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足迹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足迹散文 篇1
心中不断有惦念的思绪,那种让人不由自主想呼吸,想看望……或是久居闹市,或是身上流淌血液的本能,更多的是对母爱伟大的一种敬意,怀着种种记忆的点滴,骑行出发了。
离小小县城5公里左右,坐落着一个叫流芳第的小村庄,那是母亲的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我儿时期盼去做客的地方,更是青春年少树立“孝”感的启蒙之地。从县城出来,经过人民医院,就是一座西霞山桥,桥下哗哗哗的河水,在儿时记忆中清澈见底,每每夏天,就会和邻居同伴到这嬉戏、玩耍,依旧清晰记得跟水亲密接触那种把持不住的感觉,让我今天还怕水,只会在泳池泡泡水。过了这座桥,就是离开县城,划分为古田村,这个以欧阳姓氏为主的大村庄,在各个年代都出过各方面人才,可以说人才辈出。过桥入眼的是一座小山坡,沿坡住着的几十家人户,惹人注目的是一座叫“接官厅”寺庙,这是一座因地名而建小寺庙,庙不是很大,但是来烧香祈福的人们不少。在小时候,我会跟随母亲到庙宇烧香、祈福,看到这个庙宇名字,问母亲:谁来当官,要接他吗?母亲耐心解释名字的由来,可今天已经随着时光流逝淡忘其中了,庙宇依旧在,娆妖烟烟,祈福平安,只有对母亲和蔼可亲颜容的回忆。上了小山坡,就是一个九十度转弯的交叉口,给你眼界打开。泥泞的道路,承载着这几个村子人们的出行,到了雨天,更是为出行的村民捏一把汗。
如今,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像似一条彩带,徜漾在禾苗中间,给田地增色,更是让村民踏上一条致富之路,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更是方便老少出行了。到了古田桥,可以真正说到了古田村。在年少时,家境还好,吃喝穿无忧,母亲在自己娘家,排行老大,总是不断的帮衬外婆,舅舅们娶妻、生子、做房子,外婆生病就医等等。记得初中的一个夏天周末,母亲买好一个猪心,叫我骑自行车给外婆送去,那时候刚刚学会骑车,很兴奋的出发了,一路哼着歌,来到古田桥,顿时傻眼了,因为下雨,木板散落在河床上,已经没有桥样了,一个个桥桩裸露着,仿佛在和湍急的河水抗争呢!进退两难,心想:外婆心脏不好,等着猪心配药,怎么办才好呢?好在,有一群中年男人过来了,帮我趟着河水背过自行车,拉着我摇晃过了河,那时害羞,来不及说感谢,男子们已经走远了。今天,站在平坦而宽敞的水泥桥上,没有了害怕和犹豫,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由衷感谢党的政策好,百姓生活也是日益改善和提高。眺望远处,绿油油的稻田,日出而作的农民一定期盼喜获丰收呢!过了“水需寨”,就到了“流芳第”。第一次对它有记忆是小舅结婚的时候,舅妈是县城附近村的,下嫁更远的村子,排场一定要隆重,那时父亲开着车子送去嫁妆,又接新娘子,给足了面子的。按农村习俗,接新娘回家要很有讲究的:伴娘团几人,谁来撑伞,入祠堂过簸箕,跪拜,敬酒等等,大人们忙碌几天,而我们小孩可以开心、随性吃喝,那时想:真喜欢这种生活啊!记不得吃的什么、玩了些什么,只是那时的快乐感觉,给我注入知足的幸福感。外公早逝,外婆修长,能干,里外一把手,在那个物质匮乏、凭票购物的年代,还让五个子女上学,多少有点文化知识,明白事理,今天看来,或多或少是教育理念的意识在支撑的。外婆家,是客家人喜欢群居的那种围屋,正门是雕有“流芳第”的石牌扁,两根石柱左右站着,像两个战士,风雨无阻站岗,那高高的石板门槛,显现出那时围屋人家规矩和兴旺。门前一口大池塘,就是年年有余习俗的最好体现,池塘边还有一个大晒场,每到稻谷收成时,家家户户都在这晒谷子,金黄金黄的稻子犹如一张地毯铺在晒场上。
冬天,更是孩童们跳绳、捉迷藏、打闹的好去处,自由自在嬉戏、玩闹,甚是让人回忆和想念。经过正门,就是用长条石围成的沟沿,围屋除了正门还有四扇小石门,方便居住人家的出行,其中一扇小石门门口有一口方井,清甜的井水承载着围屋人家的日常生活用水,每每天刚刚亮,户户人家男力就会有挑水模式出现,女户就会提着自家衣服在井边洗,一边还聊着各自的见闻,总会热闹好些时候。进了小石门就有长石条垒成的沟沿,走过笔直的沟沿,进入祠堂,有一口天井,站在天井边,天晴时,一线阳光射进,给整个祠堂光明与希望的感觉,下雨时,一缕缕雨丝泄下来,哗哗的落入天井,唱出和谐的.自然之声,给我们年少的孩童们幻想和不解。沿着祠堂周边就是各户人家的居住地,四周通透,门户对称,外婆家有四间房,厨房和客厅在一起,那些刷有红漆的大门、茶几、屏风、四方桌椅,足以说明她的吃苦耐劳、利索能干;雕有花鸟装饰的木板大床,扎实而稳妥,每每小住外婆家,睡在其中,闻着泥土清新气息的地板,憨实牢靠的大床,外婆和风细雨的疼爱呢喃声,幸福之感依旧在心中荡漾。骑行到这,面目全非,早已没有往日的热闹和人来人往的气息,残石倒地,锈斑盘满,杂草丛生,还好修缮过有点原貌的祠堂还在,住着这里的人家,在党的好政策下,住上小洋房,过上幸福生活,只有在习俗的清明时节回到祠堂,祭拜先祖,可能儿时的片段,也是一闪而逝,让后生们记忆的也只有这种仪式罢了。啊!那棵曾经硕果累累的梨树,还依旧在池塘边站在,仿佛是在诉说着这叫“流芳第”老宅的兴衰历史,更是看到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和善为人,而摇曳着、自足着……
乡村足迹散文 篇2
从阴云间掉下的一线阳光,惊醒了世间万物。大地的容颜,白晃晃地光亮新鲜。风,轻轻地摆步,让枯枝败叶在和风中翩翩起舞。四季交叠,从一个季节转换到另一个季节。冬,深藏了一些岁月的履痕。曾经的五光十色,曾经的绿意盎然,在这个季节遁入地底,等待来年再一次华丽上演。
车喇叭的鸣叫,唤醒了季节的生机。不知名鸟儿在旷野深处的起落不定,幼小稚童在河流边的奔走嬉戏,呈现出这个冬天里的勃勃生机。
阳光一散落到地面上,街头巷尾便多了许多烤太阳的老人。他们或站或坐,懒懒地接受阳光暖暖的洗礼。生命的程序依旧行进,活着就是对生命尊重的最好阐释。
声嘶力竭号叫的年猪,丰腴了乡村一年的辛劳。桌上丰富的各种菜肴,悬在厨房横梁上的条条拌着盐巴的猪肉,是乡亲们对自己一年辛勤的最大犒赏。
爽朗的笑声从每一家传出,烤肉的香味溢满了大街小巷,不时听见邻里相互邀约的说辞。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总是真挚诚恳地邀请每一个路过的客人分享自家一年的辛劳成果。
几个孩童,脚踩旱冰鞋在水泥路面上相互追逐。或三个一组,或五个一群,耳膜中不时敲进他们畅怀的笑声——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无忧无虑。
