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2024-07-02 桃花源记

  一. 文学常识

  古代四大文体:铭、说、表、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二.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 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  互相通达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足 不值得 不够,不满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不久  寻找
问讯  询问消息  询问或问候
   味道很重
间隔  隔断、隔绝  事物在时空或时间上的距离
  四. 一词多义

  便舍船 舍弃 寻向所志 寻找 处处志之 做标记 乃大惊 于是

  舍 寻 志 乃

  寻向所志 标记 乃不知有汉 竟然

  屋舍然 房子 寻病终 不久

  五. 课文内容及重点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第一段

  3.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

  4.“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第二段

  5.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

  第三段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7.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1)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2)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为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叹惋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害怕桃花源外的人知道这个地方而来打扰,破坏他们的平等、和平、安宁的生活

  (2)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1)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可能的;(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3)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4.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作者借此来表明对黑暗世界的不满和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憬,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这个社会只是作者的空想,在当今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16.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17.文中能表现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语句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与“黄发垂”意思最近的一个词是?黄发垂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 提携 老人和小孩 (2)展示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9.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世尘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他的哪首诗的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中思想?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战争频,民不聊生。

  21.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

  22.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这理想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23.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①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③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渔人的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04-16

桃花源记04-21

《桃花源记》注释04-08

桃花源记 原文01-05

桃花源记 翻译03-24

陶渊明《桃花源记》03-24

《桃花源记》 翻译07-11

桃花源记案例04-18

桃花源记结构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