.将甲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乙两文主要写到了海瑞的哪些事迹?甲文中用到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

  4.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

  1.(1)拘泥

  (2)亲自

  (3)办事成功

  (4)盘算,考虑

  2.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3.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用来论述只有不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事迹概括,事迹的作用,意对即可)

  4.相同点:清廉。

  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7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阎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

  阎应元,起初担任掾史,做过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调任江阴县典史。

  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四面围数十重,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縆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颓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①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四面包围了数十层,城上的矮墙被炸裂。阎应元命令用铁叶裹着门板,穿上大铁索挡住裂口,再用泥土装在空棺材里,堵在倒塌处。碰上城中缺箭,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的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绕全城,让士兵埋伏在矮墙后,击鼓呼喊,像将要拴着人下城去袭击敌营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人。

  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良佐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②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清军后退,离城三里停下安营。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刘良佐远远地对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跑,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朝一个小小的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为国家镇守重地,不能守住江淮,竟甘心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犯法者,鞭笞贯耳,不稍贳;然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应元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对于犯法的人,该用鞭笞贯耳的刑法,绝不宽饶。但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置办上等棺木装殓,并洒酒于地上为死者哭祭。和壮士说话,一定称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

  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既连破大郡,济师来攻。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领兵在苏州、松江一带攻城占地的贝勒,连破大郡后,这时增援攻城清军。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两员降将一面劝说,一面痛哭,满脸涕泪。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被俘虏了不快点死掉,还啰嗦什么呢!”贝勒已觉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当当作响,锋口都被碰缺,阎应元斗志昂扬地登上城墙,神情气度一如平日。

  旦日,大雨如注。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而刘良佐令军中,必欲生致应元,遂被缚。良佐箕踞乾明佛殿,见应元至,跃起持之哭。应元笑曰:“何哭?事至此,有一死耳。”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清晨,下起倾盆大雨。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东奔西突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而刘良佐又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他最终被俘。刘良佐在乾明佛殿上傲慢地两手按膝伸腿而坐,一见应元被押来,立即从席上跃起,扶住他痛哭。应元笑道:“有什么可哭的呢?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只有一死而已。”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应元跌倒在地。黄昏时,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应元已气绝身亡。

  《尚书·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而后之论者,谓于周则顽民,殷则义士。夫跖犬吠尧,邻女詈人,彼固各为其主。予童时,则闻人啧啧谈阎典史事,未能记忆也。后五十年,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选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有删节)

  【注】①陴(pī) :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② 胙(zu):分封。

  《尚书·多士》序中说:“周公建好了成周,把殷朝的顽民迁往那里。”但是后世谈论这件事的人,认为他们对周朝来说是顽民,对殷朝来说就是义士。盗跖的狗看见尧这样的圣君也会狂咬,邻居的女子会骂挑逗她的男子,他们本来是各自维护主人的利益。我小时候就听说人们谈起阎典史的事便赞叹不已,但已记不清楚了。过了五十年,在朋友家看到黄晞写的关于江阴军民死守孤城的文章,就从中采取素材写成这篇传记。阎应元这个小人物,原来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典史,但看他立功树节,却如此高超出众。啊,真是令人感动!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迫近

  B. 吾与阎君雅故 素常

  C. 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 巡视

  D. 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跌倒

  答案:C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取空棺实以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 乃为敌前驱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C. 所当杀伤以千数 某所,而母立于兹

  D. 谓于周则顽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6、B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B.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C.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D.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答案:D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写应元困守江阴两次骂降之间,有一段介绍应元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文字,用的是插叙法,这样的写法有助于舒缓叙事节奏,增加行文的起伏,达到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

  B.作者对应元在江阴城中缺箭之时束藁借箭的描绘,与《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运用简练的文字就把应元谋略过人的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

  C.贝勒觉察城中无投降之意后,攻城更加紧迫。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当当作响,锋口都被碰缺,但阎应元临危不惧,斗志昂扬地登上城墙,神情气度一如平日。

  D.刘良佐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因此应元终于被俘,刘良佐在乾明佛殿上两手按膝伸腿而坐,心里很羞愧,一见阎应元被押进来,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扶住他痛哭。

  答案:D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与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①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释】

  ①习染:逐渐沾染不好的习气。②审问:细致深入地思索探究。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子羔,姓高,名柴,曾为卫国士师;原宪,字子思,曾为鲁国邑宰。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不日进则日退

  (2)夫以孔子之圣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2分)

  无车马之资 十室之邑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小题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作者举孔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你能再举出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不日进|则日退(2)夫|以孔子之圣

  小题1:(1)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2)凭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对今人不是一种勉励吗?

