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1】归去来兮辞·原文 | 【5】作者简介 |
【2】译文注释 | 【6】教学设计 |
【3】创作背景 | 【7】教学反思 |
【4】作品鉴赏 | 【8】浅析王羲之与陶渊明论文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我家境贫困,靠耕田不足自给。年幼的孩子很多,米瓮里没有积蓄的粮食,养活全家老幼还找不到什么办法。亲戚朋友都劝我出去做官,我豁然而有所思虑,但求取一官半职也没有途径。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惠爱作为美德。我的叔父见我家境贫困,就举荐我任职于小县县令。这时讨伐桓玄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心里也害怕出远差。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里种植的粮食,足够酿酒,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到任后不久,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无法改变。饥饿寒冷虽也令人感觉痛切,但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心身交病。先前曾在官场里应酬周旋,那都是为了嘴巴肚子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完一年就整好衣服乘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赶快奔赴吊丧,于是自己请求免去了职务。自仲秋到入冬,任职一共八十多天。因这件事顺遂了心愿,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再出外远行又有什么追求?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词句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表趋向的语助词。兮,语气词。
2.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3.幼稚:指孩童。盈:满。
4.缾(píng):同”瓶“,口小腹大的陶器皿。粟:小米,泛指谷类。
5.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
6.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7.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8.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9.靡途:没有门路。
10.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11.诸侯:指州郡长官。
12.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3.见:被。
14.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
15.惮:害怕。役:服役。
16.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7.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yú):归家的叹息。《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
18.何:什么。则:道理。
19.质性:本性。矫:假。厉:勉强。
20.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1.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2.口腹自役:为了糊口饱腹而役使自己。
23.怅然:失意。
24.犹:仍然。望:期待。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5.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6.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30.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31.胡:为何。
32.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33.奚: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34.已往:过去。谏:谏止,劝止。
35.来者:未来的事(指归隐)。追:挽救,补救。
36.实:确实。一说认识到。迷途:做官。其:大概。
37.是:正确。非:错误。
38.遥遥:漂流摇荡的样子。以:而。飏(yáng):形容船缓缓前进。
39.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前:前面的。
40.恨:遗憾。熹微:光线微弱,天未大亮。
41.“乃瞻”二句: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的布置。载欣载奔,高兴地奔跑。载,语助词。
42.稚子:幼儿。
43.“三径”二句: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就,近于。
44.盈樽:满杯。
45.引:拿来。觞(shāng):古代酒器。
46.眄(miàn):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草木的枝茎,这里指树。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47.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傲,指傲世。
48.“审容膝”句: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审,深知。容膝,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49.“园日涉”句:每天在园中游玩。涉,涉足,走到。
50.策:拄着。扶老:手杖。流憩(qì):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憩,休息。
51.矫首:抬头。矫,举。遐:远。
52.无心:无意地。岫(xiù):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53.景:同“影”,指太阳。翳(yì)翳:阴暗的样子。
54.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55.请:表委婉的谦敬副词。息交:停止与人交往。绝游:断绝交游。
56.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57.情话:知心话。
58.春及:春天到了。
59.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6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或,有时。巾车,有车帷的小车。
6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为船桨。这里名词作动词,意为划桨。
62.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63.“亦崎岖”句: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64.“木欣欣”句:谓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6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66.“善万物”二句: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6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8.“寓形”二句: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hé),何。委心,随心所欲。去,死。留,生。
69.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70.富贵:指高官厚禄。
71.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72.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73.植:立,扶着。耘:除草。耔(zǐ):培苗。
74.皋(gāo):高地。舒:放。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75.聊:姑且。乘化:顺从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76.夫:句中助词,无义。 复:还有。疑:疑虑。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序文文笔雅淡自然,是极为纯净而渊然有深味的散文佳作。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钟书认为此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豳风·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一、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新课程中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体验阅读、拓展阅读、创造性阅读教学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真情,在拓展中不断积累,在创造中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时“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我首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超出尘世的隐逸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就在于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诵读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终于,我比较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影响——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一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很容易获取更多的表象资料,拓宽视野完成知识的重组,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掘;教师更便于主导学生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很好体现,是学习者与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课文内容、学习者与教学媒体的和谐互动,使师生都能分享到互动之乐。