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陶渊明的诗用质朴清新的“田家语”写平淡自然地“农家事”,独有一番韵味。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醇厚隽永的神韵,使得情景理得以浑融,更有充实、丰腴的内容。下文是有关他的诗歌的风格分析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的家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做过大官,年少时候的陶渊明深深地受到了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一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可是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总是伴随着重重的困难。因为他是身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伟大诗人,在当时社会门阀士族制度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使得出身于庶族的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和打压。即使是到了二十九岁时做官,也仅仅都只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小官。因此陶渊明的这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想要得到实现,就必定是困难重重了。可是陶渊明却有着一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这就使得身在仕途的他在面对达官显贵时感到心力交瘁。在受到重重打压之后,陶渊明就决定在他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以另外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情走完自己的余生。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用田园寄托他的人生理想,写了不少的田园诗。他把农村的田园风光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以一种高远脱俗的思想意境和才能,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源
西晋时期的文人们都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因为在当时是“玄言诗”
笼罩着整个诗坛,而“玄言诗”是以着重表现玄理为主的,题材一般都偏狭专门。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玄言诗的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代中,陶渊明就以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诗歌风格屹立于当时的诗坛。在他的田园诗中内容甚是平淡自然,而语言却有一种本色质朴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去深深的品味、理解。
我们把陶渊明称为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对他的这种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从古到今世人对陶渊明及其诗的评价极多,如:元好问《论诗绝句》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①。这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正是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正如他在《饮酒诗》其五中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初次读来毫无一丁点儿华丽词藻的堆砌,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描写,但是却在这种很天然的语句中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一种很平和的心境和作者的那种对于大自然真诚的热爱。这也正是作者基于真真实实的田园生活而超脱出来的一种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真实。然而这种清新自然的味道也正是陶渊明诗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真实写照。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③。这也正是基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的,他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使得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无法继续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的生活,他的隐逸生涯可谓是古今第一人。因此此称呼对于陶渊明而言真是当之无愧的。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④。
这句话无不真实的再现了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平淡自然、质朴清新、意蕴深远。他的诗总是以其平实的诗句,将美丽的大自然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一种情景理的完全浑融,为陶渊明的诗歌增添了无数的光彩。蒋熏在《评陶渊明诗集》卷二中说:“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⑤。这里说是口头语,只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句平淡易懂,与田家语言相互融通,读来朗朗上口,更便于直接理解,没有浓墨重彩的去修饰,这也正是他诗歌的“质”与“癯”之所在。“绝妙词”正是所说的他的文章一经作者将平淡之词组织入诗,便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绝妙可以看出其文章的“绮”。“极色泽”也就是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厚,这也正是它诗歌的“腴”之所在。刘克庄所评价的陶诗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⑥。外枯就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毫无色泽很枯瘦的,就如刚经过寒冬的树木,整个看起来都是枯萎的,毫无一点儿生机,一点儿绿色的生命力。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树木之所以会在春天再现生机
