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鹤鸣

2022-10-24 诗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1、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2、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3、萚: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4、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6、榖: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

  下面恶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

  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赏析:

  此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启发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此诗全篇赋物,无一句写人事,这种现象,在《诗经》中极为少见。也正因为如此,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极大的.发挥空间。

  陈子展《诗经直解》云:

  《鹤鸣》,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依此来解,诗歌主题句为"乐彼之园"。诗中所罗列,均园中之物,并构织出园中之景。水泽边白鹤鸣叫,水中鱼儿自由自在。树林中,草木丰茂,有散发着香气的檀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楮木。园中的小山上,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和雕琢玉器。如此小园风物,既具观赏价值,又兼顾实用美学,颇得《山海经》的蕴致,称其为最早的山水诗未尝不可。

  此诗方玉润则认为招隐诗,并发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诗人平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于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茜,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

  此诗劝讽去求一个隐于山林中的贤士。诗人闲居在家,一定是有一个贤人被他看中,又不肯明确地向朝廷推荐,所以按顺序将园中实景一一描述。使周王读后,感到园中禽鸟鱼类飞翔跳跃,树木郁郁葱葱,有水有石清澈坚硬,每一处都让人愉悦。那园中人清高淡泊的声誉,处世之高尚超脱,德行交往之纯粹,都可以一一感受到。

  方氏认为,诗人借赋园中之景,来衬托园中主人高尚的情操。因此,园中之景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带有一定的隐喻内涵:鹤是古代文人的挚爱,羽毛洁白、体形优美,而且能一飞冲天,用来比喻才华卓越、志向高洁(纯粹没有功利之心)之人;檀为香木,楚辞中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人格;鱼游于浅滩,等待垂钓之人,比喻有用世之心,鱼游于深渊,比喻避世而隐居,此言贤士在仕与隐之间欲作抉择;山石之质坚,比喻贤人志向之坚;灌木与楮木的存在,以喻贤人宽厚包容的胸怀。

  诗序中毛氏亦认为此诗与人才相关,是"教宣王之求贤人之未仕者",是给宣王进谏用人之策。

  如"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毛氏解释为"尚有树檀而下其萚",郑玄进一步解释说"人曰有树檀,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就是把贤人放在高位上。 "它山之石"被释为其它地方的山石,喻其它国家的人才也可为我所用。而"在渚"、"在渊"则比喻人才世乱而隐,世治而仕。

  还有一种说法是园中之物各代表一类人才,以此劝讽周宣王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人尽其用。

  子曰:"兴于诗"。《诗经》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诗读多了,于智商、情商都有所裨益。今人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读诗,会让人不局限于眼前,而通过现象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这首《鹤鸣》,旅人看到了美景,隐士读出了闲适之乐,政治家悟出了治国之道。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诗经:鹤鸣】相关文章:

诗经《鹤鸣》09-07

诗经·小雅·鹤鸣12-11

诗经鹤鸣全文翻译08-18

诗经·小雅之《鹤鸣》12-10

诗经小雅鹤鸣名句11-15

《诗经·小雅·鹤鸣》全文赏析12-26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带拼音09-28

诗经《小雅·鹤鸣》原文翻译赏析01-27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