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的“不倒翁”》阅读附答案

2024-11-10 阅读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像一群饿狼扑向中国。张伯苓不禁自问:国家积弱到这种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这样的官兵对阵外敌,怎能不一败涂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眼里射出坚毅的光,他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中国!”经过新地思索,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赤诚的爱国之心,使张伯苓暗下决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投身教育事业之后,张伯苓便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南开学校。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出于复兴中华爱国心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庆创办了南开中学,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尽管他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那是由于他下榻的简陋馆舍臭虫多之故。

  而他和严修在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指出,“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张伯苓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却被婉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找到张伯苓的三子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庆。转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三子张锡祚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立即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张伯苓为此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持着镇定,一点儿也看不出颓唐的样子,在家中依旧谈笑风生。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气特别寒冷。晚饭后,卢开瑗(南开校友,卢木斋之子)来拜访张伯苓,说是听到小道消息,中央决定任命张伯苓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听后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所以卢临走时,他坚持要送卢下楼到大门口。儿媳瞿安贵觉得天气太冷,就送一杯热茶给张伯苓,只见老人口歪眼斜,已经不能言语。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是脑溢血。黄钰生(张伯苓的学生)执笔写了一份遗嘱,坐在张伯苓的床边,逐字逐句念给他听。张伯苓边听边点头,全篇念完的时候,他竖起右手大拇指,想说“好”,但已经发不出声音了。

  相关链接:遗嘱部分内容

  “余致力于教育事业垂五十年。凡余所致力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而力有未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见诸实施。”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众将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发达。”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的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之政策。凡我同学,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伯苓脱离海军,开始办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列强入侵,国家积弱,海军无能,只有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B.张伯苓宴请了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激励队员要团结一致、顽强奋战、坚韧不拔,并把它们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

  C.由于张伯苓办学的赤诚,社会各界纷纷慷慨相助。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始终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D.被拒参加南开校庆时故作镇静,在家依旧谈笑风生,是为了让家人和朋友放心。实际上,张伯苓内心对此非常不满。

  E.张伯苓直至临死之前,都在关心着南开的发展。他坚信,在人民政府之下,南开必将有“无限光明前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1)AE(答A给3分,E给2分 ,B给1分 ,答C、D不给分)

  解析:C,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而是自己的性格使然。D,“不满”说法错误,内心的感伤、失意和痛苦是为了无法参加南开校庆,因为他一生对南开有着特殊的情感。B,说法欠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张伯苓先生以此激励的不仅仅是足球队队员,而是整个民族。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张伯苓救国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青年立志教育救国,战胜列强。②强身健体乃救国第一,团结奋战、坚韧不拔和服务社会乃救国第二。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能力积极探索真理、改善人格,投身救国。④临死不忘国家的富强康乐。(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作为南开的“不倒翁”,张伯苓的品质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心系国家安危,以强国为己任:从张伯苓一生办学的理念来看,都是为了救国、强国。②日常生活节俭,公私利益明确:张伯苓一直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拿着办学的资金,账目公开,也从不多拿工资。③一生忠于教育,乐观面对失意:执着于教育,办南开学校,就算是失意、临死的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无限光明前景的国家和南开。

  解析:回答本问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相关信息,概括归纳。

  【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结合材料,谈谈南开精神给你的启示。(8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南开精神对于我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要有集体的爱国思想,还告诫我们学好本领,提高能力,为迎接新的时代做好准备。

  ②“公”是正己教人,高瞻远瞩,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我们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不了社会和国家,为此,我们的言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中心。

  ③“能”是科学才能,是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说空话、大话,为人实实在在,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钻研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④“日新月异”是接受新事物,创作新事物,赶上新时代,开创新时代。历史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只能顺应它的发展速度,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分,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自圆其说题,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分条概括。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 相关推荐

【《南开的“不倒翁”》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高手阅读附答案03-22

《绝唱》阅读附答案09-15

苦瓜阅读附答案11-08

《散步》阅读附答案07-15

阅读《绝唱》附答案11-22

水调歌头阅读附答案06-19

《父亲》阅读附答案08-24

《浣溪沙》阅读附答案08-04

《青菜》的阅读附答案10-07

《故都》阅读附答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