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也是小学阶段唯一一首哲理诗。整理《题西林壁》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悟、诵、用”三结合古诗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大家齐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介绍了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欣赏庐山风光,感受人生哲理。
二.明确方法,合作学习
1. 以前我们学习古诗的意思时都用什么方法?
2. 选择喜欢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诗意。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读中感悟。
1、 学习前两句诗。
(1) 汇报诗句意思。
(2) 配乐欣赏庐山风光。
(3) 出示横看、侧看、远看、近看等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引导说话,进而感受庐山的雄奇风光和千姿百态。
(4)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2、 学习后两句诗。
(1) 汇报诗句意思。
(2) 说说诗人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3) 幻灯片出示古诗揭示的道理。
(4) 读出自己的理解。
3、 转换角色,体验情感。
我们做一个转换角色的游戏,假如你就是苏轼,游走在庐山之中,欣赏着壮美的庐山风光,你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我们合作完成如下的下文章。
(开篇)师: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游走在庐山之中,欣赏着庐山雄奇壮美,千姿百态的风光,心情格外舒畅。
生1:远看庐山____;
生2:近看庐山____;
生3:横看庐山____;
生4:侧看庐山____。
生5:(抒情)啊!____。
师: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庐山展现在有人眼前的样子各不相同,(道理)_____。
(总结)师:今天真是不虚此行,不仅____而且____。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5.欣赏古诗教学视频,身临其境般地走进庐山,感受人生哲理。
6.明确苏轼诗歌语言风格,知道这是一首借物言理诗。
四。巩固练习
完成连线题,找出诗句所对应的人生哲理。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根据古诗编写故事,(继续完成上课时进行的转换角色的小游戏)。
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指风声,结合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展开想象,多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诗人运用语言的独到,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历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设计还巧妙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做,凸显了主题,突出了这类古诗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进一步拓展阅读此类古诗的兴趣。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相关文章: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09-10
《题西林壁》 苏轼10-12
苏轼《题西林壁》10-06
苏轼题西林壁07-16
苏轼《题西林壁》标准教案06-16
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教案08-01
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意10-09
题西林壁苏轼诗意02-20
苏轼《题西林壁》的译文08-16
苏轼题西林壁 背景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