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

2024-06-11 苏轼

苏轼的诗1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是茶的知音,苏轼大约有20xx多首诗词流传下来,其中与茶有关的便有80多首,他常以茶喻人,以不同茶的品味比喻人的性格与品质,寄托自己的志向,又常以茶来烘托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他不仅留下“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句,还留下颇能显示其长于茶道的名篇。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外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村长短更。

  花果山云雾茶的民间传说

  花果山云雾茶产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是绿茶类名茶。该茶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儿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均较高。下面我们来看看花果山云雾茶民间传说吧。

  1、有关云雾茶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善良,秉性聪颖的姑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跳崖殉情。后悬崖下长出了两棵云雾茶,据说:它们的'根连在一起,年复一年,就多起来了。

  2、“云雾茶”之名,最早见于《海州志》。据传:宿城山顶悟正庵多茶树,其中有棵南宋时所植的大茶树,常年沐浴于云雾之中,山寺僧人每年采一、二斤精茶,珍藏如“龙团凤饼”,秘不示人。其后,云雾茶迅速发展,满山遍野,翠碧丛丛,清香沁人,连紧邻的江苏第一高峰花果山玉女峰上也种上了云雾茶。据品评,玉女峰上所产茶叶质地尤其清纯,因而所产云雾茶,皆以花果山为名。

  其特质形似眉状,叶形如剪,清彻浅碧、略透粉黄,润绿显毫;冲泡后透出粉黄的色泽,条束舒展,如枝头新叶,阴阳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滋味鲜浓。花果山云雾茶又因它生于高山云雾之中,纤维素较少,可多次冲泡,啜尝品评,余味无穷。

苏轼的诗2

  1、《念奴娇》:

  词牌名。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百字歌》、《百岁令》、《千秋岁》、《寿南枝》、《庆长春》、《太平欢》、《赛天香》、《杏花天》、《无俗念》、《淮甸春》、《双翠羽》、《白雪词》、《壶中天》、《古梅曲》、《湘月》、《续断令》等。有仄韵、平韵两体。宋词中最擅声誉的为苏轼题为《赤壁怀古》的仄韵体。此作为变格,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宜于抒写豪情壮志。因其词有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一尊还酹江月等句,又名《大江词》、《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

  2、《定风波》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个老词牌,敦煌曲子词中就有: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也是一个教坊曲。唐朝尚武,骨子里有股血性,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立立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很能代表许多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仰天长啸。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

  到了五代,被欧阳炯毫无意外地填作艳词,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乍现,惊天动地。人世间的风波不由分说,而人心的风波可以风起云涌也可以风平浪静,只看你有没有那一颗有定力的心。

苏轼的诗3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 “若”在古汉语里的解释有:A. 好像;B.如果;C.你。

  在"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一句中应选( )。

  这句诗的意思是:

  2.“何”在古汉语里的解释有:A.什么;B.哪里;C.为什么。

  在“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句中应选( )。

  这句诗的意思是:

  3.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 ,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吗?

  参考答案:

  1.B 意思是:如果说琴自己可以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声音呢?

  2 C 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什么不直接听从你的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3 琴是如何发声的?

  琴音是人用手指弹奏琴时才会发出的声音,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弹奏是发出琴音的'手段。缺少基础和手段的话就无法发出琴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翻译: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从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缺一。美妙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民主统一,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弹琴者对音乐的精通与演奏技艺的高超,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充分发挥,同样也不会有精美的音乐出现。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首诗给我们以启示: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苏轼的诗4

  1、望湖楼

  与民同乐、济世情怀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2、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3、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赠别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殷勤莫忘分携处,湖水东边凤岭西。

  5、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醉饮西湖晚,步转北渚长。

  地坐略少长,意行无涧冈。

  久知荠麦青,稍喜榆柳黄。

  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

  水天鸥鹭静,月雾松桧香。

  抚景方婉娩,怀人重凄凉。

  岂无一老兵,坐念两欧阳。

  我意正麋鹿,君才亦圭璋。

  此会恐难久,此欢不可忘。

  6、西湖美景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西湖荷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次韵代留别

  绛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

  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

  9、夜泛西湖五绝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10、吉祥寺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的诗5