活力,是因为它的内心并没有如同表面一样枯萎,而是内心充满生机活力的,正如陶渊明的诗歌一样意蕴无群。虽看似平淡却有着无限魅力。后来苏轼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真可谓评价最中肯⑦。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含义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于陶渊明的诗歌最为中肯有力的一种评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完全是由于陶渊明的诗歌与当时文坛的主流趋势是不相同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他的诗歌是没有追求字句的过分修饰,就和他本人不随俗的高尚品格是一样的。他诗歌的风格真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他有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并以此来表现自己高远的思想意境。苏轼会这样评价陶渊明还是因为,苏轼和陶渊明两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不仅官场失意,而且贬官又基本相似,甚至于苏轼是了解陶渊明最深的一个人。在苏轼的心目中,陶渊明的诗歌无疑是达到了文学作品中最高的一种境界——绚烂归之于平淡,此时的平淡并非是真正的平淡,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平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在极其平淡之中却蕴藏着无限的风采,质朴无华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情味,这也正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其中“质”“绮”主要指的是诗歌的语言方面:“质”指的是语言质朴、平淡,极易理解,毫无修饰,多为“田家语”;“绮”指的是语言很华丽,这里所说的华丽并不是说语言经过修饰的矫揉造作之美,而是前面所说的质朴平淡的语言之中所流露出的一种极其平淡的华丽,是看似平淡,实则语言充满色彩。
“癯”“腴”主要指的是诗歌的内容方面:“癯”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干瘦,不充实,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无条理的,读来肯定也没有多少意思;“腴”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很丰腴、丰满,一点也不骨干,意蕴非常充实。如果真以前面所说的内容很干瘦来理解陶渊明的诗那真是大错特错了,陶渊明的诗歌是初次看起来内容很干瘦,什么意思都没有。但是,当你细细的读来,仔细的分析,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不同之处,那是一种干瘦之中又蕴藏有无线思绪的诗作,它需要慢慢的去品味。陶渊明的诗歌即使是文学功底较低的人读来也会毫不费力,这也正是陶渊明诗作的一大特色,他善于提炼语言,但却又看不出任何一点修饰的痕迹,他能从当时的主流倾向中脱颖而出,可见其能力真的很不一般。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其诗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韵,素朴而有深意,外质内秀,似俗而实雅,往
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饰,语言朴素,却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
⑧美。”总体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平淡之中见警策,朴素之中又见绮丽的独特的蕴味。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正是以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为所描写的对象,以一种少有华丽辞藻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一种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三、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一)陶诗的“质”与“癯”
1、平淡自然的“农家事”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后他就一直生活在农村而且又与农民为友。他曾经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亲身感受了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所描写的也都是农业生产生活之中的一些平凡琐碎之事。诗中出现过的景物、事物、人物等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易见的。他把淳朴的田园生活和纯洁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其诗《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⑨
这首诗正是写了陶渊明在初归田园时的欢快情景。他之所以欢乐是由于他终于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再次回归到了田园中,而此时的所见所闻,是真正令他感到了心旷神怡,从而忍俊不禁发出了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⑩的感叹。在诗的第一部分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描写的诗人的本性就是非常热爱大自然,偶尔误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本性与境遇的矛盾。诗中的“鱼”、“鸟”本来就是自然之中的常见之物,在这里作者借此作比来写自己的思念归隐之情,是内心的一种真实的表达。在接下来又描写自己归田后守拙开荒,又亲自参加农耕的生活情景。所有这些都是农家日常生活之中的常见之事,也是淳朴平淡的田园生活。在诗歌第二部分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词语,也都是田园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及景物中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恬静又
