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其三》原文及赏析

2024-10-22 元稹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子。

  赏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创作背景

  这组诗宫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题材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21]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元和四年(809年),他在读了李绅写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后,赏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写下了和诗《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元稹的和诗虽都是写实之作,如《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五弦弹》借“弦”与“贤”的谐音,写任用贤才之事;《法曲》对“胡旨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习俗表示不满。但与白居易之作相比,元稹之作只是“感事”“感时”而作,对时政涉及之深度与广度稍逊,亦不够平畅易读,如陈寅恪指出之“终象由文士宪左”。元和十二年(817年),元稹与刘猛、李余相和,作19首《乐府古题》。这些诗作有的“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有的“颇同古意,全创新词”,都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讽谕之作。其中的《织妇词》写织妇为缴纳紧迫的租税而从事艰苦劳动,头白了还不能嫁人,以至于羡慕檐前蜘蛛“能向虚空织网罗”;《田家词》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苦难:“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剧。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结尾更出之以反语:“愿宫早胜仇早复,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在这些古题乐府中,元稹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甚至以11字为句(如《董逃行》“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参差错落,稍多风致。但就总体水平看,语言仍嫌滞涩。《人道短》诸篇全出以议论,被批评为枯燥乏味之作。

  • 相关推荐

【元稹《遣悲怀·其三》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元稹“遣悲怀”三首03-16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诗赏析03-10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10-11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02-23

唐朝诗人元稹《菊花》原文、译文和赏析10-15

唐朝诗人元稹《行宫》原文、译文和赏析04-20

唐代元稹《重赠》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23

元稹《行宫》原文02-01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02-05

元稹《春晓》赏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