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维的诗有感

2024-01-30 王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王维的诗有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王维的诗有感 1

  桂花是诗里最安静的花。所以,王维《鸟鸣涧》说的是鸟但写得绝的却是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出鸟,时鸣春涧中。”人心闲淡才能见桂花轻落,轻落的桂花才能让夜色更加宁静……

  王维一直喜欢桂花,送朋友走时,用桂花计算分别的日子:“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而看到喜欢的茱萸也要用桂花来比较:“幸与从桂花,窗前秋向月。”但是这样的桂花落,王维直到晚年才算是真的听见。

  我喜欢王维,不在于他可以把桂花写得这么静,而在于他看到“如是桂花落”的心境。

  王维是一朵安静而芬芳的桂花,他在作诗给孟浩然:“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舍田舍洒,笑诗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献子虚。”这样一首诗,便将王维淡泊名利,追求恬淡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王维奉旨出兵边塞,在目睹遥声过渍的沙漠,他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是一个心中有佛的人,无论是看见茫茫沙漠还是淡雅的'桂花,他的心里都能衬出那份宁静。

  到了晚年的王维,更是把自己的心交给佛。因为他知道只有从心底永远淡出名利,才能真正闲看桂花落。此时的他由“兴来自当往,胜事如自空”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落”。他的心彻底与佛融为一体了。

  我喜欢王维,喜欢他的寂静,喜欢他对桂花的低吟浅唱,喜欢他对桂花的洒脱宁静。

  读王维的诗有感 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著名的诗篇。特别是唐代,诗人辈出。我有很多喜欢的诗人,李白杜甫自然不用说,其他的诗人我也有很多特别欣赏。

  今天我就想分享一下读了几首唐诗的感受。我翻开《唐诗三百首》,打开以后就看见王维的诗。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诗句讲述了一辆轻车将要去慰问边关,路过了大漠。作者看见壮丽的风景。在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王维路过居延,看见壮丽的风景不经感叹边疆的美景。我在这里看出了作者对不畏危险的战士的赞美。本来是稀松平常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写的非常美,从这首诗中作者把我们带到那个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也看出了作者的豪迈。

  我又看了一首诗《鹿柴》,这首诗也是王维写的,王维站在一座人际罕见的空山,看见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虽然很安静,但是听见了人的声音,这种事情本来是很平常的,但是在王维的诗中却有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意境。读完以后我感受到了王维心情非常平静,对大自然观察的仔细。

  王维的诗我非常喜欢,接着我又看了另外一部王维的诗《山居秋暝》,诗中在一个秋天,刚刚下过雨,傍晚的时候明月已经出来,安静的深山走出一个洗衣归去的少女。看到这种场景让人感觉到特别宁静。虽然春天的美景已经消散,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诗人描绘了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可以说是对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读完王维的三首诗,我感受到了一千多年以前的王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面对山水风景,他用心下来欣赏,在我们今天追求金钱至上的社会可能没有那么合群,但是我觉得只有心灵平静,才能追求更好的人生。

  读王维的诗有感 3

  枫原万叶说过“我很喜欢枫叶,可惜枫叶红时,总多离别。”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几次离别,尽管心中有许多不舍,但我们总要转身离去。

  离别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笔案,但我认为,离别,其实就是一个个转身的背影。当你目送友人离开,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也许这就是离别。对于离别的无奈,对友人的不舍,往往就在他转身的那一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流下伤感的泪水——这就是离别。

  离别,也是为了下次更好地遇见。”电影太仁慈了,总能让错过的人遇见,但生活不一样,有的说过再见就再也不见了,文中的诗人正是想到,也许这一生,很难再有机会见到曾经的朋友和洒满离情与思念的渭城了,所以,才会泪流满面。

  每一个故事都会经束,但生活中,每一个故事在结束的同时也是新的开始。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离别是为下次相遇作铺垫。生活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离别是一个悲伤的词,但人生就是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上会有很多站,没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但陪着你的人到站下车了,即使再不舍,也应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

  读王维的诗有感 4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读王维的诗有感 5

  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我早已成诵。早先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近日再读,却别有心得。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他从不艳羡世间繁华,他只愿留住眼前美景。在王维的眼中,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同时也构成了他美好的心情。用哲学的思辨来看,这正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感观和自然对内心的反观。王维由眼前之景表达洒脱之情,由洒脱之情而入飘逸之境,无需豪言壮语,一首五言律诗足矣。

  查阅王维的背景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与佛结缘的居士,有"诗佛"之称。这让我想起"清晨入古寺,红日照高林"的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后禅院》)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诗人苏轼。他们都是经常进出寺庙并与高僧大德为友的居士。自从唐宋文学与佛结缘,文坛风气为之骤变,主张清新灵动、超凡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功名利禄,让人感到与此前大不一样,清冷幽邃、远离尘世、充满禅意,似乎是换了另外一副肚肠。

  王维也曾戎马征战,他的边塞诗也极具表现力,镜头感十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许是到了晚年,才发现山水间的真意,悟透了生活的真谛。

  读王维的诗有感 6

  今天读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写到:刚刚下过雨,山谷里空旷清新,秋日傍晚,凉爽的风吹拂着,明月的光映照在松林的每一个角落。轻盈的泉水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缓缓流过。竹林中传出了笑声,几位可爱的少女拿着洗好的衣服归来了。河面上的`荷叶晃动着渔船,渔船轻轻地摇着。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逝去,不过诗人王维却对眼前秋天的美景流连忘返。

  王维已经离去了1000多年,但寂静的山谷仿佛还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多想走入王维的一生,想和他一起结伴走在寂静的山谷里,我想看看秋景是不是如同诗中写的一样?那轮明月是否还映照在松林之间?我是否还能见到那几位可爱的少女?

