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最美好的时光散文

2020-08-27 散文

  三年前秋天,带着几件行李,和父亲来到这陌生校园。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青春。恍惚间,四年即将过去,日子就这样,细水长流,不快不慢。校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同学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我青葱岁月里。一想起,便觉温馨。

  这里没有北上广的繁华,但在桃花源的诗意与和谐中也孕育一股古朴善良的民风,在善卷大德的感化下亦成长出一些品格风流的人物。我沐浴其中,也算受益良多。

  小巷烟火

  东校区门口有一狭长小巷,遍布水果摊、小吃摊或快餐店,很是热闹。水果摊价格较贵,但方便,水果也还鲜。入夏后,解暑水果颇受欢迎。快餐店的菜样是些家常菜,初吃味道不错,但吃久了,味觉也会倦。有一个粥铺不得不说,号“米米粥铺”,里面有各色粥,三块一大碗,可作消暑佳品。我常来这铺子喝粥,喜八宝粥。

  说到吃,兴致上来了。马路边,还有几个常年固定的摊。一个泡菜摊,来这读书,基本都知道。摊子由一辆三轮车组成。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男子,方脸,总是一件长袖,看上去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人送外号“泡菜哥”。他是常年在这的.。论味道,算是周边最好,所以生意好自不必说。我喜欢这的萝卜、金针菇、腐竹,当然,花生也很香。

  在校门口几个店子中,我常来且生意好得不一般的,就是那家大碗饭。门面算不得宽大阔绰,但丝毫不影响生意。店里老板娘,打扮时尚,喊菜声音洪亮,一口纯正常德话,待人随意,见人笑。店里有各色大碗饭,我最喜猪肝和胡萝卜炒肉。炒码粉和汤粉,味道也不错。

  前两年有个店让我记忆很深,和我同一届的,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和记面庄”。说是面庄,里面也有粉和炒饭。印象深是因为店老板。夫妇俩很亲和,见人总是一脸笑,透着一种朴实,常带一口石门普通话和我们搭腔。我很喜欢吃粉和炒饭。在这店光顾,还落下过几样东西,一次是眼镜,一次是本书,老板都好好地收拾在抽屉里,我一去问,便笑着递给我。可惜,这学期一开学,这店便没开了。

  师生情缘

  沿着校园大道尽头,往右转,便是图书馆大门。图书馆两旁常栽有无名花草,一到春暖花开时节,总能给我们一些惊喜。这些花开得格外灿烂,好看。从图书馆再往前去,便是教学楼。设计大气,六层高,后面跟着阶梯教室,很方便。楼后面两边,是绿草坪,春天一到,绿油油一大片,拍个照,极好看。楼下角落里,立着几簇竹,翠绿,笔直,太阳一照,影子映在地上,绿影别有一番韵味。

  说到教学楼,不得不提教过我的一些老师。大一时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周淑蓉老师,给我印象很深。教我时已到退休年纪。慈祥,上课声音爽朗,待学生宽容。那时,我在准备“芙蓉讲坛”(我们学校一学术讲座)的稿子,写了篇初稿向周老师请教。她欣然答应。当时没时间看,便要我留下联系方式,看完后再联系我。没多久,我便接到周老师电话,约我去找她。一见我便笑着说,要你来找我,辛苦了。说着便拿出几页纸,边指着边给我讲解,几页稿纸,写满了她的修改意见和见解。周老师的认真负责,让我感动。讲完后,她又问我吃饭没,邀我去她家吃饭。我连忙道谢,说已经吃了,鞠躬,说了声感谢。这两年估摸着已经退休。

  还有一位,也教我这个课,那便是王晓虹老师。我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王老师上课爱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果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她就会很高兴。聆听了她一年课程,也厚着脸皮主动回答几个,不管见解是否高明,王老师多是鼓励。她总苦口婆心和我们说,要我们多学点东西。还推荐我们看许多现当代小说,比如丁玲、王蒙、王朔、莫言等等。我看小说的兴趣就是她培养起来的。平时在学校,偶尔也还能看见王老师身影,背个包,挨着路边走,见同学喊她,便会很开心地回礼。

  当然,有一个让我们专业许多同学都印象深刻的老师,那便是教我们古代文学的雷斌慧老师。雷老师是我们公认的才女。南开大学博士生。上课有深度、广度,知识性、学术性兼备,听她上课,多有茅塞顿开之感!待学生和蔼,课间休息时常来下面走动,和我们交流。面对学生,她喜欢微笑。