承载客人的微型车,在路上飞翔。一年比一年阜足的粮仓,一年比一年鼓起的钱包,让乡亲们的购买欲日益膨胀。各种现代化设备,走进了乡村。
街头巷尾,多了许多清闲的人。这边拉拉家常,那边高谈阔论,还有一些人干脆带上自家刚宰的年猪肉,跑到野外清静的地方野炊。
忽然间炮竹声连连,这村里的小伙娶了那村里的媳妇。迎亲路上闹哄哄的,不时有几个坏小子想出了几个“馊”主意来给新人“作难”,新媳妇笑魇如花,新郎官精神抖擞。
来来往往的大妈阿姨们,手里提个篮子串门做客。听这边大妈说着孩子娶着哪儿的媳妇,听那边阿姨说着孩子从城市寄回来多少多少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安详满足的笑容。
钻木机、电锯与木材的交响从哪一家流出,几个壮实的中青年男子扛着粗大的木材放在木匠旁边。听木匠们说着这房子该做成什么结构,哪一天上梁,以及主人还缺少什么材料等等。憨实的主人脸上露出满足的`笑——那是事业有成的一种满足的笑。
村里的年轻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这个打着毛线,那个绣着刺绣。农闲的日子里组成一道下乡美丽的风景线——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广告“城里的人呀和乡下的人呀,都一样!”。确实,现在的乡下跟城里还有那么多差距吗?
时代在变,乡村的生活水平在节节攀升。感叹和谐社会给乡村带来的天翻地覆的改变,感受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的阜足和富裕。愿我的乡村,乘着社会主义的翅膀一直飞一直飞……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乡村足迹散文 篇3
一条条缎带般的公路围绕着这沉睡了的信宜山村。我慢悠悠地跨进了这乡村的范围,首先看到的是几根树桩,它们静静地卧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地把根扎在大地里头。树桩四周有斑点般分布的绿苔,枝蔓上下。一圈圈的年轮见证了曾经的沧海,默默地陪伴着绿苔迎接着风吹雨打。
雾气渐渐淡了,随着我的脚步移动,走在阡陌上。对面那半山坡的田地间是三三两两的耕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它们的主人放心地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维系着彼此间的关系,如同一张心灵的契约。我正极目远视,见到对面走来了一头耕牛,个头不大,但皮肤却显得油亮,看起来很强壮。我赶紧靠边站着。这条小路还可以容得下两头牛通过,所以这头牛安然自得地从我身边经过,我俩谁也不干扰谁,我心里不禁有一阵窃喜。我望着耕牛远去的影子,脚踩在泥路上,这是一条乡村的小路。路的'两边长着不知名的草,静下心来,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芬芳,那是草与泥土混合的气息,使我更加感到满心的舒畅。
四周充满着这般美,我走近了这世世代代的农家人留下串串足迹的道路,一条属于乡村的小路。
近了!近了!最古老的泥房被一间间白砖砌起的楼房所代替了。这些白墙重新有力地支撑起整个乡村的家园世界。我看到其中一面墙壁上还悬挂着农具,有扁担、镰刀,筛子……虽然显得有点杂但却不凌乱,倒有另一番情趣。农人用他们粗糙的双手一次次地触摸着这些农具,使这些农具的把柄都很光滑了。农人用自己的掌握给贫瘠的大地刻下了一道道印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向世人证明那田地可以种植着富有活力的东西,而待到秋风起,黄叶堆积的时候也是农人赢得荣誉之际。
滴落的汗珠浸淫着希望,挥动的镰刀割刈着一担担丰收的喜悦。
我才靠近村子没多久,一阵阵辛味便扑鼻而来。我随气味寻去,发现不远处的一个架子上停放着一个筛子,筛子里的辣椒正迎着朝阳,用它特有的乡村气味把历史染成独特的气息,以证明它的价值。我径直走到一个水泥场地,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不容置疑,这是一个供村民们来晒谷物以及其它作物的好场所。其中最吸引我眼光的是场边停放着的一辆拖拉机。我走近仔细地看,手轻轻地抚摸着它油亮的外壳,还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气油味儿。依稀中我仿佛感受到拖拉机发出的轰鸣声。四周还有堆叠得高高的谷垛,这些谷垛在默默地经历着风雨的洗礼,待到它们完全腐烂是就是最好的肥料,再供给庄稼生长的需要。这是比其它方式都更环保了。取之自然,回归自然。
行走在乡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迷失在乡村也是我难得的一次幸福体验。
乡村足迹散文 篇4
春天是一阵和风,一阵细雨,一阵鸟鸣,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不知不觉间来到山村。
极目远望,新芽在枯草下若隐若现,平川里是新修建的白哗哗一望无垠的塑料大棚,一簇簇村庄断断续续地坐落在公路沿线,一大片一大片修得平平整整的梯田,从山底层层叠叠的堆积而上,泛起微绿的树稀稀疏疏的长在埂边上,刚新植的松树像一把未打开的伞。山花像画家随意涂抹的红,更像他们无意间洒落的红颜料,自然点缀着。蜜蜂,扇动着轻盈的翅膀,从四面八方嗡嗡飞来,赶一场花的盛会,把春天的甜蜜酝酿。
山间的小径像缠绕的蛇弯弯曲曲,那些被人们遗弃的窑洞散落一山,就像大山的眼睛,黑啾啾地瞅着远方,干旱的山梁沟壑层峦叠嶂,向遥远的天际延伸着,再远,山与云便融为一体。
云,或轻或重的笼在天上,太阳一会儿探出头来,洒下一片温温柔柔的光来,一会儿又把自己隐身,让整个山村也灰濛濛的,连刚发芽的树也显不出它的新绿来。
叫不出名称的小鸟隐在树丛,这儿一声那儿一腔叽叽咕咕地交谈着、附和着,仿佛正在把分离了一全冬天的心思一股脑儿倾诉给同伴。
村口,一幅喷绘得光彩亮丽的宣传牌立于村头,展示着时代特征。几株柳树簇拥在一起,披一头散发,像春天的旗帜般厮守着干涸的池塘, 池塘底厚厚的一层枯叶把龟列的泥土覆盖, 它们仿佛翘首期盼着一场春雨,积一汪春水,把靓丽的`身姿映衬。
微风轻轻拂过,把远处那一声声忙碌耕作的农机隆隆声捎带而来,在微风里忽近忽远,洋槐树上的籽荚丝丝的打着口哨。一只狗,耷拉着尾巴,在还没有来得及换装的地埂边的蒿草丛中东闻闻西嗅嗅,若一个巡游的士兵,视察着属于自己的领地,见到有人来,便汪汪地叫起来。