  我想和王维坐在山顶聊聊天,我想知道那个时代的诗人是否想过1000多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1000多年后的世界,再也没有这座寂静的山谷,也没有他们向往的宁静。

  最后我还想知道一件事:如果王维来到现代世界,他会对现代世界有何看法呢?我相信王维的那片宁静世界依然会存在于世上。

  读王维的诗有感 7

  近日我读了一首诗,名叫:《山居秋暝》,它是由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它通过对山中秋季傍晚景色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首句便点出题目,以“空山”、“新雨”、“晚来秋”渲染了雨后的山中傍晚的凉爽宜人、空气清新、景色美丽。第二句是历史上写景的名句。云停雾散,月亮初升,银色的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照在树林中的土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静静的流淌。月下那挺拔的青松、山石上流淌的清泉似乎让我感受到了山中的安详、和谐。不但如此,“明月”、“青松”、“山石”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此句虽然是写景,但我从此句体会出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我读了第三句,仿佛听到了欢歌笑语,原来是洗衣姑娘回来了,溪水中,小船顺水而下,划破了宁静。尾句巧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我国古代的妙文还有很多,我会一直研究下去的。

  读王维的诗有感 8

  我今天读了《鸟鸣涧》这首古诗,全文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喜欢安静的地方,常常一个人走在安静的小路上。“鸟鸣涧”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鸟在瀑布边鸣叫,王维觉得这正是一个画画的好时机,他不但画了一副画,还顺便写了这首《鸟鸣涧》这首诗。

  这首诗主要讲了王维在晚上,他在桂花树下走路,非常悠闲。这时桂花落了,微风吹着飘落的桂花在天空中漫舞,这两句是以声写景。过了一会儿月亮慢慢升起,山里的鸟都被惊吓的飞到高空,时而在瀑布边鸣叫着。这两句是一动衬静,更体现出了鸟鸣叫让山更悠静的景象。这首诗用了二十个字,却表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声衬色。你还能静静地品味到淡淡的桂花香,还能听到远处山涧的声音。这首诗真的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读王维的诗有感 9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一升华使读者眼前一亮,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一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而诗人的感情也随着行程在不断变化:单车出行:内心抑郁孤寂;见到侯骑得知都护的消息后,感情由凄然转向兴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从景生。颔联中诗人看到征蓬、归雁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自己也如征蓬、似归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缕缕孤烟升起,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壮观画面时,心胸顿时开阔。苍茫壮阔之景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悲壮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浑景色的陶冶和净化下。诗人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奔涌而出。

  总之,雄浑壮观的景色,浩荡奔涌的激情,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读王维的诗有感 10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读王维的诗有感 11

  《使至塞上》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叙事诗,作者身负重任出使宣慰,历尽艰辛徒劳往返,心中自然十分恼火,宣慰未成,何功之有,艰苦辗转,兴致何在,但积习使作者要写诗记行,此诗无非意在诉苦而已。首联点明了此行的危险与艰难(另外四句提供一些线索),而写景两句则进一步把作者单车问边,穿过大漠,深入无人之境,长途奔波倍受艰辛的孤寂而乏味、紧张而惆怅的心情表达出来(两名句的真实含义是大漠之中除无声无息的野河落日、荒漠旋风之外一无所有),通篇没出现任何危险、艰难、疲倦、苦闷字样,而意思却尽在其中了。这不由使人想起鲁迅的一段话:“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同那些字。”王维的这首诗,正是大诗人、大手笔的典范。但是这种艺术效果,只有熟悉当时地理、历史情况的唐代文人,才能心领神会。大概也正是由于唐人理解王维这首诗真正含义,无论名句或全诗都没能在唐代的诗评中受到如同后人一样的赞誉。唐朝以后随着时代变迁,政治文化中心东移,特别是异族入主中原,后人对汉唐时代的'历史、地理背景已经逐渐生疏起来,这也就难怪宋朝以后的文人不解其中味了。

  后世文人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此联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甚至作出“千古壮观”(王国维语)的评价,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根据作者写诗的初衷和当时的心情,并没有也不可能把荒漠旋风和野河落日当作良辰美景来描述,而只是想用最简练的语句概述大漠的荒凉和旅途的孤寂。数百年来,历代文人对两名句的赞誉实在只是一种误解而已。

  • 相关推荐

【读王维的诗有感】相关文章:

王维的诗12-20

王维的诗10-20

王维诗07-28

王维送别诗07-20

王维的送别诗(精选)10-04

王维写的诗12-15

王维诗诗词01-26

王维诗【必备】07-20

(合集)王维诗07-25

王维的送别诗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