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2021-02-22 一剪梅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剪梅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 观看PPT 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展示PPT 学生做笔记 了解词牌名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 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在古代的诗词中,描写愁情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找出几句描写“愁”的诗句,并进行鉴赏,说说这些描写“愁”的词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关于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一点已不需过多强调。学习鉴赏诗歌是学生的难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这首诗的赏析来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基本能够赏析到位了。也能体会到古典诗词语言的魅力,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传神。关于背诵,还需要课后在加强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一剪梅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剪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一剪梅》教学设计

2.语文《一剪梅》教学设计

3.《一剪梅》经典教学设计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

5.《一剪梅》教学设计案例

6.《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

7.《一剪梅》教学设计 初中

8.高中《一剪梅》教学设计

上一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赏析 下一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