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最新教学案

2023-04-13 乡愁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情美的诗歌,教师要用心去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声情并茂。下面是《乡愁》最新教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 相关推荐

【《乡愁》最新教学案】相关文章:

乡愁导学案及答案05-28

乡愁余光中导学案05-11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05-31

《离骚》最新教学案05-17

《木兰诗》最新导学案及答案06-27

乡愁的诗句12-07

席慕蓉的《乡愁》06-18

《乡愁》 赏析09-07

《乡愁》的鉴赏08-04

乡愁赏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