曾经在乡村长大的年轻人,不知道现在都走在那座城市的那条街道。那些长在地里的麦子和被丢在家里的老人相互守望着,孤独而又寂寞,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忙着出外挣钱的人们只在种时来一回,收时来一回,平时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一排排零乱而陈旧的瓦房拆了,被浇灌得方方正正、粉刷的白白净净、装修得富丽堂皇的混凝土房子替代,穿着花花绿绿的年轻媳妇们一边说着笑话,一边在小康屋建筑工地上当小工,她们干起了自己男人们在外面的大城市里干的活。
一个修理洗衣机、电饭锅的师傅,放着录好声音的喇叭,不断重负着从庄子里走过。晌午时分,公鸡此起彼伏的鸣叫起来,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起袅袅炊烟。
在通往乡村的铺着沙石的道路上,偶尔有一辆摩托车或者三轮车卷起一阵尘土驰过,蹦蹦地碾起几枚石子,像从孩子们的弹弓里打出般飞向路旁的树。
春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平平常常的像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姑娘,羞羞答答来到山村,来到原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希望。
乡村足迹散文 篇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姨父自北京而来四天了,因为有糖尿病,每天必须得走5000步以上消耗糖分。
今天是星期天,雨过天晴,太阳还羞涩地躲在云层里。妈妈,儿子和我都陪姨父去江口湖对面的小山上练步。
初夏的乡村可真美!
我们荡着小舟向对面进发,湖水清而涟漪,小舟撑出一大片玉米来:和三四岁小男孩儿一般高,长得结结实实的,整整齐齐的排着队,那绿油油的叶儿就像他们壮壮的胳膊。微风吹过,他们齐齐的舒展着胳膊,像在对我们招手……
沿着窄窄的乡间小路,我们路过了一户农家。咦,是哪儿蛙声一片?儿子跑得最快,在屋后堰池边,把双手放在耳侧学青蛙唱歌,还让我当“青蛙妈妈”。堰池里密密匝匝的莲蓬争着展现着自己,有的已开出紫红色的小花儿,有的含苞待放。
姨父曾试图将莲蓬种在鱼缸里,可不到一个月,就枯萎了,大概因为她太娇气,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吧。堰池后面的一片玉米特别绿、特别壮,而且已结出穗来,儿子说像一个个“胖小子”。我们问他为什么这片玉米结得特别早,这个“铁公鸡”马上知道早上市能卖高价。这家菜农经济意识较强,一看小洋楼就知道是先富起来的。
沿着小路,我们上了一个小山坡,回首望去,湖对面的景观尽收眼底,沿湖那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倒映在水里,和汽艇,渡船,还有那茂盛的树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此时此刻,我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儿子看见山坳里有三五位农民在栽秧,他知道栽秧能收获大米。农民弯着腰,裤腿卷到膝盖上,儿子问我这样累不累。我说当然累啦,趁机问他读书和种庄稼有共同点吗?他说种庄稼要早抓季节,勤栽秧、除草、施肥,才能卖高价。读书要勤读,勤练。
英语多读多记,数学多动脑筋,多做习题,才能得高分。我笑着告诉他,你说得挺好,要付诸行动才更好呢!他使劲点头,还挥了挥拳头,“行动,儿子!”我语重心长地,并摸摸他“全是装知识”的大头!
沿着另一条路往回走的时候,酷爱养花的妈妈发现路边有几株水仙花,有的已开出粉色的喇叭状花儿,妈妈不顾路滑,在岩壁挖花,姨父急忙劝妈妈注意安全。妈妈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就近拾起一只破碗片帮忙。
由于土是湿润的,很快就挖了十几株,妈妈很高兴,今天有收获!又走了不到10分钟,田埂上居然有几株开得正艳的美人蕉,妈妈岂能放过她们?弄得满手是泥,却满心欢喜,去买还得花钱呢!
刚到河边,就看见小船悠悠的划过来了,我们在船上看计步器,居然才4287步,到了码头,只好让妈妈先回家做饭,我陪姨父去凑足数量,到家一看:5236步,成功!
乡村足迹散文 篇6
过完元宵节,开“暖坊”人就开始走街串巷地收鸡蛋。“买鸡蛋啰,谁卖鸡蛋……”吆喝声仿佛报春的那一声声爆竹,清脆而余味悠长。
“暖坊”是家乡人对孵鸡苗作坊的方言称呼,不过,倒还简练贴切。因为鸭和鹅这些水禽在北方养殖得比较少,都是南方人孵好后再到北方去卖,家乡人并不干这一行。开暖坊人都很精明,他们并不是见到鸡蛋一定要买的,这当中少不了到卖鸡蛋人家里“实地考察”,看有没有公鸡,如果没有公鸡,他们绝对不会要那些鸡蛋的。这些鸡蛋的价格,一般都比市场价高一些,且是论“数”而不是论“斤”。乡人们都讲诚信,也有很多是用鸡蛋换鸡苗的,开暖坊人只是用一个小本子记下村名和姓名,等鸡苗孵出来后就会送到村子里。
等鸡蛋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暖坊就生火开工了。那些鸡蛋,被整齐地摆放在一张张用苇席做成的长方形木匾上,再一层层上到架子上,像超市的货物一样井然有序。生火以后,开暖坊人就不分白天昼夜地守在暖房里,隔三差五地翻动鸡蛋,使它们均匀受热。七天以后,还要挨个检查鸡蛋的发育情况。检查“仪器”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小木箱子,里面架起一只白炽灯泡,在箱子的侧面开一个与鸡蛋大小相仿的圆孔,功能很像医院里的“B超机”。经过筛查,对那些没有发育、人们称为“水蛋”的鸡蛋,要淘汰掉,再补充一些新鸡蛋。“小鸡,二十一”,经过二十一天的煎熬,鸡苗就“叽叽喳喳”地破壳而出了。而开暖坊人,已经被烟熏火燎得跟张飞一般模样,面似木炭,双目通红。
开暖坊人叫卖鸡苗的吆喝声又开始在大街小巷里蔓延开来,人们纷纷围上去,挑选自己中意的小鸡。挑鸡苗绝对是个技术活,除了健壮以外,就是性别了。开暖坊人在地上用窄窄的苇席圈成一个小场子,把鸡苗放到场子里,让人们随意挑选。望着大同小异毛茸茸的鸡苗,谁能准确判断出它们是公鸡还是母鸡呢?这时候,人们就会征询开暖坊人的意见,他总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过,我倒不认为开暖坊人能够真正识别鸡苗的'性别,因为大家都喜欢养母鸡,他的那些公鸡卖给谁呢?
