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2022-03-22 苏轼

  苏轼的词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抒情词作,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全文赏析,欢迎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白话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苏词的选本几乎没有不选这一首的。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这首词中是很明显的。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醉后醒转,醒而复醉,古人谓酒是“扫愁帚”,作者蓄意求醉,实际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归来仿佛三更”,有人认为“仿佛”二字,写出了诗人的醉眼朦胧。其实未必。在整首词中,我们发现诗人其实从未醉过。词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清醒的苦痛。之所以写仿佛,可能因为诗人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忧愁苦闷上,所以对时间是不敏感的;也可能诗人蓄意求醉,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醉”了。半夜回家,家僮酣声如雷,敲门无人答应,这在常人可能是很恼火的事儿。想想,如果你半夜回来,当然,如果你父母没给你开门,你不好发脾气,如果是你老婆不给你开门,你不敢发脾气,如果你有个仆人,家僮,不给你开门,你能不大发雷霆吗?我们读《红楼梦》,里面有个情节,贾宝玉在外面淋了雨,飞跑回怡红院,正碰上院子里丫头们在嬉戏,没人听到敲门声,过了好久袭人才听到动静,跑来开门,宝二爷一肚皮没好气,不由分说,窝心一脚,把袭人踹得吐血了。我们知道宝玉在妹妹们面前一向是很温柔的,他敲门不应都会大动肝火,而苏轼呢?他无可无不可,他若无其事,他拄着拐杖,跑到长江边去静听滔滔江水去了。这一方面,当然说明苏轼大度,豁达,有修养。一方面,恐怕也写出了他的苦闷,寂寞。当一个人心中有大忧愁,大苦闷,大寂寞的时候,寻常琐事,已经不能刺激他的怒气了。

  苏轼的豁达,从容淡定,一半得力于他过人的天赋,一半得益于庄子。《庄子》里有一篇《齐物论》,什么叫齐物?就是所有的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与小,是与非,利与害,甚至生与死。一切外在的,远离我们生命本质的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无关。我在门外,还是在门内,有什么分别呢?这样一想,“敲门都不应”,有什么值得烦恼呢?引申开去,我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僻的黄州;我仕途通达,还是仕途偃蹇,又有什么分别呢?又哪里值得烦恼呢?所以我们要从“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个动作里,读出苏东坡的心理活动。他倚杖江边,静听涛声,此时他的思想正自由翱翔,在探寻人生的真谛。

  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下阙作者情感的变化,思想的升华就不显得突兀了。“长恨此身非我有”,我经常感到遗憾,我的身体不属于我的心灵,这一句写的是身体与心灵的`矛盾,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话来说,就是“心为形役”。一个人身体与心灵不能和谐,是不能达到生命的自由境界的。而让我们困惑的是,我们的心灵常常沦为身体的奴隶,身体常常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古今中外的哲人们都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命的这一困境。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常常成为防碍心灵自由飞翔的最大障碍。因为与生俱来我们的身体就在不断地追逐各种欲望,欲望就像驴子鼻子前挂着的那根胡萝卜,哄骗着我们走完一生。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人生作出深刻的反省,“何时忘却营营?”我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世俗的名利,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呢?这一问,像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标志着诗人心灵的觉醒。读懂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精神的超越。接下来一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写得多好呀。冯延巳有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上写春风吹拂,湖水波纹涟涟,实际上暗示了女主人公心情的波动。诗就是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句也不例外,表面上写夜阑风止,江水平静,实际上象征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在痛苦地思索之后,诗人感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获得了大解脱,感觉到生命的大欢喜。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是说诗人脱去心灵的枷锁后,生命的境界变得更加开阔。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作此词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说明这个徐君不懂诗。这两句显然不是写实的,小舟是指生命的小舟,生命的小舟驶向茫茫大海,获得更广阔的天地,显然是精神获得自由的象征。

  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生命的逃亡与精神的超越。古典文学有很多作品,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欧阳修的《画眉》,都是表达逃亡之后重获自由的大欢喜。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作中,“归”字竟反复出现了105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之强烈。

  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平韵格。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⑸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hú),绉纱类丝织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相关文章:

苏轼《临江仙》阅读答案10-11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09-04

苏轼《临江仙》的阅读答案09-07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作鉴赏10-31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及赏析09-07

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全词赏析09-05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词作鉴赏范文11-05

《临江仙送王缄》苏轼词作的鉴赏10-29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鉴赏及译文答案10-31

白居易《夜归》古诗11-17

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临江仙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