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愉快心情。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11这两句中,我们依稀可见的是到处散落的村舍,飘着的袅袅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以及雄鸡的不停蹄唤等,种种情景以大自然中独见的特色形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生机的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正是纯洁的田园风光。陶渊明将这些普普通通而又平淡无奇的“农家事”放在诗作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干瘦,在初次读来仅仅只是感受到了作者在叙述农家生活,但细细品味,其中却有着一番很独特的韵味。其实这也正是陶渊明诗歌中“癯”的表现,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农家生活,使人感觉到索然无味。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枯燥乏味的农家事,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真正的热爱,从而也看出了当时腐败的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诗人本就是厌恶于这种官场生活之中的明争暗斗,因此而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诗人在诗作中将田园生活描写的更加的形象具体、生动可爱,而将官场却比喻为“尘网”“樊笼”等,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于污浊的仕官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耕生活中的异常艰辛,这也就是田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诗人亲自参加农耕生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庄稼能有一个好的收成,然而却总是不能事随心愿。尽管诗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结果却依旧还是“草盛豆苗稀”。这也许就是他初次归隐田园,而对农业生产生活劳动没有任何的经验,才会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可幸的是,诗人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感到气馁,而是非常珍惜、喜欢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唯恐不能如自己的心愿。诗人感受到了这种农村之中的日常生活之美,从而发出了一种对于劳动的赞美和对于田园生活的乐趣的深深感叹。诗人在作品中所取材的躬耕生活的素材也正是“癯”的表现。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日常生活场景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之美,却真正以其平淡、清新、自然之中显见真情。
2、质朴清新的“田家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期。然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却是很难找到这种奇特的形象描写、华丽的辞藻形容。他的田园诗很少在使用形容词等描述性词语,所写的诗句读来都是明白如话的,都是如实的描写自己的所
见所闻和所感,读来都是极为平淡自然的。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13等诗句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都是接近口语的一些文学语言,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的口头语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些词语一经过诗人组织入诗便马上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田家“老农”在欣喜欢快地介绍着自己的田园生活环境,完全就是娓娓而谈,毫无一点儿矫揉造作之美,诗歌的语言也极易平实、易懂、通俗,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色。这就是一种“无一修饰之词,而其间有无穷妙味”的写法,恰恰体现陶渊明诗之真面目。14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当中,其诗句都是简约通俗的,丝毫没有一点点夸饰虚浮之词。虽然这些都仅仅只是些极其普通的“田家语”但却都是一些经过作者的高度的艺术提炼出来的一种炉火纯青的“田家语”。在这些平淡无奇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之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形象。无论是在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的描写上作者都是以日常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诗人在诗作中所使用的通俗、简朴、精炼的语言无不给人以一种十分自然、亲切的真实的美感。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其一)。15这是作者在写他夏日里恬适的生活环境。仅仅一个“贮”字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字眼,就在这里使用的却是极为的鲜明生动,就仿佛这个清幽凉爽的林荫是可以贮存起来似的,更是随时就可以汲取的清泉似的。然而此时南风也是很体贴人意的,它及时的吹来揭开人的衣襟。这些语句读来自然生动,并且不难理解,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田家语”,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那样充满色彩。“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翼”字,使我们清晰的看到温和的南风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16作者也只有经过在田园生活之中的亲自体验才会感受到这些美景的真实存在,从而也只有真正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才能真正的使用“田家语”。正是陶渊明的这种纯净的去尽华丽修饰的语言,才真正的体现出其诗作中的“质而实绮”的“质”的特点。因而这种简单纯净的、质朴无华的、天然去尽雕饰的纯净美,也正是陶渊明诗歌最大的特色。
3、真朴旷逸的“田家情”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真朴。说它真朴是因为诗歌的取材,诗歌仅仅取材于农村田家生活。但对于陶渊明来说这种乡土田园并非暂时的
