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时,有的同学问:“陶渊明怎么就不喜欢做官呢?真奇怪!”有的同学说:“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才辞官归隐的。”现在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了,学生对课文注解上的“一直厌恶官场”之说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仍旧大惑不解。这既反映了学生受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之深,也可见出学生对陶渊明所作所为及所处历史时代的隔膜与陌生。下面拟就此谈一些最基本的情况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并就教于大家。
首先应该肯定地说,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并不是陶渊明本人不喜欢做官。第一,从家庭背景看,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所谓将门出虎子,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不可能不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第二,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等诗作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青年时期就曾立下“大济于苍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第三,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看,陶渊明出生时,陶家已经衰落,所谓“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好酒的陶渊明除了必须解决全家人的口粮问题吃饭问题外还得解决酿酒用粮,而出仕前陶渊明已经“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了“酒计”、生计,出仕做官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禄米无疑是最佳途径。因而,有如此形势,再加上“亲故多劝”,陶渊明在他二十九岁时便毅然走上了仕途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几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自觉着“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归去来兮辞并序》),便毅然出任彭泽令。只是在任职八十余天时,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恰逢郡里派督邮来县里巡视,听到县吏“应束带见之”的告诫,陶渊明才发下了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萧统《陶渊明传》)”的惊天大誓并于当天解绶辞官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