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得乐天书》阅读答案

2020-11-30 元稹

  元稹的《得乐天书》通篇白描,于牵挂不着一墨,但字字透着对远方知己老友的牵挂,笔力可见一斑。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①

  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

  得乐天书②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白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时好友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尚在翰林院任职的白居易连续上书施救未果后而作。②元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那年三月元稹被贬谪到通州(今四川达县),而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斥江州(今江西九江)。

  (1)白诗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2)元诗围绕“得乐天书”描绘了哪几个场景?(3分)

  (3)请分别赏析“欲封重读意迟迟”和“远信入门先有泪”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②对遭贬好友的同情;③对朝廷恶势力的愤慨;④对施救无果的现实的无奈。

  (2) ①诗人读信后泪流满面的场景;②妻女吃惊哭问的场面;③妻女窃窃私语猜测的场面。

  (3)前一句通过犹豫不决的动作和神思凝滞的表情。这两个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思念之情。后一句通过“先有泪”这一细节,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惊喜、感伤、悲恨等情感。

  拓展阅读:《得乐天书》元稹赏析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赏析】

  元稹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旧历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把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乡独处,意绪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酬来往。序文最后说:“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所谓“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状。这段话,对读者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得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元稹《得乐天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元稹 得乐天书05-16

元稹 《得乐天书》05-01

《得乐天书》 元稹04-17

《得乐天书》元稹03-11

元稹《得乐天书》01-12

《得乐天书》 元稹 赏析06-27

元稹《得乐天书》翻译05-06

元稹《蚁》阅读答案05-10

行宫元稹阅读答案04-27

元稹《重赠乐天》翻译与赏析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