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篇篇佳作传唱千古。在这些优美的篇章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以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文情怀,不仅向世人道出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还展示着他们迥异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念。其中,王羲之与陶渊明是我们所熟知的东晋名士,他们都胸怀锦绣,最终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心为形役与形为心役
“心为形役”与“形为心役”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前者指人的内心完全被功名利禄、人生得失所驱使,丧失了自己的内心追求。后者指维护心灵世界的纯净高洁,使心情舒畅愉悦,使精神健康自由。
在东晋那人心虚哗浮躁、物欲极度膨胀的特定年代里,虽然与醉生梦死、追求享受的同时代其他人相比,王羲之有着更为卓异的生命感悟,但其人生境界仍然没有超出“心为形役”的层面。他素无廊庙之志,“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晋书王羲之传》),而且出身高贵,家庭富有,无衣食之忧,本不该违心逆志,栖身仕宦,但他却长期未能摆脱官场的束缚,直到永和十一年五十岁时才称病去官。王羲之几十年宦海生涯,坎坷曲折的仕途之路,无不是“心为形役”。兰亭集会时,他逸兴遍飞,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是他刚感到“信可乐也”,又立刻想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哀于“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忧愁之感顿生,为生命短暂、人生得失而忧虑,同样是“心为形役”。去官之后,他“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求仙问道,幻想长生不老,且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此时他的人生志向消磨殆尽,陷入了及时行乐的低俗之中,人生境界尚不及兰亭集会之时。
陶渊明则不同,他步入仕途,一为“大济苍生”,二为口腹之忧。前者是崇高理想,远大志向,后者实属无奈之举。在断断续续十几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对折腰事人、仰人鼻息深感屈辱和厌倦。他发现人生的痛苦,莫若心灵受形体的役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质性自然的人被这种痛苦折磨得日夜难安,终于再也无法忍受,逃脱官场,摆脱了形体上的束缚,从此栖心田园,再不出仕,保持了心灵的高贵和尊严。“归去来兮”之后,他“引壶筋以自酌”何其自在!“抚孤松而盘桓”,何其悠闲!“乐亲戚之情话”,何其幸福!他追求的自然铸成了物我两忘境界;他创造了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心灵骚站与精神家园
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把山水当作“骚站”,一个把山水当作“家园”。不同的山水观念,形成了人与山水的不同关系。
王羲之的山水是“心灵骚站”。在《兰亭集序》中,他极力描绘了会稽山水之美,沉浸于美景之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悦之情。于“天朗气清”之时,游目骋怀,欣赏着“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享受着“惠风和畅”“曲水流筋”,心中感到无限快意!但他虽然爱悦山水,却没有真正走进去,融入自然之中。“足以极视听之娱”,说明他登山临水,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享受;“足以畅叙幽情”,说明他赏山鉴水,只是为了获得禅玄理趣。甚至,因为只把山水当作骚站,他面对青山秀水感叹“信可乐也”的时候,想到的竟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对生命易逝的大悲哀始终难以释怀。山水虽美,他心里还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这秀美的山水只不过是他的“心灵骚站”而已。
陶渊明的山水是“精神家园”。在《归去来兮辞》中,他细致描述了田园生活之美,抒写了融入大自然的陶然之乐。“目丐庭柯以怡颜”,家园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心旷神怡;“园日涉以成趣”,熟悉的地方照样天天能看到风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山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必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诗人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回到了生命本原的大地,回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高高兴兴地徜徉在“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路上时,陶渊明目光明亮、心灵洁净,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无限的光明和梦想。他的山水简洁明净,他的生活简单真诚,无论怎样艰难的境遇都改变不了他充实宁静的心态,无论怎样恶浊的阴霆,都不能掩盖他精神家园的月亮。正是这宁静淡然的精神境界,使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极力推崇陶渊明为天地间第一高士。
三、追求不朽与美化生命
“立言”以名扬后世,受人景仰,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的内在动力。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同样如此。他对兰亭集会的成果《兰亭诗集》和自己的《兰亭集序》十分珍惜,渴盼着它们能够在暗淡的尘世涂上会稽山间的一叶苍翠,向悠悠历史长河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在《兰亭集序》中,他感叹人生苦短、老之将至,意图之一就在于借人生之有限,衬文章之无穷。兰亭会后,他兴致勃勃地泼墨挥毫,“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就是希望这些作品传之后世,因为对自己写作才能的自信,他预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陶渊明则不然。他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五柳先生传》),其中的“自娱”就是创作目的。他赋诗作文,既不为传之不朽,名扬后世,也不为“遍干诸侯”,求其赏识,而是借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以美化自己的生命。换言之,创作在他那里已经成为具有美学品位的生命存在形式。《归去来兮辞》就是这种文学主张的最佳代表。“实迷途其未远”,欣幸自己抽身之早;“审容膝之易安”,表达乐天知命中的随缘心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他表达胸臆的方式,“舒啸”也好,“赋诗”也罢,都是人生诗意的流淌。
总之,王羲之与陶渊明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在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上也迥然不同。而相同的是,他们同样对后世文人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酣畅淋漓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上他飘逸矫健的笔法,筑起了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陶渊明归去来兮,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自然是他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为此竖起了后世文人崇尚山水自然、诗风质朴清新的一面大旗,气韵激荡千古。
- 相关推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译文07-2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07-2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09-1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09-27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05-3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02-27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02-10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06-2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注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