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诗词

2020-08-29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尤为突出。

  苏轼诗词篇一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本词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想离家出走、万里寻郎的思妇。杨花虽然像花,但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丽的姿质,没有人怜香惜玉,任凭它被东风吹落。它离开枝头,好似孩子离开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看上去杨花似乎对杨树无情无义,实际上却是含有深情。它团团逐队成球,滚动中损坏了柔肠,它躺在路边,似在睡觉,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娇眼睁睁又闭上眼睡去了。梦中,她随着春风,万里漂泊,苦苦寻觅,寻觅情郎。一阵风起,吹得杨花四散,好似梦中少女,被莺叫声唤起。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宕开一笔,而后折回杨花。一夜风雨,早晨雨停时,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难以拾起来了。末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全篇赋物言情,虚实相生,笔墨入化,有神无迹。

  苏轼诗词篇二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

  见眉州老尼,

  姓朱,忘其名,

  年九十岁。

  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

  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

  作一词,

  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

  朱已死久矣,

  人无知此词者,

  但记其首两句,

  暇日寻味,

  岂《洞仙歌》令乎?

  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赏析:

  这是一首凭想象写就的夏日乘凉词。它描绘了蜀主与花蕊夫人月下纳凉的情景。上片记人物、环境之清凉。这位“冷美人”肌骨像冰玉般莹洁、温润,自然清凉不流汗。“水殿”是建在池水上的明殿,晚风吹来,丝丝暗香弥漫。绣帘撩开一角,月光一点照进来,如置身殿瑶台的清虚之境,无一毫尘俗气。下片写蜀主和花蕊夫人到屋外乘凉。牵着白净的玉手,起来漫步在寂静的庭院,时而可见稀疏的流星渡过银河岸。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人低声问了一句:“不知是夜里什么时候了?”这时夜已到三更,月光淡了,玉绳星随着低转。屈指掐算,秋天何时来到,不知不觉,时光一年年就这么暗暗地溜走了。全词为花蕊夫人摄一写真,摹景传情,借幽美之月夜境象烘托美人之神韵,抒情蕴理,升华为人生哲理之感慨,既旷逸又深婉。

  苏轼诗词篇三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作者:苏轼

  原文: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记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www.lz13.cn)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苏轼 诗词】相关文章:

苏轼诗词名句12-14

苏轼—蝶恋花诗词12-11

苏轼豪迈的诗词10-28

苏轼诗词名句欣赏09-28

苏轼《浣溪沙》诗词鉴赏10-19

苏轼中秋的诗词名句08-02

苏轼的诗词名句欣赏08-02

苏轼诗词读后感07-30

苏轼关于吃的诗词10-11

有关苏轼的诗词名句09-28

苏轼词 赠刘景文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