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山记》阅读答案

2024-12-02 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龙洞山记》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 1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力殆 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译: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译:

  参考答案:

  1、D

  2、D

  3、C

  4、(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 2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咷,犹信其有以也。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再入者二,某官某。凡十有三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阅读理解题目

  1.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导火灭 会:适逢

  B. 意其穴于是 竟:竟然

  C. 亦慑为殆 阳:表面上

  D. 窃嗣至者或不知 虞:担心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

  ②遣仆燃束茭前导

  B. ①心骇乱恐甚,自命当尽死此

  ②其戒,讵止殁身不可忘

  C. ①余居前,倏得微明

  ②莽苍者,三餐而反

  D. ①其宴外者,即举酒酌穴者

  ②而君幸赵王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洞穴,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 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一行秉烛前行,因灯火熄灭,只好在洞中摸索前行,历经艰难才得以出洞。

  C. 作者详细地记录了自己与同游者出洞后的种种表现,有哭泣的、发怒的、谩骂的、相互讥笑的`等等,逼真地展现了众人劫后余生的复杂心态。

  D. 作者联想到韩愈登华山遇险的事,认为“不登高、不临深”的古训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此次冒险是因为追求游乐,差点导致丧命,应以此为戒。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2)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B

  解析:“竟”在这里应是“尽头、终了”的意思,“意其穴竟于是”是说料想这个洞穴在这里到头了,所以B选项解释错误。

  2. 答案:C

  解析:A项,①“即”是“靠近、挨着”的意思,②“即”是“就、便”的意思;B项,①“谓”是“认为”,②“为”是“作为”;C项,两个“适”都是“恰好、正好”的意思;D项,①“于”是“在”,表处所,②“于”表被动,“被”的意思。所以C选项意义和用法相同。

  3. 答案:B

  解析:原文是“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但后面是“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他们后来是在火把熄灭、烟雾弥漫的情况下艰难前行,并非一直秉烛,所以B选项表述错误。

  4. 翻译

  (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久,(就得)低下头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得趴在地上像蛇一样爬行前进了。

  (2)这件事作为教训,岂止是自己到死也不可忘记的。我私下担心后来的人或许不知道,误到这里,所以记下这件事来告诫他们。

  阅读理解分析

  文章开篇介绍龙洞山位置、得名由来及周边景致,突出其不凡。重点描绘洞中探险经历,细致入微展现从洞口进入后空间渐狭、地势渐低,众人姿态不断变换,从昂首阔步到伏地蛇行,直至火把熄灭后的惊恐混乱,生动勾勒出极度艰难、危险情形。出洞后众人复杂反应如实刻画,尽显劫后余生百态。最后以韩愈登华山事类比,升华主旨,借古训强调涉险危害,点明记录此事意在警示后人,兼具文学性与劝诫意义,让读者随作者经历一番险象环生,又深省出游当谨慎、珍视生命。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 3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其上有穴,南北横亘,石鄣③侧起,相去仅三尺许,以手扪之,能容一人侧身入。行数十步,辄隘,束以韦带,侧身复行,如是者凡再,仅至其中。旁有小穴,又可容一人,以足先入,蹲而进,即达于上穴。其中穹隆高广,如厦屋然,中有清泉,滃然而出,汇而为潭,深不可测。其侧有龛,高广亦如之,龛中有石佛像,高二尺许,皆好事者所为也。洞顶有石窍,时时有滴水声,铿锵如琴筑。其下又有石床、石几,可坐可卧。时闻钟磬声,自远而来,冷冷然,似非人世所有。余与二三子,顾而乐之,遂留连不能去。

  俄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余等乃怅然归。既归,历追其所见,恍若有悟。盖天下之至险,无逾于此洞者矣;而其至奇,亦无逾于此洞者矣。夫人之身,亦犹是耳。于其所当行,虽艰险在前,而不可以不进;于其所不当行,虽夷途在后,而不可以不止。且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余之区区,亦可谓有志者乎?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能不为所惑,乃能至焉。余之区区,其果能至焉否也?此余所以怅然者也。

  噫!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当为则为,不当为则止,岂不痛哉!余既以是自警,且欲与同志者共之,故作《龙洞山记》。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鄣:同“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阅读理解题目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旱祷雨 辄:总是,就

