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精于验水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安石精于验水的典故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王安石精於辨水
管宗汉
王安石精於验水,几乎料来如神。原来,王安石晚年患了痰水之症,多方治疗无效,惟有用长江三峡中的瞿塘中的峡水来烹阳羡茶才有疗效。
此说似乎太神秘,其实也有根据,医家对水性与治病的关系早有论述,有些水长喝会得瘿病(大颈泡),有些吃了会得疟疾。当然,也有些水是可以治疗中脘之症的。王安石要的就是这种水。
有年,苏轼从四川路经三峡去湖北黄州,王安石就托他捎些瞿塘中峡的水来。
苏轼贪看三峡的景致,竟把友人之托忘记了,船已到了瞿塘下峡,猛然醒觉,只好汲了下峡水来充数。谁知王安石喝了这水的茶后,指出,此水乃下峡水也。苏轼忙不迭赔礼。王安石说:上峡水急,下峡水缓,惟中峡缓急参半;以三水煮茶,上峡水茶味浓,下峡水味淡,惟中峡水浓淡适度,最宜消痰化气,今观此水味淡,知为下峡之水。苏轼佩服不已。此事,当可见王安石精於辨水。
典故概述
王安石晚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但难以除根。太医院建议他饮用阳羡茶,并特别强调需用长江瞿塘峡中峡水煎烹,以达到最佳疗效。因苏东坡是蜀地人,有机会经过三峡,王安石便托付他于往来之际,携带一瓮瞿塘中峡水给自己。然而,苏东坡在三峡时因贪看风景,忘记取水,待想起时已过中峡,只得取了下峡之水充数。王安石品尝用此水烹煮的阳羡茶后,立刻辨出并非中峡之水,而是下峡之水。
验水过程
1、苏东坡送水:苏东坡亲自将所取之水送至王安石处,王安石随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自检验。
2、烹茶验水:王安石命僮儿在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茶。他取一只白定碗,投入阳羡茶一撮,待水如蟹眼时急取倾入。
3、观察茶色: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据此判断此水非中峡之水。他询问苏东坡后得知,果然取的是下峡之水。
验水依据
王安石之所以能准确验出水质,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水性差异: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而中峡水性缓急相半。这种水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烹茶后的茶色与口感。
2、茶色观察:用不同水质烹煮的阳羡茶,其茶色显现的时间与浓度均有所不同。上峡水烹茶茶色显现快且浓,下峡水则淡且慢,中峡水则介于两者之间。
3、医学知识:太医院官知王安石病症,故用中峡水引经,以阳羡茶辅助治疗。王安石对此有深入了解,因此能通过茶色判断水质。
典故意义
王安石精于验水的典故,不仅展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与严谨态度,也体现了水质对茶性及药效的重要影响。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在品茶或治病时,选择适宜的水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情趣。
- 相关推荐
【王安石精于验水的典故】相关文章:
王安石验水的故事06-15
王安石轶事典故06-17
关于王安石的经典故事800字04-24
《春日》王安石11-01
王安石的诗句11-11
《梅》王安石10-21
王安石梅花08-24
王安石的诗04-25
王安石故居01-05
王安石年谱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