进入新世纪以后,也许是家庭养鸡得不偿失的原因,乡村里养鸡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尽管那些散养的“土鸡”价格要比养鸡场的高出一大截儿。因此,开暖坊人到乡村买鸡蛋的难度越来越大,卖鸡苗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生意渐渐萧条下去,曾经兴盛多年的暖坊就此衰落了。开暖坊人在春天里“买鸡蛋”和“卖鸡苗”的吆喝声,稀疏得跟清晨的鸡鸣一样,很难听到了。
现在,偶尔有一些闲散的人们想养鸡,只能到专业的养鸡场去买改良的鸡苗。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土鸡”,在乡村里再也难觅踪影了。
乡村足迹散文 篇7
冬天那个惯常的日子里,乡村大地在一片干裂的期待中,迎来了一场雪。雪花,像鸟的翅膀滑过天空,漫过村庄的视野,降在这片裸呈的泥土上,河川、村庄、老槐树、枯井,像一片零乱的羽毛,顷刻间有了共通的语言,记忆里缭绕着表述不尽的眷恋和怀想。
乡村很旧,像一张发黄的纸,乡村很老,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走过来。抒情了千年的河流,在乡村的烟岚里,揣味着悠久和永恒。枝杈峥嵘的村庄和广袤的原野,在漫漫岁月中,一天天长高和延伸。乡村是久远的,一片雪花,落在掌心,瞬间便会消融,短暂和久远的契合,灵光和永恒的碰撞,不知不觉走进了禅意十足的画境里,于是乡村大地的角角落落便在有雪的冬日里灵动鲜活和朗润起来。
大雪降临的时候,牛羊不能满院子乱跑,更不能像春天一样遍野追青逐绿,但在长高的村子里,它们有足以果腹的食草,足不出圈便能享受时光,悠然地想一些美好的事情。雪层层叠叠扑向地面,也会从闪出的缝隙里飘进圈栏,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闪动在牛羊的`记忆里。牛,只是迟钝在外表,它会从瞪大的双眼里,敏锐地感知每一片雪花的清香,捕捉每一个细致的快乐和幸福,把一次次触动,延伸在一声声长长的牛哞里。
雪,静下来,乡村大地一片素洁莹白。农家院落里,灰鸽从穴舍里腾空,拂过墙基、牛棚、草垛,飞起一片牵念,直扑天空。它们被冬天的一场雪叫醒,从蛰伏的日子里走出来,迎着雪的清新,振翅飞抵一个高度。雪地上,黑狗儿蹦蹦跳跳,跑前移后,高兴得直撒欢。亢奋时叫几声,把郁积叫出来,把快乐叫出来。雪,是一张洁白的纸,星星点点的蹄痕,是黑狗儿画在上面的字画,或写意风景,或淋漓狂草。雪走进它的田畴里,像溪流在山涧流淌,又像草木迎来了春天。雪,给予它的,是偶然的新鲜,必然的萌动,及突兀地出现在面前的长长的雪的影子。
乡村的雪天里,孩子们的欢笑在陀螺里飞旋,伏冬的麦苗在雪野里长满发芽的梦。玉树琼浆为乡村大地描摹幻想,流火的尖椒点缀在雪影檐下,把庄户人的日子打点得火爆红火。炉火旁,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说笑,忽而又表情凝重地想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他们想身边的事情,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雪。想雪的莹洁,雪的思想,雪如何漫飘乡村。他们说雪像炉火跳荡的火苗,温暖了乡村大地,点亮了庄稼人的心。看看一天天长高的村子,又看看一步步走进生活里的轿车楼房,他们深深感到,还有一样像雪一样的东西,从岁月里走来,沁着香,闪着光。
老人们眼神猛地亮起来,哦,那原本就是雪,还叫瑞雪!
乡村足迹散文 篇8
一抹秋阳绚烂,淹醉了广袤的沃野,那一垅金色的麦穗垂帘,黄橙橙沉睡田间,霎时疯染了乡村、犁田、溪流、大山,一曲秋歌随风飘至,荡漾在无边的空际,颗颗果实垂挂枝头,红彤彤绽放着笑脸,弥漫了乡村、农舍,那牧童牵着耕牛出了篱院,淌过鱼儿欢跳的小溪,消失在金色田垅的尽头,那稻谷、玉米、高粱、小米装满了包,桔子、甜橙、苹果塞满了车,农夫们说着、笑着、忙碌着,那丰收的喜悦挂眉梢,眼前一片欢腾的景象,看着、看着愉悦之情油然而生,从眼角里溢出的喜悦一直延伸到山里,那风吹稻浪谷米香,弥漫着空气,而我陶醉在这五谷丰登的乡野里。
又是一个清风吹拂的早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秋韵飘飞,我一路走走、看看,聆听那鸡鸣狗叫,猪满圈;那邻家的孩童赶着牛儿、羊群上了坡,那骡子、马驹的嘶鸣,公鸡的吟唱、犬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老汉蹲在院里抽着旱烟袋,那娘们在牛棚里挤着新鲜的奶,那壮汉为骡马套上了龙头,一群孩子在村里跑前跑后嬉闹着,惊扰了觅食的老母鸡,公鸡打鸣上了土墙,炊烟袅袅在屋顶上升腾,农舍里飘满了农家香,心情好极了。
我站在沉醉的田埂上,欣赏着田园乡土之美景,金黄色的稻浪翻滚,青青的叶菜舞动,一缕晨曦浸染了河水,一叶扁舟穿行在河塘,一网捞下河水荡漾,舟上满是那欢跳的青鱼、鲫鱼、大鲤鱼,渔舟唱早,渔夫们笑的合不拢嘴。看着农妇们赶早,在地里采摘着新鲜蔬菜,不一会就装满了筐,车开动了,她们说着、笑着、耍泼着,去城里赶个早集,一定会卖个好价钱……,瞬间一垅秋韵飘飞,从乡里弥散到城里,那快乐从眉梢上掠过,嫣染了心篱。