居住场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的空间,是作者的灵魂与肉体的永远的栖息地。他把自己完全真正的融入到田园生活中,而他的田园诗歌就是他生活状况的一种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又一种表达方式,这也是他田园诗的真之所在。说它质朴是因为他诗歌的语言易懂,一反当时的主流趋势。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阅读,相反的是,正是这种简单易懂的独具特色的风格才会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魅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描述了他所生存的环境,以及在这期间的所见所闻。但这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只是把田园当做了一种理想的寄托,所以他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并不全是当时人们的真实社会写照,多多少少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田园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平淡质朴。这和他诗歌的内容与语言是分不开的,他的田园诗歌主要的内容就是农村平淡的田园风景、农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形成的一种恬静的心境。而种种这些情景都是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实自然的再现出来,读来毫不费力,就像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平淡的取材搭配上质朴的语言感觉真是田园诗的本质特色。陶渊明这种风格与王维的田园诗相比真是独树一帜。王维最擅长的就是自然风光的描写,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们俩有一点相通之处就是:他们的田园诗都是以一种自然淳朴的特点来反对虚伪的官场和污浊的社会,从而寻求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心灵的净化。由于王维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不同,他们对于田园诗的描写也必有不同。王维写田园诗注重强调的是和平宁静与闲适淳朴的一面,而陶渊明写田园诗重在展示出田家平淡生活中所包含的那种辛劳以及遭受剥削的痛苦。这样看来陶渊明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农村中去感受人民疾苦,才可深有体会,写出的诗作才会更加接近田园。陶渊明是真正厌恶了官场于是才选择归隐,之后就一直生活在田园过着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王维是半官半隐,他完全摆脱不了现实生活的束缚,他的归隐只是寻求暂时的一种精神解脱。他的田园诗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了隐居环境的外在美上,他所描写的田园生活多多少少都是经过美化的,缺少了一种纯天然的味道,也正是这种不断地延生才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加具有特色,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风格才会更真实。
我们常说,文由心生,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不是毫无理由凭空出现的,他们都是迎合了作者的心境而自然地流露而出。陶渊明写田园诗是由于他真正喜欢那种自由自在不被世俗所羁绊的生活,归隐后他热爱农家那种没有尔虞我诈的
平淡生活,由于厌恶了世俗的磕磕碰碰,这种生活对于他来说真是心中所想,梦中所念。陶渊明的诗歌诗出自然真是旷达,《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真像一位农夫,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亲自感受,不像一个旁观者去观看,而是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其中,成为一个真正的躬耕者体验着人间的冷冷暖暖。他没有刻意去描写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感受,而是田园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所有的情景都在他的喜怒哀乐中,这些都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他将自己的内心与所见之景共融,体现自己的淡薄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正是他真朴旷逸的田家情。
(二)陶诗的“绮”与“腴”
1、情景理的浑融
陶渊明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以情感人、以景悦人、以理警人,从而给读者以一种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作者并非只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去写景”的作品,而是在这种干枯瘦小的外表之下,蕴育着一种极为丰腴深厚的思想情感。陶渊明能够很巧妙地将描绘农村田园生活与抒发个人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正像人们所说的“言为心声”,那么诗也就必须是“缘情而发”了。
陶渊明总是能够以一种十分真实自然地态度来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从而让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真心与至情,进一步可以引起我们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17诗中所描述的田园风光正是一种一远一近和一动一静的景象的高度结合,写的十分的亲切自然,让人产生了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从而以达到这种以情感人、以景悦人的艺术效果。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当中,诗人总是把仕途生活比做为“尘网”,视为“樊笼”,这样就可以形象地描写出官场生活之中的不自由。也以自己备受束缚的现实生活来突出当时的一种社会制度,引起人们深入了解的兴趣。诗中“误落”二字,就可以形象的衬托出官场之中的污浊。诗人在诗中所描摹的农村生活一般都是宁静淡泊的,作者对于这种生活也是极为喜爱的,这里的“误落”二字就正好可以反衬出官场中的龌龊与黑暗,这也就是作者的以景悦人的方法。这种描写,这种情怀,也甚是真率!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作者是因为“草盛豆苗稀”而感到忐忑不安,却有着一种“带月荷锄归”的满足之感。他不畏惧劳动的辛苦,仅仅只是盼望庄稼能长得茂盛一些,可是总是事与愿违,即使自己付出艰辛的劳动依然收获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可能就是他