  李宝斌老师是系主任,教育学博士后。与李老师初识是在准备“芙蓉讲坛”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大一准备了讲座初稿就停下了,一直到上学期才又重新拾起来。当时,我把初稿发给他后,李老师诚恳地给了我一些修改建议,并且在后面几次改稿过程中,很细心地给我指出一些小问题。李老师治学严谨,让我佩服。这学期他教我们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风趣幽默,他讲一些例子,既能把同学们逗笑,又可以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点,把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得妙趣横生。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的课。

  那些人

  一进校门,有一条笔直大道,干净且宽阔,两旁有零星小树衬托,晚上月光照着,和着路灯,一路行来,颇有意境。一下晚自习,这条路便热闹起来。出来吃饭,买东西,约会,各色青春人等,如大潮般,涌出去。在路右手边,是学校二食堂。我很少在这里吃饭。提起这地方,是因为一对经营“烤肉饭”的夫妇。当然,不止烤肉一种,还有香肠、牛肉等。夫妇俩都已入中年,一见有人光顾,便笑着问,吃哪样。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每次去吃,饭菜份量足,素菜加荤菜,满满一大盘,小份八块,大份十块。夫妇俩在同学中口碑很好。有一次,一个同学脚扭了,得用冰块敷,拿着融了的冰水去那,想借冰箱冰一下,二话不说就答应。而且,平时待人总是和蔼,常常笑。不过最近听消息,他们下学期有可能不开了,心里难免有些惋惜。

  二食堂后面是风雨操场。我来学校报到时,还是煤渣路,一下雨,积水成塘。去年已修成现代化跑道。我不喜欢做剧烈运动,跑步都懒得抬腿,所以渐渐养成散步习惯。夏天傍晚,饭后散散步,想想往事,风轻拂,空气中有着青草气息。要么照着晚霞,要么映着月光,这样的日子,心里很惬意。

  在这校园中,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那便是校园保安。他们很少会进入到我们视野里,我们也难得会去知道他们名字。有几次我在校门口等人,闲着也是闲着,便和保安大哥搭搭腔,聊聊天。所以,对于他们,我多多少少知道点。他们基本上全年都要上班,晚上夜班是轮流来,深夜都还得拿着电筒在校园巡逻。有时来寝室巡逻,见有宿舍门忘记关了,随手带一下,这是常事。论年纪,大多都到了不惑之年,可都还精神抖擞。衣服穿戴整齐,保安室卫生干干净净。可见,纪律严格。他们也是伴随着我们度过大学生活的人,每个人都是默默地保卫我们安全。来芙蓉学院三年,没有听说过任何安全事件。前几天,我和一同学聊天,我说,每次外出回来,一到校门口,我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不是胆小,而是心里有一种归属感。有这群大叔叔在这,我安心。

  学校教学楼旁边,有一间很不起眼的单车篷,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我对他们了解甚少。但,总想说说他们。两老都已年过古稀,老爷爷常踩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背已经很弯了。但我每次从那路过,都在忙这忙那,没歇过。老奶奶常去学校角落那摘自己种的蔬菜,走起路来很有精神。从烟囱冒出的烟味来看,两老是烧柴火。晚上常在卧室里放着京剧。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两老生活很平常,但每次经过,总是忍不住多朝他们多看几眼。如今单车棚已拆,两老的身影我也就无处寻了。

  单车篷旁边,是教工家属区,这里有一位驾校师傅,只知他姓杜,喊他杜师傅,是学校附近金鹰驾校教练。我学车便是找他报名。以前常开着一辆皮卡,带着学生在学校练车,车比较旧,但是很干净,常常看见他擦车。现在换辆小车,依旧如此。他见人总是笑,与他打招呼,他会很热情地回礼。那时,带我报名,办理手续,待人和蔼,不会收一点好处。我相信学校许多同学在他那学车都知道他。一个难得的好师傅。

  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在芙蓉学院的四年,是我最美的时光。四年时间不短不长,但在这里经历的人事,花草,流水白云,都会镶嵌在我的记忆中,终身难忘。即将毕业离校,就以此文作为结束前的道别吧。

【那最美好的时光散文】相关文章:

美好的散文08-23

那遥远的里姜散文12-01

心中的那轮月亮散文10-03

徐志摩最出名的散文11-29

回忆性叙事散文随笔:那山、那水、那人、那份情……10-1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01-03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12-19

席慕容最经典的短篇散文11-28

余光中散文欣赏:听听那冷雨12-07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12-07

遇到你,在生命中最美好年华散文 留一份美好给自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