我从垅上走过,秋怡气爽,清风飘旋,群鸟飞过乡间钻进了大山,那一缕秋阳喷涌撩亮了山峦,与那红枫亲昵交染,猩红缀满了山崖,山泉飞泻银光闪;那一望无际,一垅烫金色的稻穗在田间挥舞,秋韵飘饶,金穗艳舞,一片忙碌,秸秆成堆,金黄色的稻粒在风中扬起,瞬间飘飞的金雨流光闪,染醉了眼球,浸染了大山,漂染了无尽的旷野;走着、瞧着,徜徉在一抹金色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原汁原味的乡村情让我留念,让我难忘……。
暮色的黄昏,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红霞漂染了天穹,一抹秋梦在天幕中旋起,那一垅金色的尽头交汇在田园的深处,连接着大地和青天,放眼望去,成排的白杨树笔直挺拔,疯长在通向村里的小道,一直延伸至农庄的深处。晚风轻拂,那牛儿、羊儿归了圈,农院内堆满了玉米棒、土豆、老地瓜,墙壁上挂满了大葱,浓烈的香味扑鼻……。那壮汉驾着马车赶往回村的路,孩子在村头迎接着,兴奋地叫着:“娘、娘,爹回来了……”,这清脆的叫声回荡在这田园的暮色中,那一垅金色的田野染醉了我的心房,渐渐地消失在夜色里......。
乡村足迹散文 篇9
七月的乡村是绿色的、葳蕤的。
大山是绵延起伏的绿色,远远望去,宛然身着一身绿毡。走近了,山上是不同层次深浅不一的绿。一阵夏风拂来,绿风朗朗,每一片叶子都在欢快的歌唱。这时节,山脚下的小河因了几场夏雨,也变得丰盈、滋润起来。原本在石浪间、水草间漫流的河水,也荡起了奔腾的涛声,澄碧的水波激起雪白的浪花,冲刷着茂密的水草。几只鸭子游过来,扁扁的嘴巴浸在草丛中觅食,捉到虫子后,扬起嘴巴,不时的抖落水珠,身上的羽毛更显得光洁、细腻。河畔高高的杨树或者柳丝飘逸的老柳树,青葱或者苍郁,点缀着夏日的河畔。昼长人静的中午,这些杨柳树是蝉儿歌唱的舞台,蝉的嘶鸣,与悠悠流淌的河水,还有这些静默的矮柳高杨,是这河堤上夏日永远的风景。坐在绿荫下,仰望天空,是无尽的蔚蓝,那些曾展翅飞徊的鸟儿,这时也栖息在绿荫深处的枝头,烦躁的鸣叫着夏日的闷热。
地里的庄稼已长得密不透风,青纱帐似的玉米地里传来草被锄断的咯滋声,男人响亮的咳嗽声,还有女人爽朗的笑声。庄稼地里可是热了,男人不时用毛巾拭去脸上的汗水,女人的衣服也贴在了身上,露出美的曲线。玉米的叶片如箭簇,上面是一层绿茸。穗子吐出了红缨子,象漂亮的红丝线。男人女人那顾得欣赏这些。夏日三天五天的雨,地里的草疯了似的长,锃亮的锄头自如的绕过一株株玉米,在绿草间闪亮。风趣的男人给女人讲起前朝古代的事,说是古代有三个秀才朋友,曾一起在乡间除草劳动,其中一个中举做了官,闻讯后,一个秀才到中了举朋友那里座谈,土话实说,回忆起当年田间除草的事,老爷觉得很没有面子,让手下的人将他轰了出去。另一个秀才听说了,微微一笑,也去了官老爷那里,这样说道:想当年唐地龙围困,我们兄弟手执钩镰枪,打破罐州城,跑了汤将军。老爷一听,面露喜色,给了这个秀才一些封赏。后面的这个秀才说的什么呢?其实他不过是将当时的劳动场面文学化了。他用文学化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说是当年玉米地里除草,家人用瓦罐送来汤水,喝汤时不慎打破瓦罐,汤水流了一地。同样的经历,前后两个人不同的叙述,受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效果。讲毕,男人燃气一支烟,倚锄休憩,女人哈哈的笑着,笑声飘散在青纱帐里。
村道里,绿树掩映的农家庭院,一只肥胖的猫卧在门墩上打呼噜,老婆婆坐在树下择豆角,瘪瘪的嘴蠕动着,哦,是嚼着孙子从省城给买的巧克力。满是菊花纹的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时,不知谁家来了客人,炒菜的香味弥散开来,弥散在乡间七月的天空。
乡间的七月,醉了。
乡村足迹散文 篇10
村人善养狗,户户皆是。
狗多散养,常以链绳缚之者,十有一二。
狗之自由出没,形同村人。或三五成群,游走于村庄巷道,如巡逻之士兵,训练有素;或形单影只,蛰伏于房前屋后,似待命之将军,随时出击。
狗之多,多如蜂蚁,其数难计。
论大小,参差不齐;论品种,名目繁多。
威武之驱非藏獒莫属;羸弱之体,悉数宠物狗是也。
村人久居山中,好食酒肉,故常年猪肉不断,狗得以恩惠,剔骨尽其用,长此享食,个个膘肥体壮,凶猛异常。
外人曾入村,一狗吠,全村呼应,似千军万马,沙场征战,声势之浩荡,阵容之庞大,震耳聩聋,盖过百家鞭炮齐鸣。听者,无不为之心跳口颤,腿软发抖,纷纷弃甲丟盔,落荒而逃。
此事传至十里八乡,妇孺皆知。后若有再进村者,必熟人引之。
话说乙未年三月某日,单位一副职,接局长指令,率五人驱车秘密前往该村。名曰指导工作,实为暗访,核查本村朱某生育多胎一事。
吾有幸参与其事,车内嬉笑打骂,如出笼之鸟,优哉游哉。
因村情不详,贸然前往,入村首家,下车问路,一同事柔声细语:
“家有狗呼?”半响,无人应答。
同事不甘心,提高嗓音,复问:“家有狗呼!”
柴门半开,走出一聊发老夫,面露凶恶。
怒呼:“有人,无狗!”
同事猛悟,羞愧难当,悻悻然离去。
再行一家,吾首当其冲,直奔院门,竟遭墙角狗袭,相距不足二尺,来势凶猛,险酿成大祸,幸链绳缚狗之脖颈,吾才得以脱身,众人骇然。
局长指示,事关重大,无功而返必遭唾骂,同行之人达成共识,调转车头,退避百米之遥,稍作休整,再图他策。
既是秘密行事,不足为外人道也,若惊动乡村干部,必难查清焉!