  B. 周镌佛像甚 夥:多

  C. 束以带 韦:熟牛皮

  D. 虽途在后 夷:平坦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释家者流居 句读不知

  B. 能容一人侧身 君为我呼,吾得兄事之

  C. 如厦屋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既归,历追所见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洞山距离济南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因大禹治水曾到此而得名,山中景色优美,有潭,时有云气,且旱时祈雨常灵验,前朝曾封此地神灵为灵惠公。

  B. 龙洞山上有多个景点,从锦屏到佛刹山,岩石环绕,飞鸟难至其半山,山上有龛屋,刻有很多佛像,战乱时很多人到此避难,山下洞穴幽深,可达上层洞穴,里面景观奇特。

  C. 作者与朋友进入龙洞,洞内高广如厦屋,有清泉成潭,龛中有石佛像,洞顶滴水声如琴筑,又有石床石几,还能听到钟磬声,众人流连忘返,但因天色已晚而怅然归返。

  D. 作者由游龙洞山感悟到人生哲理,认为天下至险与至奇之地莫过于此洞,人生行事也如探洞,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要有志向、有力量且不被迷惑才能达成目标,还感叹人生短暂。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2)且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解析

  1. 答案:C。

  解析:“束以韦带”意思是“用皮带系着身体(以便通过狭窄处)”,这里“韦”指皮带,不是“熟牛皮”,所以C项解释错误。

  2. 答案:D。

  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指佛刹山等地;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一个“入”是动词,进入;后一个“入”是使动用法,“使……进入”,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一个“然”是词尾,“……的样子”;后一个“然”表转折,“然而”,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所以选D。

  3. 答案:C。

  解析:众人怅然归返的原因不仅是天色已晚,更主要是作者由此次游览感悟到人生行事如探洞,反思自身是否能做到有志、有力且不被迷惑从而达成目标,对未来能否践行产生忧虑,才“怅然”,C选项只归结于天色晚不准确。

  4. (1)在它(龙洞)的前面,山峰层层高耸,云雾缭绕,有锦屏峰、独秀峰、三秀峰,佛教徒一类的人居住在那里。

  (2)况且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且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赏析题目

  1. 请简要分析文章描写龙洞山洞穴内部景观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文章描写洞穴内部景观运用了多角度、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先是按游览顺序,写从下穴侧身艰难进入上穴,体现其幽深难行,制造神秘感;接着从视觉角度描绘上穴“穹隆高广,如厦屋然”展现空间开阔,“清泉滃然而出,汇而为潭”写出水之灵动,有动态美;“龛中有石佛像”添人文气息;又从听觉角度写“石窍时时有滴水声,铿锵如琴筑”“时闻钟磬声,自远而来,冷冷然”,以声衬静,渲染洞内清幽神秘氛围。作用在于突出龙洞山洞穴景观奇特绝美,为下文作者生发人生感悟做铺垫,由景之奇险联想到人生之路的探索亦如此。

  2. 文章结尾作者感叹“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当为则为,不当为则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它蕴含的现实意义。

  答案:理解:作者游历龙洞山,历经洞穴艰险奇景后,有感而发。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面对世间如洞穴般充满险阻与奇妙机遇的诸多事,在该行动、该追求志向时,即便前路艰险如入洞之难,也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而对于不当做之事,即便看似路途平坦顺遂,也要果断停止。就像游洞需有志、有力且不被迷惑才能领略绝美景观,人生行事亦如此。现实意义:在当今快节奏且复杂多变的社会,人们面临诸多选择与挑战,如学业上攻克难题、职场中拼搏晋升等,会遇艰难险阻,这时要有坚定志向、不懈努力去尝试突破;同时面对不良诱惑、不合规捷径等不当行为,要清醒止步,合理规划短暂人生,把握好前行节奏与方向,方能不负时光,实现价值。

  • 相关推荐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山月记》阅读题及答案11-27

《游千山记》阅读原文及答案08-22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11-09

陕北的山阅读答案08-10

《听山》阅读答案10-06

《故乡的山》阅读答案02-24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08-04

《游褒禅山记》阅读题及答案06-1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阅读答案11-22

游桂林诸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