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2024-04-24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旨在赞美西湖美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喝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相同的景致,让他都很赏识。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波泛动,波光粼粼,景色正巧;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莽,若隐若现,又显出另一番美妙景致。“潋滟”,波光闪烁。“空蒙”,烟雨苍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篇言语的音乐性。

  这儿,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许多的。但从另一个视点看,又很抽象,由于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深之处。西湖很美,但终究美在哪里,如何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若是详细地描绘景象,能够会有单个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详细,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全体形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一起又很形象、很逼真,幻想空间很大,将“西湖便是美”这一大家共有的感触用诗的言语表述出来。一起,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豁达自适的性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佳人。无论是浓艳妆饰,仍是盛装装扮,西施都相同秀丽动人;若是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相同美不胜收。

  以绝色佳人喻西湖,不只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并且特别特别,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佳人,但终究是如何的秀丽,却只存在于自个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选用这样的方法,比起直接去描绘,不知要节省多少翰墨,而它的涵义却丰厚深入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触,一起也诉之于考虑,让读者经过自个的幻想去发扬诗的内在。这一超卓的比方,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优点”的佳句,致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号。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样子。蒙,一作“濛”。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

  其一

  天还没亮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下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是那么地美丽多娇。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作品鉴赏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鲜为人知。其实这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若只看第二首,题中的“饮”字就没有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于“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因此,在难以计数的歌咏西湖的诗歌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篇。

  名家点评

  宋代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然皆在《钱塘集》中。其后帅杭,劳心灾赈,已无复此种杰构,但云:‘不见跳珠十五年’(见《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而已。”[3]

  清末陈衍《宋诗精华录》:“(‘欲把’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10-09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06-21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1-22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原文赏析05-15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赏析11-14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5-15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6-11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拼音+翻译+赏析08-10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以及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