奈何众干部皆系女性,惊吓过度,思忖再三,无计可施。正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之时,车前走过一壮汉,肩扛斧锄,知是田间归来。只见一妙龄少妇紧随身后,手推一童车,内坐两小儿,欢蹦乱跳,呀呀呓语。车旁左右各有小狗相随。
领导审视半刻,竟愁容顿舒,喜笑颜开。迫不及待,摇下车窗,高呼:
“嗬,引这么多狗啊!”(方言)
车内众姐妹听之,一片哗然,嘻嘻哈哈,笑声不绝于耳。
车外两人听罢,俱停下脚步,异口同声曰:
“领导骂人,高人一筹!”语出,车内笑声更甚。
领导下车,握手致歉,寒暄半响,详情不知。两狗聪明至极,嗅闻、摇尾于领导左右,相见甚欢。
返城路上,方才得知,此二人旧时竟与领导为邻,三年同檐而居,熟悉如同故交。
至此,无需进村,局长所遣之事,不费吹灰之力,迎刃而解。
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今日一事,有惊无险,他年若遇狗,吾必当谨慎行事,防患于未然。
为不忘此事,特日志记之。
乡村足迹散文 篇11
星期天在厨房帮妻子做饭,看到液化气灶头蹿出的淡蓝火苗,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土灶。
土灶,对于生在农村、长在乡里的我,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农村老家,村民们家家户户有一座用砖砌的土灶,形状基本相似,占据厨房三分之一,略显笨重。土灶很高很大,有灶台、灶门、铁锅、水罐等部件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铁锅旁,有个水罐,做饭时添上冷水,饭菜做好后基本烧开,用于洗脸、洗脚或泡猪食喂猪,很是方便。每口锅后面有个灶门,用来添柴烧水做饭。灶台上的烟囱穿过屋顶,矗立空中,做饭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
农村砌土灶很有讲究,必须请经验丰富、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老瓦匠师傅。村中的长辈常说,老瓦匠师傅砌的土灶,省柴、聚火,烧菜的速度快,不会浪费时间。老瓦匠师傅砌土灶,先在厨房的一角铺上砖块作基础,再一砖一砖地边敲边打,不急不忙地往上砌着,还不时把砖块砸成圆形、方形等状,用于砌灶门、灶膛、烟囱等部位的转角。老瓦匠师傅像玩魔术,一天工夫就能将土灶建成。
土灶建成后,要进行“热锅”,一方面是检验土灶的质量;另一方面请亲戚朋友聚聚。做饭时,家人围着灶台,抹洗锅灶,清洗碗筷,不时将土灶中炒出的'热菜端上桌,还不时夸上几句,瓦匠老师傅土灶砌得真好,既不跑烟,也不浪费柴草,要敬老瓦匠师傅一杯水酒。老瓦匠师傅喝酒虽然有点过了,但听到如此赞扬,往往还是一饮而尽。“热锅”仪式结束后,家人将锅灶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儿污迹才满意。
土灶烧火也要有技巧,不然弄得满屋浓烟,“催人泪下”,灰头灰脸。有经验的人,一般先把土灶锅堂中草木灰扒出倒掉。做饭时,用火柴把干草点燃,用火叉推进锅堂中,再一把一把地推干草,火才烧得旺。如果偷懒,向锅堂内推很多草,不但烧不着、冒烟,而且浪费柴草,产生的烟让人直咳嗽,所以烧火这个环节很重要,既要细心又要认真,防止出现失误。土灶烧的原料,主要有树枝、玉米秆之类。冬季大家都愿意烧火这个美差,一方面省却做饭的辛苦;另一方面是灶膛产生的火,烘得人暖洋洋的,舒服。
土灶做的饭菜十分可口,如蒸的馒头、煮的稀饭、涨的蛋、摊的饼,有一种特殊的口感,是一般饭店寻不到的。特别是煮饭时,锅中的锅巴,嚼在嘴中既脆又香。每次饭后,大家都抢锅巴吃,闹得厨房一团糟。土灶做出的饭菜如此美味,主要是底火足。
“人间烟火锅灶始”。现如今,大街小巷里开着各式各类的土菜馆,那儿土菜的烧制方法和农村的烧法基本一致,可用的却是煤气灶而非土灶。在土菜馆里,我虽然享用过精致的菜肴,但始终觉得没有老家土灶烧出的饭菜可口。怀念老家的土灶,更怀念老家土灶烧制出的饭菜的独特香味。
乡村足迹散文 篇12
在苏北水乡建湖,有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叫陆汉为,与共和国同龄,家住上冈镇南沙居委会4组,养了30余年耕牛,人称乡村“牛倌”。
这乡村“牛倌”一身朴素,高高的个头,紫铜色的脸上透着憨实与诚信,养牛耕地成了他大半生的追求。1978年,刚届而立之年的陆汉为自告奋勇当起了牛倌,没想到一根牛鞭在手,一执就是30余年。
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全部包产到户,年轻力壮的陆汉为有了用武之地,农忙时节,起早带晚犁田耙地,还要抽闲补空割铡牛草,整天忙得汗流浃背。他的勤快,他的憨实与质朴,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那些年,耕一亩地也只有几元到十多元钱不等,有时为赶季节连夜耕作,牛耕地弥补了机械难以耕翻沟边隙地的不足。一季下来,也就挣个一两千元,一年到头,他的艰辛付出与收入难成正比,可他从不计较,总是笑笑说,混个生活,够用就行。有一年,一户邻居家属生病住院手术,2亩多地一时荒着,陆汉为一声不吭,主动帮助他家耕翻,并对人说,地早点儿耕出来晒熟了,不耽误种植,也能多些收成。
