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 几句话是针对受教育者说的,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好好接受教育,老了以后怎么办呢?浅显的道理是学习有最佳年龄期,就是十三岁以前。错 过了这个黄金阶段,则事倍功半,不是说不能学习,而是你下的功夫大,收获反而相对的小。至于深层的道理,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人是不受苦不享福,不遭罪不 出贵,受多大的苦享多大的福,遭多大的罪出多大的贵。唱戏的名角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年没有种因,现如今到哪里去找果呢?
有见识、有智 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也说:“爱之能勿劳乎”?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劳,使 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就变成了害。
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父母含着怕化了,顶着怕歪了,从小就锦衣玉食。吃苦是积福,享福是消福,孩子这么 小就享福,长大了福就薄了,老了福就没了,那可就惨了。看看西方世界,那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为什么是老年人的坟场?他的福没有 了,年轻的时候享受完了。
我们中国人讲究年轻的'时候积福不享福,趁年纪轻、身体好,再苦再累也受得住。老了以后体力衰了、干不动了,这时候再享福,自然儿 女孝顺,子孙满堂,身心快乐,安度晚年。外国人看了羡慕死了,他们住在养老院里,孤独寂寞,比不了我们中国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什么要这样持之以恒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从 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 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
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 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 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 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现代科学证明,越是高等动物,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生下来就要向父母学习生 存技能和捕食御敌的本领。
不同种类动物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动物智慧等级越低,其本能性反映越强,学习的时间就越短,越是高等动物学习时间越长。人类有 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加起来有十三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必须接受十三年的基础教育,才能在社会上独立。
少儿时期的聪明才智(特异 功能)是开发不得的,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现代的中学生就写小说,小神童就破格升大学,舆论界还大肆渲染,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大忌。小孩子应该扎 扎实实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将来能成大器,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未必就成才,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所以小孩子在十三岁之前,必须要由家长、 老师来引导,选择最优秀的好东西强加给他。在这个阶段,人文学科的东西小孩子是不懂的,也不需要他懂,他要作和能做的就是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尽可能多地吸收 进来,先满腹经论,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再慢慢开发也不迟。
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以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周期已到,人 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悔之晚矣了。
【三字经注解: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相关文章:
二子乘舟诗经注解及翻译12-02
离骚全文注解11-21
白居易《草》注解12-05
何为《易经》?10-20
河中石兽注解05-12
沁园春的词语注解11-16
秋日 宋 秦观 注解10-27
《将进酒》原文及其注解12-06
王维《渭城曲》注解12-08
《钱塘湖春行》注解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