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写作原因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所作,当时苏轼36岁,是他第一次在杭州任官的时候.
当时王安石为挽救软弱挨打的局面,开始变法图强.苏轼虽赞成改革,但其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因此,熙宁四年时,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由于见意见未被采纳,而又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请求外调.
苏轼离京来到杭州,任杭州通判.通判是一个闲官职,并无多少职权和事情,所以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1071年—1074年),游遍杭州一带景色,常常陶醉于江南山水之间,也因此在杭州一带留下了大量的优秀写了山水诗词.深爱杭州的苏轼甚至自命为“杭人”.
有一年夏天的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在西湖上乘船游宴,边赏景边饮酒.刚开始西湖天气晴朗,阳光明丽,湖面波光闪烁,展示着西湖美丽的风貌.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天气阴了下来,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着一层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苏轼等人在船上边饮酒边欣赏这难得的晴雨交错中的西湖景色.
酒兴未尽,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生性喜好山水美景的苏轼被这奇丽情景所深深打动,不由为西湖美丽赞叹,挥笔写下了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此诗后来是苏轼在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也被后人认为是描写西湖最好的诗之一.
苏轼等人在船上边饮酒边欣赏这难得的晴雨交错中的西湖景色.
酒兴未尽,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生性喜好山水美景的苏轼被这奇丽情景所深深打动,不由为西湖美丽赞叹,挥笔写下了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一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
- 相关推荐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及写作原因】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作原因12-09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赏析11-10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12-29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10-09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04-24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作背景10-21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翻译赏析01-22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原文赏析05-15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翻译赏析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