陆汉为家所在地为镇郊居委会,这些年来,由于城镇规划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少了,陆汉为的劳动量和收入也随之减少,可他仍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当他的'“牛倌”。本居委会绝大多数农户以蔬菜种植为主业,称为“刨小园”。过去一家一户几亩地,耕作还较方便,但近10多年来,蔬菜连片种植很少,一年四季随时需要犁耕耙作。陆汉为大显身手,水牛一牵,每天耕它一两亩地不在话下,既救了乡亲们的急,又慢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现在不分忙闲,谁家啥时需要耕地他都知道。陆汉为虽大字不识一箩筐,可他心里都有一本账,常常是不请自到。平时,他虽苦尤荣、自得其乐,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想到能为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多出点力,他就知足。除此之外,陆汉为还时常让妻子谷英犁前耙后帮着张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妻子从未有过怨言,一块儿铡草喂牛,不嫌不弃。一头耕牛黄金使用期10多年,陆汉为养的几头个大力猛的牛都是从淮安、涟水等地购回的优良品种水牛,他爱牛胜过自己,有时在生活上宁愿自己将就,也不亏了牛儿。夏天割青草,冬天喂精料,牛的皮毛黑亮细密,人见人爱。夏天,他为牛拍打蚊蝇,牛下汪塘纳凉,他就习惯地蹲着抽会儿烟,陪伴着他的“伙伴”;冬天,他把牛屋盖得严实,手提马灯,一夜要转上几个来回。耕作时节,老陆一声声“噢呵唻唻……”粗旷豪放的牛歌“打唻唻”传来,震人心脾,余音缭绕,无限乡情,令人回味。
初识陆汉为,就像是个谜,可解读起来,却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是啊,农夫躬耕乐,四时复清香。春华与秋实,应谢牧牛人。
乡村足迹散文 篇13
几天前得和几个久别多年的游子乡友会聚,不经意间提起村落旧事,却无人回应,似曾村落这词已被健忘淡却,可在心里村落一贯有着一种不时触动心弦心灵惜惜相通之预约,那一种沉浸于心灵相融敞开逼真剔透的情感交换,每次深刻其境有如滋长一种豁然开朗的气量气度,只因有了那个天崩地裂也不曾改变之义务,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明日即将东升的欲望之光。谁曾意想就在如许的一片寰宇里,并非浓雾繁琐而夜色苍茫,只因山路曲折而没有并肩挣扎之过程,试想,山鹰虽傲却时有唱响寂寞之悲歌;夜空虽美却也时有繁星腐化之轨迹,没有人不想去实现本身的妄图,只因贫富之办法并不因月缺星移而流放涟漪,只是一样的冬逝后,天际间总还残留着一份等待播撒之欲望;在这里,即使世间不再有风有雨,总会有人吹响那些致使生命线扩大年夜之号角,那一种急切的呼唤就有如那一缕缕袅袅吹烟在茫然的天际间无尽缥缈;其实远离了实际之索引谁又能一纵千里,顺雨拎风。
当翻开城市与村落有着别异万千之页面,不曾测验测验深陷穷山巷井之陶冶,谁又可以或许不畏艰辛去斩露云海天梯荧光映射之容光,每一次回梦境村世界里,有如畅听一曲委婉熟悉之乐章,就在如许的一片寰宇里总会有人将身心置于深种播撒的地步,从此串连起村落一道道刺目刺眼之曙光。即使是彼此宁愿侍从这无形世界悄无声气之考验与拷打,村落那一声声直面人生真诚执着的呼唤与呐喊,也可足够唤醒彼此一次次成败背后之余温,假如让彼此在四时轮回的转角处惜别于昨日即可铺就明日即将面对之坎坷宦途,谁又能让这世纪之风轮将这誉满绿荫的`沙丘就此掩埋。在这布控坎坷的村落世界里,又是谁将身躯烙印成那页弗成磨灭的深系记录,其实彼此的人生也就从这里开端拉开那段戏剧般的角色演泽,自离去那段孩童时光,放飞山乡学子之妄图,欲展学子勾画遥远彼岸之傍晚,一页期盼回归雁,再页欲送起航舟。
途甚远,志更坚,无论彼此圣途回归何处,即就是漫漫天际,那股村落不灭之气味总会闻风顺雨而来,人生未求心血溅起标准的高低,不怕经历书写之浅薄,回想一世溪水之奔流,并不在于浪花溅起标准的高低,有时刻一时的讹夺得掉落本是流年之感温,即便旋涡之舞转焉能剔透人道之苦乐,快活悲切一点,也就刹时刹那之风云,忘不了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一切的一切,无论明日这短暂的时光将如安在去世后敷衍,我将沿着未成走完之宦途去粘涂生平未尽之色彩,欲听乡音一曲寰宇醉,重归日,拭把汗水欲抹村落往日羞怯之傍晚,倒片寰宇滚风云,欲展雄姿芳华载。
乡村足迹散文 篇14
乡村街头没有城市街头店铺的林立繁华,也没有城市街头车水马龙的热闹,甚至更没有城市街头霓虹灯变幻的气派,但乡村街头也不失欢畅、和谐与友善。
村子里那小不过街口、大不过笆斗,顶多也只能容纳10多人的那块街口汇集的空地,便是乡村的街头。上世纪70、80年代,那街头没有路灯,没有花草,没有条凳,甚至连一块添屁股的砖头都没有,光秃秃的就像一只敞口的没装东西的空笆斗。就是这样看似冷落的乡村街头,一年四季,每日三餐,那是欢声不断,笑语不绝,成了街边左邻右舍村民休闲的中心。
无论是早晨、中午,或是晚上,左邻右舍的村民总喜欢一个个捧着各自的饭碗不约而同的来到这街头。或站或蹲、或嬉或嗔;或附耳窃窃私语、或高声争执不休......,叽叽喳喳,各说各话。整个街头浓缩了世态万象。
然而,最热闹的还要数夕阳西下后的晚上。收工的人们像归林的鸟儿各回各家,但有的连身上出工的脏衣服都没换,甚至有的连脚都没来得及洗,很快又像百川归海那样,一个个捧着晚饭碗从家里出来,汇集到街头来,顿时,整个街头又像炸开了麻花的锅“啪里啪啦”热闹起来。
这边,那蓬着头的大妈、围着围裙的大婶,站在街边这家短,那家长的在拉着家常;那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小媳妇则在另一边相互调侃着、嬉笑着,她说她的男人,你说你的'对象,弄得有的大姑娘绯红了脸,有的小媳妇羞涩的举起手中的筷子撒娇地追逐着嗔怪地打起对方来。那嬉骂声及笑声使得整个街头都振动起来。振动得或捧着碗,或抽着烟,谈农活,说女人,议家事男人们不得不转过身来凑热闹。
此时最热闹的是那三胖子姑娘。你若说嫁不出去,她反说自己是人见人爱。说到动情处,还会哈哈地笑着扭着那像油桶一样的屁股,舞起手中的筷子,敲着吃完饭的空碗,绕着街头转起来,一边转,一边说,你看我可爱不可爱。乐得所有的都合不拢嘴,弯下了腰。唯独站在一旁的小二子把刚扒进嘴的一口粥“噗——”地一下,天女散花般地喷得跟他靠近王队长身上、脸上到处都是。王队长一边擦着,一边慢条斯理地说:“你个二麻正,望见三胖子扭屁股想泼火啊”。又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那张婶笑得弯下了腰,拍着心口,喊着妈妈,慢慢地仰到了地上。李大妈笑得合不拢口,戴大伯上气不接下气,更多的人笑得不停地擦眼泪。什么劳累,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整个街头只有欢乐。
欢乐,这仅仅是乡村街头一幕。除此而外,乡村街头还承载着村民议事,调解矛盾,新闻发布......等功能,在洋溢着欢声笑语中,人们的关系拉近了;在和谐友好的交谈中,人们相处得更加亲密了。
