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全文意思辛弃疾

2024-03-01 辛弃疾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平乐·村居全文意思辛弃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词句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

  ⑻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简介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点评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纯用白描,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材说明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其写作特色有三:

  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

  二、人物性格鲜明,且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

  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 村居》,并背诵诗词。

  2.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两首词的大意,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清平乐 村居》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 导入新课

  1.交流对诗人辛弃疾的了解及作这首词的背景。

  2.朗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人的豪放诗风和爱国热情。

  3.揭题引入。

  二、朗读想象 感悟诗境

  1.板书课题,了解词牌名和题目。

  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2.朗读感悟。

  (1)读准确、读响亮、读出韵味。

  (2)读懂诗词。读着这些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美读感悟。用一个字概括你读后的感受。(醉)

  3.想象感悟。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相媚好”:指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2)想象表达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翁对媪(媪对翁)说: 。

  读着“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大儿说:。

  读着“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中儿说:。

  (3)感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a体会“无赖”:指调皮可爱。

  b想象小儿是怎样“卧”的,体会小儿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拓展想象: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此时辛弃疾会想到什么?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如果战场上的人们也能这样无忧无虑,那该多好呀!)

  d感悟板书:醉中有最

  (4)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是怎样一家人?(感悟村居中一家五口的和睦幸福、相亲相爱。)

  (5)创设情境,深化中心。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

  板书:安居乐业

  三、课外拓展 升华词情

  1.有感情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引导:此时,辛弃疾虽然身在上饶农村,但他却心系战场。让我们再来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生齐读

  师:征战沙场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安居乐业。

  生:国泰民安。

  2.对比朗读,升华中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 村居》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3.总结唱词。

  配乐演唱《清平乐 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醉里有最 安居乐业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 相关推荐

【清平乐·村居全文意思辛弃疾】相关文章: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试题05-11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阅读及答案11-09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12-26

清平乐 辛弃疾答案05-14

清平乐.村居05-27

西江月辛弃疾的意思06-16

辛弃疾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1-01

贺新郎宋辛弃疾全文注释04-13

辛弃疾《水龙吟》全文鉴赏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