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

2020-11-25 苏轼

  引言: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通读全文,让人感悟嗟叹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我们为大家分享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大家快收藏起来吧!

  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二)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三)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有苏轼所著《赤壁赋》一文。通读全文,让人感悟嗟叹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还有他“属酒天明”的惬意。细思之,其实该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拥有无限何须羡”。

  要想拥有必先付出。年轻时的苏轼气势如虹,锋芒尽露,仕途人生也是洒满阳光,可正当他信心盈满之时,“乌台诗案”事发,他被贬黄州,远离了中央政权,融入到地方民情,游乐躬耕,从而拥有了一种超凡的心境,《赤壁赋》正是他度过人生阴霾,重新踏上人生征途的开端。

  此时的苏轼是满足的。夜泛赤壁,陶醉于美景,“歌窈窕之章,诵明月之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神思渺渺,好不快哉!全然不似受贬谪客,活脱一个超凡神人。终不见半点忧伤于心底,唯只有满满欢悦溢行在。乌台诗案的阴影化作一缕轻烟飞升九霄,恰留下一个豪放迁客立身赤壁的伟岸身影。

  聪明的苏子为了将自己此时对拥有的感想,巧妙的引入一个客。“客”为何者?诗人之友乎?诗人自己呢?称人为客己为主,那诗人也就少了些许变迁之味。还是称自己吧,毕竟是一“迁客”啊!唯有如此,苏子才能完成对拥有的华丽转身,叙写千古绝唱。

  千秋功业,万世流芳,古来男儿多此志;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今生迁客抒奇情。苏轼借客之口道出了对“一世之雄”曹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去,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的威武的无比羡慕,而对自己“渔樵于江渚……举匏樽相属”的生存状况的失意;既有“而今安在哉”的伤感,又有“羡长江之无穷”的欲求。说白了,“客”就是既想去“侣鱼虾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般渺小的人生而拥有如曹操那般供万世歆羡的伟绩,又有摆脱“须臾人生”达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与仙者同游,与日月同寿的生命欲求。现实与欲求的巨大反差,超越客观条件与自身能力的欲求,使得“客”进退维谷,深陷痛苦的漩涡而不脱。糊涂的活着是没什么苦痛的,但偏偏“客”却是如此的清醒:知不可骤得。最终心声化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啸声,自显得与苏子此刻愉悦陶醉的心境抵牾不谐。

  “客”之欲何其大,何其幻;“子”之求何其小,何其真。在苏子看来,“帝乡富贵”自是充满诱惑的,但“渔樵属酒”又何尝不是一种诗意人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谙熟佛道的苏轼在看似消极的生命意识里却有清醒的认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但若是对所拥有的呢,苏子却是安然享用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清醒的生命意识除了显露在对自然之物的态度上,更隐喻在对待造化变化的认识中。在他看来,变与不变是相对的,经历了人生打击的苏轼,认识道月之盈亏仍为月,水之消长终是水,恰如人生道路上的荣耻与得失,相生相伴,彼消此长,变化中永恒。既如此,苏子于是大声宣言:我拥有美丽无限,又何须去羡慕虚名与神人。

  拥有所拥有的,放弃莫须有的,卸下人生沉重的包袱,高歌一曲: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赤壁赋》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01-24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通用5篇)03-22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精选3篇)06-23

苏轼赤壁赋教案3篇08-20

后赤壁赋_苏轼_原文及赏析10-14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06-26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2

苏轼《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09-21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07-15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与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