街头,成了传递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百宝箱。
乡村足迹散文 篇15
是青草的味道。成堆成捆的青草,从田间或沟坡上割来,再铡成牲口可口的小段儿。在这个时候,那味道沁人心脾,清香、清纯得似乎比绿茶更宜人。在城里,想故乡的时侯,我就会去草坪上闻它们,尤其是园艺工开着嗡嗡的割草机刚刚走过之后。我在那草地上驴一样打个滚儿,躺一会儿,有时还会掐个草尖儿尝尝。
是炊烟的味道。从小瓦房顶上冒出,袅袅的蒸腾、萦绕、飘散。如果你仔细闻,在那里面你能分辨出刚蒸好的馒头的味道、芝麻叶汤面条的味道、荠荠菜饺子的味道。当然,再抽象和文绉一点儿说,还会有母爱的味道、思念的味道、想家的味道。现在我闭上眼,就能看见炊烟,闻到那炊烟,闻着闻着我就会轻轻地飘起来,掠过湿漉漉的小路、纵横的阡陌、流淌的水渠和虚掩的柴门,狗汪汪地叫,鹅伸着脖子,鸭掌在小水坑里扑嚓扑嚓作响
是骡马粪的味道。那味道一点儿也令让人讨厌,相反,它们像金子一样在村头、道路上闪光。老人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点儿不假。有它们做肥料,再加上一些阳光、一场透墒雨,庄稼就青枝绿叶,茁壮极了。小时候我曾背过粪筐,但那金子大多被早起的勤快人拾去了,我只能背着空粪筐到处转悠。有一次我生气极了,照一只白胡子山羊的`屁股上跺了一脚,那山羊站起来就拉了一串。
其实乡村的味道最突出和根本的,是苦。
那苦不是艾蒿那种苦。艾蒿的苦只在舌尖、鼻尖,且苦里有种甘冽。艾蒿的苦只能让昆虫望而却步。在北方,五月端午,人们把它制成香囊,或弄一束插在门缝儿里,说是避邪,其实只能熏熏昆虫,尤其是那些带毒的昆虫。
也不是黄连那种苦。黄连我没见过长啥样,但作为药,我吃过。吃的时候我哇哇大哭,死活不往肚里咽,母亲赶紧给我挖勺儿白糖,填到我嘴里,我就不哭了,咽了。那是小时候的事儿。
乡村的苦不知要比黄连苦多少倍。因为乡村的苦在村里人的心里。关于这一点儿,城里人,特别是那些幸福着的城里人,无论如何是想像不出来的。
你看吧,旱、涝、冰雹、蝗虫;房子、儿女、媳妇;生老病死、人情世故哪一件不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哪一件不一拳将人击倒?哪一件不让人活生生地蜕几层皮?
乡村的苦只能熬。
熬,得慢慢地熬,拼命地熬,希望夹杂着绝望熬。熬熬就过去了,但有时却不能。在熬的过程中,孩子成了老头,媳妇变了婆婆,老头和老太太成了地里的一堆新土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叫日子的词。它给人的感觉是很漫长,犹如老妇人纺花时抽出的线。熬与之类似。而且,乡村的苦就附着在这日子上。日子一天天,苦也没完。
乡村足迹散文 篇16
在深山里,由于耕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联系的很紧密,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有时东家来客宰鸡,都会相约一起吃饭,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加之乡村人家一般没有冰箱,食物不易保存,一顿吃完。久而久之,吃饭次数的多少成为相邻关系的一种标志。
每年耕作时节,是农村最苦的时候。繁重的农活中,多为乡邻,边干活边聊天,田野上充满着欢声笑语,有时从心里为乐观勤苦的心灵感到幸福,有时又觉得像吃着糠心里过小康一样滑稽与可笑。但是笑声中没有无奈和埋怨,是来自心里的欢笑。乡里人,总是对幸福的追求很低。只需要一年粮食有余,有两头猪宰吃,手里有点闲钱,可以购买点低档香烟和散酒即可。有时候,大家抽着呛人且带着浓酸、浓辣的烟,聊着开心的话题,笑得人捧着腹,甚至笑脱牙巴也是有的,笑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夸张有余,但没有一丝讥笑。在农村讥笑很少发生,只有结怨人家,会言语相击,多伴随着搔抓下巴的手势。
在干净整洁的城市,门与门之间的距离,不过几尺,可惜能相互认识,搭讪,或借点生活中的辣椒、大蒜等配料,都难能可贵。更多的邻里之间,是想见不识,相见无。谁也不愿和谁先开口打招呼,似乎开口有损尊严,似乎人人地位都高不可攀,似乎生活就是舍近求远……幸亏,我的邻居也来自农村,带着农村人的淳朴,相互借应生活物品,相互走动,相互打招呼,孩子之间相互打闹,两户家中自由串掇,们是相对而开,敞开。彼此之间,能闻见相互的'菜味,有时好吃的互相端点。
有时想念农村,除了我们熟悉农村,了解乡人,更让人难忘的是彼此之间没有陌生。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彼此之间家居距离相远,但心的距离却永远相连。是耕作需要连成一片,还是吃饭需要连成一片,还是山里的冷气让人喜欢聚集,让人喜欢群聚。
城里的夜灯是亮的,街道人流是多的。乡村的灯是暗淡的,路上是寂静,可是家里虽然不能用人声鼎沸形容,但总在距离不远的人家,你能听到欢笑声,要是没有欢笑声,你还不知道这就是村庄。
簌簌而落的树叶,可能落在你家小院,又吹到我家小院。树叶也是带着情感走入乡村,带着眷恋和倾情在一家一户间走动。树叶很轻,随风而起,就像乡人间走动,不需要礼尚往来,只要人至声起。农家小院,是安静的,在夜深来临之前,一般不关门,即使关门,只需轻声一户,狗吠之声就会报知来客信息,主人家会及时喝止,出来迎接,有的熟到狗都不咬了。
那一个乡村,那一群邻居,一群幸福的邻居,一村一家,一村一地,我熟悉的相邻。我的心灵为邻里而思念,有邻里而留下故土。
- 相关推荐
【乡村足迹散文】相关文章:
美丽乡村散文05-12
古朴乡村美的散文10-25
乡村生活经典散文(精选13篇)10-06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8-13
散文07-19
经典散文(精选)07-26
经典散文07-01
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05-22
经典的哲理散文09-01
庐山散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