缺乏经验所致,这也正是作者诗中的以理警人的体现,虽然看不出道理的真正所在,但是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些经验之谈,只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做什么事才会游刃有余,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景也都是一些极为平淡的田园之景,却使用了一种绚烂之极的语言来描写出来,表面上看起来很平淡中和,可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非常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的这种质朴坦陈的书写风格,显得是不矫情也不矫饰,而且是舒缓沉稳的,让诗歌的情景事、情景理、景事理三者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所思所念其实上也就是一个情景理所构筑的广阔地天地。在这种多种浑融之中,诗人所描写的事与景不仅仅只是客观的,更是自己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比如在《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这句就是主观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一种描写。诗人所栖息生活着的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和俗世本来就有着很大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又不仅仅指的是空间位置上的距离,还更是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从“远”这一个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心远了”,在任何的地方都不会感受到俗世的纷纷扰扰。这就是陶渊明以客观存在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的一种真实的写照。陶渊明非常热爱田园的宁静生活,讨厌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他用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来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我们所看到的也正好是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这才真的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陶渊明的这种发乎事,源乎景,缘于情,而以理统摄全篇的独特的表现手法,表面上看起来淡而无味,实则却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也正体现了其田园诗歌的“绮”与“腴”的特点。
2、绚丽至极的田园景色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他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陶渊明在归隐后,田园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正是如此他就把田园作为了自己抒发感情的一所乐园。因此,他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的闲适心境也都是通过田园之景色表达了出来。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大多都是采用了一些白描的手法,看似毫无色彩,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有着深远隽永的意境和平淡自然地情趣。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就以一种质朴无华的而又诗意盎然的艺术手法将诗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诗句中丝毫没有夸张的铺排和绚烂的色彩描写,而且也没有刻意的去追求诗歌中讲究的对仗和运用深僻的典故,这也正是他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最诱人之处也就是在于诗句中所饱含的那份自然超脱的真实情感。而这一点恰好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他向往的是那种淡泊的人生,所以就选择了这种纯净的语言,这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也正是他诗歌的醇厚之处。
陶渊明始终将自己与田园生活融为一体,把自己当做是田园生活中的一员,他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深深赞美不直接外露出来,而是通过一些日常风景的描写表现出来。在他的田园诗作中多会出现菊、鸟、酒等意象,他也正是用这些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鸟”是作为“笼中鸟”的形象出现的。而在现实生活中,鸟本就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在这里鸟儿被困于笼中,也恰好是对魏晋南北朝动荡多变、腐败的政治统治和陶渊明生活的黑暗,以及前途的渺茫的真实写照,但庆幸的是“复得返自然”,作者终究还是摆脱了这种困境,回归到了美丽自由的大自然。在这里诗人是用鸟自喻,鸟儿在天空中找到了自己的栖息之地,诗人也就从躬耕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菊”虽然不能与雍容典雅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高雅清秀的兰花相提并论,但它那不畏艰苦、不慕荣华的品格却一直深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亲睐,有的人称赞它那坚强的品格,有的人欣赏它那清高的气质。陶渊明很喜欢菊花,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饮酒》其五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名篇之一,所描写的就是诗人独自一人游山和与邻人畅饮的趣事。诗中前四句写的就是诗人带着怅恨之情归家以及在归家路上的所见所感,诗作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抒发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旷逸情怀,而诗作的最后两句则是参照万事万物而体悟出的人生的哲理。只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这种境界,才会使得篱下采菊和抬头见山,显得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这两句诗是用自然景物来衬托出了诗人的闲适心情。诗人在这里是以“菊”来隐喻自身的高洁品质,因为诗人认为人生不应该是汲汲于名利的,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之事玷污了自己自然地本性,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轻松自在,而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平静生活。在这些意象中,诗人将自己个人的情思总是流注于象征之物中,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境,表达自己的旷逸情怀,从而使其诗源远流长,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效仿。而陶渊明诗的醇厚隽永的神韵也正是在此体现。
