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诗歌”这字眼,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一专家说过诗歌的命运。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三人当中就有两个人是诗人,甚至三个都是诗人。
这,一针见血的剖析了社会的现象。读诗的人少了,因为诗歌的魅力没了?这大概不至于。只是很多诗歌,让读者一边读一边打哈欠,还没读完就睡着了。或者读完了,弄不明白到底写的是什么?只好再读一遍两遍,搞个似懂非懂的结局收场。更甚者,怀着上当受骗的心情,敬而远之。而写诗的人,却来个沾沾自喜,来劲,搞不懂是读者的水平问题,建议读者多读书,提高鉴赏的能力。自己就埋头写诗去了。一首又一首的出来了,搞得读者跑了,最后,自己读自己的诗歌,也云里云外的,也读不懂。但,自己没有放弃写诗,以一名诗人自居。不好好想想,真的迷失了。这给那些专家看清了,评价了。
还有专家说过,现在的人写诗太容易了。说到诗歌如下:
长/短/长/短/长长/短……
“讲语句分散排列起来,就是诗歌。”这点,是对诗歌的偏见。这专家说的,是诗歌的结构吧。现代诗歌,不刻意追求字数相同的工整美。长短句的排列,也不见得随意叠加。要弄清为什么长?为什么短?是诗人的感情跳跃,转折,停顿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韵律和音乐美的。不是在结构上理解长短长短的交错就是诗。是一种误解。
诗歌,在结构上看,是看不出来的。它将诗人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于物象之中,默默的将情感移植于景象之中。这景象,靠一些词语来完成。而,我们通过对词语的理解,理解物象所融的含义。才第一时间找到情感的方向,和诗人的意图产生共鸣。才能产生诗歌美的效果。
由此,就该引起注意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诗歌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伤感,倾诉?赞美美好,还是揭露批评?怀念,思乡之情?托物言志等。每一首诗歌的目的需要明白。假如,读者读完了一首诗歌,不明白主题是什么,确实是糟糕了。因为,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除非不发表,留给自己看另当别论。
一旦,诗歌的意图定下来了。就应该考虑建筑材料了,那就是物象词语。这很关键啊!既要为诗歌的主题服务,不能滥用与主题无关的物象,进行叠加,制造出一片混乱的意象,把人弄得犯糊涂了,看不见,听不到,感不到,摸不着的虚渺,无形的感觉。失去了亲切感。那就是读不懂,读不透,读者的感情被隔离在物象之外,无法靠近,引起共鸣。
诗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意象,有了符合逻辑的串联,才会产生物景美景物,产生图画的效果。诗人,往往通过拟人,比喻,通感,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通过想象,联想,夸张,借景抒情等表现出来。赋予有血有肉的形象。跃动在读者的思维里。潜移默化的寄情于物里,产生通性,产生共鸣,感觉到诗歌的魅力。
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诗歌,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感染力了。
是不是有感染力的诗歌就足够了呢?这问题,让我沉默。也让我在苦苦探索。某日,读到白云岛先生一首诗歌。让我豁然。诗文:《在镜子面前》/白云岛(原诗)
在今天就让我
将一把泪水捏成
视而不见的玻璃
可是,在一层银子的背后
良心无法循形
快来看啊
道德又被绑架了
——一直到有了光
镜子才有自己的声音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由伤心,苦闷,到开朗过度,写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主题,暗示了社会的现象。读出诗人关心社会的大爱之心。这点,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很难得的。这,是诗歌在社会里生命力。
第一节诗歌,你看,“在今天就让我”,今天,暗指所处的时间背景。泛指现在的社会。“将一把泪捏成”,诗中的“我”为何流泪呢?站在《在镜子面前》,一臂之力很无助,伤心流泪。又能怎样?只好在痛苦中,把泪水捏成明亮的玻璃,暗喻流过眼泪的眼睛更明亮。为什么,用一个“视而不见”的词语修饰玻璃呢?我想放弃不管了吗?把读者带入沉思。突然,用一个“可是”,好一个可是,思想突破苦闷困惑,如果,“良心无法循形”,妖魔鬼怪就会露出原形。因为它们就在一层银子的背后藏着,见不得光。
第二节诗歌,等来了希望,“一直到有了光”。这光,暗指了党的英明,严惩罪恶行动了,闪亮出现了。“镜子才有自己的声音”。可以站出来了,站出来说话了。“快来看啊”,“道德又被绑架了”。很正义的呼吁:道德,被一些不法分子绑架了,大家来看啊。同时,暗示不法分子无法藏身了,暴露了,必将受到惩罚!
这诗歌很有时代气息。同时给社会不法分子敲响了警钟。
读这首诗歌,犹如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一样的感觉。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觉得腻,不觉得空洞,却读出了社会的一种心声。
这是对这诗歌的个人理解,肤浅之见。如果理解错了,请原作者白先生原谅。若文友,发现理解偏了,大胆的批评就是了。洗耳恭听!
最后,希望诗人们,多多《诗家三味》!
- 相关推荐
【诗歌之我见散文】相关文章:
经典散文诗歌10-20
感恩的诗歌和散文08-25
梦魇-散文诗歌05-09
轨迹散文诗歌09-28
诗歌散文朗诵10-22
儿童诗歌和散文08-15
关于夏天的诗歌散文08-20
秋雨记的散文诗歌09-23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07-20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