  [宋]苏轼

  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

  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

  自怜无他肠,偶亦得此生,悬知当去客,中有不亡存。

  但恐宿缘重,每为习气昏。

  似闻梅子真,近在吴市门。

  未能肩拍洪,但欲目击温。

  不敢叩门呼,恐作逾垣奔。

  且令绍介先,徐以方便论。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尚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従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苏轼的诗6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

  宋代 苏轼

  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aa1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

  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

  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

  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

  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

  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十三日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宝鸡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见于武城。)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

  (县有鸡爪峰、龙宫寺。)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

  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

  回趋西虢道,却渡小河洲。

  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十四日,自宝鸡行至虢。闻太公磻溪石在县东南十八里,犹有投竿跪饵两膝所著之处。)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

  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

  白刃俄生肘,黄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县,县有董卓城,其城象长安,俗谓之小长安。)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

  岩崖已奇绝,冰雪更琱锼。

  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

  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

  (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镇宿。道过太白山,相传云,军行鸣鼓角过山下,辄致雷雨。山上有湫甚灵,以今岁旱,方议取之。)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

  (十六日至盩厔,以近山地美,气候殊早。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

  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

  (十七日,寒食。自盩厔东南行二十余里,朝谒太平宫二圣御容。此宫乃太宗皇帝时有神降于道士张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为立也。神封翊圣将军,有殿。)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

  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绕湖栽翠密,终夜响飕飕。

  (是日与监宫张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冒晓穷幽邃,操戈畏炳彪。

  (十八日,循终南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尹生犹有宅,老氏旧停辀。

  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

  驭风归汗漫,阅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瑶琴系马鞦。

  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

  帝子传闻李,岩堂仿像缑。

  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费挽搂。

  乱峰攙似槊,一水淡如油。

  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aa2。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

  (是日游崇圣观,俗所谓楼观也,乃尹喜旧宅,山脚有授经台尚在。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别。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抱琴见送至寺,作《鹿鸣》之引乃去。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下山而西行十数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树林深翠,怪石不可胜数。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砾投之,翔扬徐下,食顷乃不见,其清澈如此。遂宿于中兴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归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惟有泉旁饮,无人自献酬。

  (昔与子由游虾蟆培,方冬,洞中温温如二三月。)

苏轼的诗7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宋代 苏轼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苏轼的诗8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宋代 苏轼

  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

  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

  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

  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欹。

  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

  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

  均为人所势,何必陋盐辎。

  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

  调习困鞭箠,仅存骨与皮。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空斋卧积雨,病骨烦撑支。

  秋草上垣墙,霜叶鸣阶墀。

  门前自无客,敢作扬雄麾。

  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

  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

  今朝枉诗句,粲如凤来仪。

  上山绝梯磴,坠海迷津涯。

  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

  贤明日登用,清庙歌缉熙。

  胡不学长卿,预作封禅词。

苏轼的诗9

  游净居寺(并叙)

  宋代 苏轼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轼的诗10

  [宋]苏轼

  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

  谁云千里远,寄此一颦足。

  平生锦绣肠,早岁藜苋腹。

  从教四壁空,未遣两峰蹙。

  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

  逝将仇池石,归泝岷山渎。

  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

  故人诗相戒,妙语予所伏。

  一篇独异论,三占从两卜。

  君家画可数,天骥纷相逐。

  风騣掠原野,电尾捎涧谷。

  君如许相易,是亦我所欲。

  今朝安西守,来听阳关曲。

  劝我留此峰,他日来不速。

苏轼的诗11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一句解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苏轼的诗12

  一、诗言其志

  《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此志与意皆指人的情感,诗表达作者的感受,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书法作品不能脱离它的内容,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体现。《黄州寒食诗帖》分为上下两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两首遣兴诗,表达诗人在人生困顿中无奈、忧愁、悲伤、烦闷的心情,在人生的颠沛流离中心如死灰、不复燃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跋》中感叹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对此诗的艺术成就给予极高的赞扬。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宦海浮沉,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又到黄州,在黄州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受到束缚,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儒家入世的思想难以实现,此时诗人心中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写下《黄州寒食诗》二首聊以排遣精神上的寂寞。此时苏轼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被寒食节的清冷之境所笼罩:夜晚风雨中被摧残凋落的海棠花,正像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蒙蒙细雨中破旧的居身之所也是岌岌可危,厨房里空空荡荡,引火的柴草也已被雨淋湿,心中的儒家价值观也难以实现,此时想效仿阮籍穷途当哭,却发现自己心如死灰、不能复燃。在这样的心境下,苏轼提笔着墨写下心中所感,心中之境流注笔端,字是心情的外化,情义的酝酿无意中流传千古。

