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文言文1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渔人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渔人们)自己说渔人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渔人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渔人知道的事情,(渔人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渔人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渔人。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渔人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桃花源记文言文2
,完成小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小题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4分)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小题1】(4分)①(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4分)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文言文3
【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
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核心内容】
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用客观记叙的方式,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宁静优美
桃花源的生活情况:幸福祥和,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铺垫。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②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宁静幸福的特点。
③写桃花源中的人的社会风尚,突出了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通过村里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一句说明他们不愿外人扰乱生活的想法,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幻想。
桃花源记文言文4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题解】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徐鹏)
【解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若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固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
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秘。不为人知的无名山洞竟闪烁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山洞延伸数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渔人见此,不免将思维触觉观照士族势力猖獗、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现实,于是禁不住艳羡起来,神思悠悠:来到这样一个绮丽、和平的去处,莫非是在做梦吧。诚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彻底失望于丑恶现实,毅然归耕田舍之后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花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叹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叹惋呢?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闻所未闻,令他们叹息不止。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平等劳动、和平自由、充满真诚的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与外人道”,他们谁都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如此淳朴敦厚的民风该是多么美好,这正是作者虔诚思慕的,热切追求的,而狡诈凶险、贫富悬殊之丑恶现实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神妙美丽生活的描写之中。
对渔人来说,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赛如天堂神仙的快乐逍遥生活,因此桃源人对他的的叮嘱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仅渔人如此,堂堂太守在闻知渔人这番经历之时,也“即遣人随其往”,高尚之士刘子骥“闻之”,也“欣然规往”。他们对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寻到桃源去。现实社会之令人失望,遭人厌弃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故事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振撼读者心灵,关键在于“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全部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他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己济世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对诚实劳动、和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抱朴含真”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他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林去处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讲解】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文言文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桃花源记文言文6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释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文言文7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共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3分)
(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诣太守 (5)欣然规往 (6)未果,寻病终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选出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分)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小题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异 感到奇怪(2)穷 走完(3)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4)诣 拜见(5)规 计划(6)寻 不久
小题1:(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2) (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小题1:A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A为“助词,无实意”,其他的为“代词”。
小题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短文的中心主题理解作答。
桃花源记文言文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源中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田间小路(2)整齐的样子(3)妻子和儿女(4)从前的、旧的
2.(1)(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村人为桃源外的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叹惋,为世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文言文9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4分)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③ 见渔人,乃( ) ④ 未果,寻( )病终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2分)
答案
【小题1】①类 ②妻子:妻子儿女 ③竟然 ④随即,不久
【小题1】 ①(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②(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小题1】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而叹惋,为外面的人民的生活如此痛苦而叹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妻子的古今义。
【小题1】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恩呢管理。翻译语句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等重点字,还要注意句子的省略成份,有时还要注意语序等问题。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根据渔人所说的内容,应该为挑花源中的人叹惋,根据渔人说的内容来分析叹惋的原因。
桃花源记文言文10
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参考答案: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桃花源记文言文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2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2无论魏晋: 3临溪而渔:
4芳草鲜美: 5屋舍俨然: 6便扶向路:
7寻病终: 8便要还家 9欣然归往:
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 12皆叹惋
13桑竹之属 14延至其家 15渔人甚异之
16阡陌交通: 17来此绝境
二、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义解释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 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6 线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竟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桃花源记文言文13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桃花源记文言文14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
【小题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 就是出自本文。(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5】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小题6】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案
【小题1】晋代(东晋).陶渊明
【小题2】(1)同“邀”,邀请(2)都(3)“标记”或者“做标志”必须译为动词(4)随即,不久
【小题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小题4】⑴“黄发垂髫”“怡然”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妻子”“绝境”(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5】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6】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解析
【小题1】学生能够准确积累教材中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即可。
【小题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要”为通假字;“志”在这里是动词。
【小题3】学会积累古文言文中现在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积累正确即可。成语有: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等。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黄发垂髫、妻子、绝境”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5】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来安排内容材料的,分为三部分。
【小题6】能从“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组织答案,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5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文言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