  小题1:勤奋学习是成功的关键(2分)。如战国时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图强,努力读书,最终学有所成,成功地“连横合纵”(4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的节奏遵循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虽、济、于、以、犹等字。

  小题1:本题考察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出列举孔子事例的目的以及补写出与之相似的事例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9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7.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8.“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5分)

  9.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案:

  6.(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7.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的格式。)

  9.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

  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军资、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①不赀②,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每一奏捷,内自阁部,外自督抚而下,大者进官荫子,小亦增俸赉金。恩施优渥,震耀当世。而其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阁部共为蒙蔽,督抚、监司稍忤意,辄排去之,不得举其法。先后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廉得其杀降冒功状,拟论奏之,为巡抚李松、顾养谦所沮止。既而物议沸腾,御史硃应毂、给事中任应徵、佥事李琯交章抨击。事颇有迹,卒赖奥援③,反诘责言者。及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成梁失内主,遂以去位。

  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迨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

  当万历初元时,兵部侍郎汪道昆阅边,成梁献议移建孤山堡于张其哈剌佃,险山堡于宽佃,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悬难守,与督、抚蹇达、赵楫建议弃之,尽徙居民于内地。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之,死者狼籍。成梁等反以招复逃人功,增秩受赏。兵科给事中宋一韩力言弃地非策。巡按御史熊廷弼勘奏如一韩言,一韩复连章极论。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久之卒,年九十。

  (节选自《明史 列传一百二十六》).

  注:①侵吞的财物。②无法计算。③得力靠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 家:安家

  B.师出必捷,威振绝域 绝:偏远的.

  C.督抚、监习稍忤意,辄排去之 忤:违逆

  D.健儿李平胡辈皆富贵,拥专城。 拥:围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属于李成梁去位自身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贵极而骄,奢侈无度 ②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

  ③恩施优渥,震耀当世 ④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

  ⑤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 ⑥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成梁有大将之才,但因家庭原因,虽然高祖被授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他也不能靠荫庇获得官职,年纪很大了还是一名普通生员。

  B.李成梁起初锐意建功立业,以求拜官受封,那时他只要带领军队出去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威名震动辽东。

  C.李成梁敢于骄横奢侈,杀良冒级,虚报战功,截取辽东商民之利,除了他有不世战功之外,还因为他用搜掠之财重贿朝廷内外重臣,那些人愿意听他指挥。

  D.李成梁建立了明朝二百年未有之武功,所以朝廷对他特别施与恩宠,封赏优厚,甚至置众人议论于不,将言官劾扣压不发。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之,死者狼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D(拥有)

  5. D.(②说朝内外重臣都受李成梁重贿,愿意为他说好话,不是他去位的原因;③是说李成梁对朝士权臣施恩优厚,威名显耀当世,不属于他去职原因。)

  6. C.(愿意听他指挥错。)

  7.⑴巡按御史器重他,资助他进入京城,于是得以承袭官职。(得分点器资袭)

  ⑵不久地位名望更高,子弟全部排列高位,家仆差役没有不荣耀显达的。(得分点隆列荣显)

  ⑶当地的百姓依恋其家,就用大军驱赶逼迫他们,死的人到处都是。(得分点恋以狼籍)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顷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4分)把下面两旬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⑵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小题3:(3分)“善”是什么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到反映宾客都认为口技人“善”的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会儿 (2)不久,紧接着

  小题2:(4分)(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都模仿的很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小题3:(3分)善于,擅长的意思。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做到具体、精确。如这里“少顷”应理解为“一会儿”。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妙”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这里要求学生用原文找出体现技人“善”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

  D.清荣峻茂/荣,茂盛

  2.下面句子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把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 )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②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③,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啻(chì )只,仅。②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③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以为且噬己也( ) (2)益习其声( )

  (3)驴不胜怒,蹄之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小题2:辨析下列“之”的用法,和“放之山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B.驴不胜怒,蹄之

  C.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D.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小题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咬,(2)逐渐,(3)用蹄子踢,(4)经常、常常

  小题2:C

  小题3:(1)(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窥”(1分),“稍”(1分)(2)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然”(1分),“异(1分)(3)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寝”(1分),“足”(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4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3分)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4分)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3分)

  参考答案:

  1.A(忧:父母的'丧事。)

  2.C(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3.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得分点:①早慧:年少时聪明出众。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2)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得分点:①省略句:以(之)为。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委(之)[以府事]。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得分点:①素:一向。②屏屠:隐居。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5

  文言文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前:在前面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追究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

  最终被伶人杀害。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1.A 恨:憾 不满

  2.C 文中并没有“充分证明江山得难易失”的道理。

  3.C

  4. (1)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入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告诉他。(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2)答案: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慧勇猛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好事近》阅读理解及答案02-24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18

《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28

文言文欧阳修阅读理解附答案04-26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7-18

胡先生墓表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03-11

扁豆阅读理解及答案06-27

火腿阅读理解及答案06-27

阿太阅读理解及答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