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解说

时间:2020-11-18 16:45:29 思乡诗 我要投稿

“思乡诗”解说

  《诗经·陟怙》写一个服役远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长的心情,愁肠百结,情意深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黩武战争的不满情绪。《诗经·东山》写一个战士服役期满,还乡途中想象家中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夫妻团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动人,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些诗歌开了古代“思乡诗”的先河。

“思乡诗”解说

  社会动乱,战争频仍,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思亲诗就多。东汉王赞的'《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久在戍边的战士怀乡思归的心情,而王粲的“荆蛮非吾乡”则以荒凉的笔调倾诉了时代给诗人心灵上造成的忧伤和痛苦。蔡琰的《悲愤诗》则把一个流落异域,无时不在思念故土、亲人的诗人的强烈感情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李白25岁出川,东游淮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竟至囊箧空虚,又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客店里,见明月而思故乡。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说:“前两句,取喻殊新,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似故乡之念,久蘊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吕温在贞观末年,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被拘留国别馆一年有余,至元和元年,才被放还。他的《吐蕃别馆月夜》写于此期间:“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诗人身在异邦,思念家乡亲人,看到月圆,就感到无限悲伤。因此,十五的夜晚,躺在别馆里,怕看到月光,就转而向暗处。表现了诗人滞留异国,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心情。

  思乡怀亲诗兴盛,一方面与文学发展的形式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联系,另一方面,还与诗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相关。思乡怀亲诗,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思乡诗”解说】相关文章:

《木兰诗》解说11-29

思乡诗 大全06-01

小学思乡诗11-24

现代思乡诗03-25

秦观的思乡诗12-10

王维思乡的诗03-20

有关思乡的诗06-19

描写思乡的诗06-15

著名思乡诗大全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