  二、结体奇特

  结体即字的间架结构,积其点画,乃成其字,《黄州寒食诗帖》结体奇特,大小疏密、轻重宽窄随心情而变,通篇参差错落,变化万千。总体上来看,字势偏扁,纵向密横向疏,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呈斜向的平行四边形。经历人生悲苦的苏轼,自我解嘲地称自己的书法为丑书石压蛤蟆体。

  黄字,横向笔画较多,第一个横稍平,第二个横向上倾斜,第三个横再极力向上,打破平行。

  州字,避免雷同,三个竖画走向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也有变化。

  三字,打破常规的三个横画,用三个点来概括三个横画。

  两字,横画的下半部分改变向右伸展的思维惯势,极力向左伸展。

  秋字,纵向笔画写得很短,横向又拉长,造成石压蛤蟆的效果。

  卧字,纵向笔画短,左边结构结束后右边笔画向右上方伸展,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避免字过于方正。

  寒字,第一笔点画不在宝盖中间而是靠右侧。

  这些结字因素构成苏字的字形特点。苏轼认为,作字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从大处着眼,正所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一结字命题也是对前人结字理论的超越,体现了他不与人同的创新精神。

  三、无意创作

  宋人书法尚意,此意为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在这种书风的影响下,书家尤其注重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书法更能表现个人意趣、情怀和审美取向。宋人尚意书风打破了唐人尚法书风的严谨法度对书家个性的`束缚。

  字是情感的外露,苏轼在书写《黄州寒食诗帖》过程中思绪跌宕起伏,通篇也彰显动势,苍茫惆怅。苏轼将心境的起伏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中锋,或侧锋,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苏轼从自我来黄州开始书写到两月秋时,字形较小,书写上也比较平稳从容,秋字之后,诗人的情感有了一个起伏,字形变大,笔墨浓重,到夜半真有力至第一首诗的结尾,心情逐渐平静。第二首诗开始诗人重新提笔蘸墨,内心悲苦无法抑制,用笔尺度更大,着墨更多,似乎要将心中的压抑一鼓作气全部发泄出来,当写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时,又有内心悲愤却又无语凝噎之感。诗人落款处只写了右黄州寒食二首,未录姓名和写作时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困顿中萧然离去的身影。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因诗人灌注的情感,增加了更多的魅力,我们临习此帖时,似乎能看到千百年前苏轼在风雨漂泊的小屋中记录此诗的情景,与苏轼直接对话,让不会说话的汉字更加鲜活。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书法的魅力在于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书写心中之情。纵览流传后世的书法名作,其书写内容皆是身边事,皆是有感而发,今人的创作亦不必只抄录古人诗词、古代书论,用毛笔书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事才能为今人的书法创作增添活力,否则书法只是抄书的工具。

苏轼的诗13

  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

  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赏析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苏轼的诗14

  狱中寄子由二首

  宋代·苏轼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创作背景

  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轼是第一人。这两首诗是在狱中所写,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赏析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第一首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尤其吐露出浓浓的.手足深情: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苏轼与弟弟苏辙不仅在文章创作方面同列“唐宋八大家”,现实中更是手足情深,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与此同时,“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期望更是感人至深。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的伤怀,除此之外还有对身后事的嘱托,“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这二句描绘出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森的侧影。汉代御史台多种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见《汉书·朱博传》)。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诗人在不眠的寒夜,想到自己在刽子手屠刀的阴影之下,心中充满了惊骇之情。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一联可圈可点,是苏轼善用比喻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心如鹿撞,命运似鸡的心情,也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二句:“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作者在这里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月,故有此句”。当年苏轼由京官外放,首先就到杭州任三年通判(地方副长官),在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思之不已,为他作道场累月,给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苏轼的诗15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宋代 苏轼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苏轼的诗】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05-25

苏轼的经典诗02-02

(优)苏轼的诗06-05

苏轼写的诗12-08

苏轼写的诗05-25

秦观给苏轼的诗08-23

苏轼写西湖的诗01-07

苏轼写的送别诗07-20

苏轼的诗有哪些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