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2023-11-25 阅读答案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1

  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畋而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参考答案:

  9.【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选项:动词,征税。

  10.【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选项:动词,到。B选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C选项:副词,果然。D选项:介词,用。

  11.【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中“其使”指的.是燕、代、秦的使者,而非衡山的使者。

  12.【参考答案】1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2(衡山国君)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答案解析】重点翻译“即”“释”“畋”;重点翻译“应”“奉”“归”。

  13.【参考答案】桓公:从谏如流。 管子:深谋远虑。 衡山之君:鼠目寸光。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成语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需要考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有清晰的了解。

  14.【参考答案】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要目光长远,不要贪恋眼前利益。管仲制定从楚国购买生鹿和从衡山国购买兵器的战略,牺牲了眼前的财货,但是却争取到了长期的国富兵强。而楚王和衡山国王则贪恋眼前的财富,放弃了在长远的未来对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农业和军事,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灭亡。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是一样,要立足长远,着眼于未来。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注意观点明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材料。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解析:D、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将荐之先君 此亡秦之续耳

  C.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解析:答案D.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C、取独;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②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③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④省刑罚,薄赋敛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 ②④⑤

  解析:D.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 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 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B. 以退为进,错误。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3

  文言文问说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A.②③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试题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

  (1)(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要将它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2)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试题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对“忌”的解释有误,应是“妒忌”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审查,其中,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都不合乎题干要求,所以凡含此三句话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事之至难解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之人”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其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译为“要将它向别人询问”;“穷”是“穷究”之意。第(2)句中的“耻”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是什么)可耻”;“下问”是“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之意;“贤”也是意动用法,“认为(谁)高尚(或有才能)”之意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4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荀子·宥坐》

  【注释】

  1.欹器:一种盛水的器皿,无水时歪向一边。欹,倾斜,歪向一边。

  2.宥(yòu)坐之器:“座右铭”一般的器物。宥坐: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

  3.闻:听说。

  4.顾:回头。

  5.挹(yì):舀;酌。把液体盛出来。

  6.观:参观。

  7.为:是。

  8.恶:哪里。

  【参考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观:参观,瞻仰

  (2)为:是

  (3)闻:听说

  (4)顾:回头

  2.翻译

  (1)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果然盛满一半时欹器能放正,满满了就翻倒,空着时就倾斜。

  (2)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唉!哪有满盈而不翻倒的呀!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人不可自满,要谦虚。

  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

  (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5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桓侯,战国时蔡国国君。

  B.文中“火齐之所及也”一句中“齐”应该读(jì),现在写作“剂”,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通假字现象。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朗读节奏应这样划分:医之 / 好治 / 不病 / 以为功。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走”应该是“跑”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

  2.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病情将加重的严重警告。

  【答案】

  1.C(3分)

  2.D(3分)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6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望桓侯而还走 还:

  (2)使人索扁鹊 索:

  13.用 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

  (2)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14.读过此文,写出这则故事的寓意。(2分)

  答:

  参考答案:

  12.(1)回转,转身

  (2)寻找 每个1分。

  13.(1)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2)我因此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每句2分,“好”“以为”“是以”“请”漏译一个扣1分。

  14.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微杜渐。2分,正反面各1分。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7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3.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的是 。(1分)

  24.夫子不答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3.南宫适( 1分)

  24.

  (1)因为孔子已经知道南宫适的见解非常高明,所以不需要答复。(1分)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1分)

  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2分)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8

  陈亢问于伯鱼文言文阅读答案

  陈亢问于伯鱼

  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②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

  [注释] 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②诗:指《诗经》。

  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阅读练习]

  1.解释:

  ①对______

  ②退______

  2.翻译:

  ①无以立____________;

  ②闻斯二者_____________;

  ③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

  ①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②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

  ③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

  ④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

  4.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回答②回去后

  2.①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②听到这两件事;③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

  3.①

  4.孔子。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议论文阅读如何弄清论据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论据: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 相关推荐

【桓公问于管子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6-12

白玉盅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10-27

丑猫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04-26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阅读理解参考答案11-10

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原文阅读及答案10-21

中等生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10-30

高中阅读理解训练题及参考答案10-06

《汉字之美》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精选03-29

预感的阅读理解题目及参考答案06-25

《杜环小传》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