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下面是《乡愁》评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评课稿篇一: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篇二: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整节课吴老师努力落实新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主体思路是:引导学生、与学生一同情境朗读,感觉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思考实践,感受学习的创造美。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邮局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这节课上,从朗读开始,读中悟出,悟中读,层层深入,提示学生由读得流畅、舒缓到深沉到读出情感的“味”——愁之味来。同时,吴老师别有情味的诵读,深厚低沉略带嘶哑的女中音在课堂小小空间里营造了一种特殊气氛,也引起了学生更深更广的共鸣。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读完之后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如此的话,更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合作和谐。
二、形象分析抽象情感。对于没有背井离乡感受的初中生来说,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国恨这种抽象情感很难理解,而吴老师巧设问题,巧妙引导,用画面、音乐来导入、铺垫。内容分析透彻,保障机制出诗人借助四个具体物象把浓浓的乡愁诉诸笔端。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情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三、老师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过程中,吴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步步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也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你太有才了!你读得我有点想哭了!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刚刚各位老师也对这节课的各个细节进行了剖析,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教研就是这样,围坐一起,研计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思路,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我对其不足再提几点:一是老师的主导性还过强了点,启发过程中,老师重复的语言过多;二是分析内容是,第一节老师示范分析,后三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因为诗歌内容不难理解,这也就是“授之以渔”了。以达到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真正语文教学的目的。三是分析完诗歌的四美之后,如果能美美地朗读几遍,当堂成诵,这样,就以朗读开始,以诵读结束,那就更完美了。
拓展阅读:《乡愁》的意境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乡愁》评课稿】相关文章:
《乡愁》评课11-23
《乡愁》公开课评课05-15
孙权劝学评课稿11-02
《老舍的幽默》评课稿09-29
游子吟评课稿11-02
陋室铭评课稿11-04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1-24
河中石兽评课稿11-02
《河中石兽》评课稿11-05
《木兰诗》听课评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