3、至真至纯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远离了尘世人来人往的喧闹,归隐于田园,他必须生活,因此也就必须参加农业劳动,这样自己才可以在农村中生活下去。民以食为天,所以必须要亲自躬耕劳动,这样才可以生存下去。如《归园田居》其三中,作者就主要描写的是乡村生活中的人们的真实劳动生活场面,在这里陶渊明就以一个田家老夫的形象出现,他一天早出晚归,在田里锄草,只是为了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参加耕作时的辛苦以及劳累,更可以看出作者劳动后的心情的愉悦。只有真正参加到农家劳动中他才感受到了人间疾苦以及劳动人民的不容易。他与其他农民同参加劳动,学习生产经验,使自己的庄稼好一些,不至于“草盛豆苗稀”。真实的田园劳动生活,淳朴的生活场面,使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更深一些,他感觉这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虽然辛苦一些,但却是很快乐的。同时他也想通过田家的生活与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也是作者想要以自己的能力为我们所展示的真实社会。
四、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后世评价陶渊明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18之所以称他为“田园之主”是由于他对大自然地无线热爱,对自由生活的不懈追求,他创作了田园诗这种题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之所以称他为“隐逸之宗”是由于他在归隐后将田园作为了唯一的精神寄托,给了人们一个精神家园。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语言的纯朴自然、意境的醇厚隽永,为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使得陶渊明的诗歌久而弥纯,诗意盎然。陶渊明的诗歌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是历史上将陶渊明举得最高的一位,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19。苏轼对陶渊明之所以这样的肯定,一方面是由于他与陶渊明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两次贬官,而且仕途坎坷。在陶渊明的身上,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二是两位诗人都爱好纯洁明净的大自然,苏轼也写了不少的田园诗歌,在诗中留下了一幅幅具有乡土特色的风景画,向人们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风采。20
苏轼笔下的农村,不仅仅有着清新宜人和幽美可爱的环境描写,而且还有浓郁的生产生活的气氛。如他的田园诗《白塔铺歇马》:
甘山庐埠郁相望,林隙熹微漏日光。
吴国晩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
望眼尽从飞鸟远,白云深处是吾乡。
在这首诗中作者所描写的林木郁郁葱葱的山村中,我们不仅可以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而且可以闻到满上遍野的花香味。看到蚕开始作蚕,稻苗被移秧,这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又春意盎然的农村生产图景。苏轼热爱农村,在他的诗作中不乏对自然地赞美之情。他的诗作中更多的可以看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反映民间风俗的淳朴以及自己与农民的密切的关系。
苏轼笔下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都赞美自然,描写自己对自然地热爱而且都对农村的生活场景描写的淋漓尽致。只是在语言方面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美,以平淡质朴突出自己的特色,而苏轼就有不同,他的诗中多少有抒情性的描写是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不像陶渊明的诗似淡而实美。
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深远,苏轼在对农村景物诗的描写中反映了民间风俗的朴厚,反映了自己同当地人民的亲切关系,与陶渊明田园诗中所表现的真是如出一辙。苏轼总是将积极乐观的情感融入到诗中写景的笔墨中,让诗者达到情景理的高度合一,从而显示出一种深厚隽永的生活哲理,也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些特色都无不受到陶渊明的影响。而且苏轼的《和陶诗》就是刻意模仿和学习陶渊明诗的结果,从而形成了他后期诗歌创作的清新自然,平淡古朴的艺术风格。他的《和陶诗》同陶渊明的诗一样都具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色。
(二)对范成大的影响
范成大不仅将陶渊明所开拓的对田园风光和村居生活的宁静,平和、自然、质朴的爱恋,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净化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地继承下来,而且将中唐以后诸多反映备受租税剥削的田家苦的田家词和悯农诗,一并打入了自己的田园诗作中,巧妙自然地熔铸于一炉。22可见,陶渊明对于范成大的影响之大。
深受陶渊明的影响,范成大的田园诗也多写田园风光,以及农村风俗风情画,纯朴而善良的农民,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以及农民的困顿,忧虑,悲苦与辛酸等,表现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深深的痛恶。范成大也久居农村中日夜与农民生活在一起,他细细观察农民的生活,随时随地就将看到的记录下来,描写真实的田园生活及劳动场面,写了农村中一年四季的变化的情景也与农民的愉快心情及辛劳的劳动进行了对比,突出那种田园生活的美好。他借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使他的田园诗更加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与民生疾苦紧紧相连,突出了他自己田园诗的风格,以此使范成大成为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文天祥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04-19
陶渊明诗歌风格04-16
探究陶渊明诗歌风格06-08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06-09
陶渊明诗歌04-13
陶渊明诗歌特点02-23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01-17
陶渊明诗歌鉴赏04-13
陶渊明诗歌的特点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