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译文赏析

2022-08-09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下面为大家提供了水调歌头译文及鉴赏,欢迎欣赏!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作者高举酒杯,向青天发问:这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此词开篇出语奇逸,超人意表。为什么有此一问呢,是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还是在慨叹宇宙的流转无穷、苍茫无极,人世的渺小短暂?无论是什么,作者此时必然是思接古今,有感而发。

  屈原《天问》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把酒问月》开篇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处词意与前二者有着传承关系。不过,同样是豪迈潇洒、气魄不凡,李诗舒缓,苏词峭拔,风格又各有不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的追问尚未得到回答,作者的想象又飞向了天上仙境:不知道那里今晚是哪一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

  这一句化用唐代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民间素有“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传说,人生短暂,而天上的神仙们青春永驻,从不为会老迈而担忧。作者在这一追问中不仅是好奇,恐怕也隐含了对岁月流逝的焦虑之情吧。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过人间?作者想乘着清风飞上天去,可是想到那些用晶莹剔透的美玉建成的楼阁,心中又不禁犹豫起来,只怕因为月宫太高,自己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因为作者自认为不属于尘世,那仙境一样的自由世界才是自己的归宿。苏轼一生,以崇儒、讲究实务为主;但也好佛道,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出世思想多有上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那种超然物外、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比很多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更为深刻。也正因如此,当时他就享有“坡仙”之称。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这里,作者说自己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实际上寄寓着“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挥曳,月宫虽好,哪里比得上人间!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写酒后月下独自对月起舞。苏轼借用其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去了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用来表达自己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并与月宫的孤寒作比。正因为人间胜于天上,他才欲去又止,实际上抒发了自己对人世的眷恋和人生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上片写作者对天上明月的`遐想,下片转而写月光辉映下的人间景象。夜渐渐深了,月光移动着,将清辉洒向华丽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不能入眠的人。为什么“无眠”呢?结合下文来看,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这个“无眠”之人,乃是千千万万望月伤怀的人的缩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作为自然之物的月亮,本来是不会有什么愁恨的,可是为什么总在人别离的时候圆了起来?别时月圆,仿佛故意与人为难,令人伤心。用“何事”起问,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实则寄寓着自己怀人的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者运思入情,用他的旷达来作自我排解。人事多变,有相聚,就有别离;有欢乐,就有痛苦。月亮也是这样,今晚尽管充盈皎洁,可是它也有被乌云遮蔽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天地万物很难十全十美,这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双绾自然和社会,富有哲理,意境一转豁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亲人身健长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明月与共,心意相通。

  “婵娟”,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亦代指明月。南齐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这两句所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这两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于是,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国文人生活在从苏轼、诗人,。在他一生当中,他创造了许多工作。他最著名的是他的诗,但是他也写了许多文章,著名的注意。我钦佩苏轼因为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艰难的文学和面对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和他的哥哥一道苏辙和父亲苏训,都是著名的被称为三苏。但苏轼的贡献是最大的。他不仅创造了奇妙的作为,也做了许多好事为世人时,他是一名军官。今天,还有一个被怀疑是银行在杭州的省份。

  因为支持的才华,苏是羡慕和就交给工程,一个穷的地方。甚至当苏在那里,他没有失去他的精神为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诗,当时所更好。苏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的一生。

  苏轼、似乎作为一颗恒星在宋朝的时候,照亮了我的心和灵魂以他伟大的精神。每当我遇到困难,我能听到他说、充满希望的强大,相信你能面对现实!”

【水调歌头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译文和赏析11-10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赏析及译文10-31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赏析12-15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译文赏析09-12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译文及赏析12-1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赏析11-18

水调歌头的注释及译文12-26

水调歌头英语译文10-30

《水调歌头》参考译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