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枣经典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枣经典散文 篇1
枣,青绿蜕变成红色的枣,在金色的九月摇曳。它像节日的灯笼,热烈,喜庆;它像璀璨的玛瑙,饱满,炫耀;它像成串的鞭炮,沉醉,闪亮。也像母亲白面馒头上的一点食红,慰籍,缤纷;也像杨贵妃眉心的一点红痣,妩媚,瞩目。
试问,一棵枣树的年纪能有多大,问村里胡子最长的老人,老人无解,问沧桑在墙角的石磨,石磨不知,问土墙斑驳的老屋,老屋也没有答案。枣,就那样,泛着艳红的色,挂着紫红的亮,带着醇香的甜,穿越岁月的尘,从未知的地方走来。
是的,我的祖先,从远古走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天地混沌,物质匮乏,生吞活剥。初开的天地间,草长莺飞的季节,长出了美丽的花草,放飞了多情的鸟声,天空飘荡着纯净的云朵,亦如我们当下要摆脱雾霾纠缠的心灵之羽。
遥想,那是遗落在岁月长河中的一个中秋,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到野外狩猎。行至一山谷,饥渴难耐,疲劳至极。抬头逡巡,突然发现,半山的几棵大树上,结着诱人的红果。侍卫慌不择路,抢先采摘,咬一口满嘴生津,再一口甜蜜脆爽。不吃不知道,一吃真美妙,忙敬献于黄帝。黄帝吃着这酸中带甜,爽脆嫩滑的果实后,饥渴不在,疲劳顿失,称赞不已。黄帝掳着胡须,“吧唧吧唧”嘴巴,意犹未尽,余味悠长,沉思片刻,随即而言:“此果解了我们的饥劳之困,一路找来好不辛苦,为表纪念,起名为‘找'如何”?众人连声道好。后来苍颉造字时,根据该树有刺的特点,把刺的偏旁叠加,创造了“枣”字。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美丽的传奇。
穿越时空的裂痕,透过尘封的光阴,依稀看到一群人;公元前629年间,于“绿杨烟外晓寒轻”的春天,在德高望重的春秋晋大夫阳处父带领下,舟车劳顿,遵晋国晋襄公御赐,来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一个有土有木的地方,即所封之邑——阳邑我的家乡,修养生息,安营扎寨,种黍织麻。
日子,寂寞,安详。岁月,维稳,流淌。阳处父带领他的子民,种上了朝廷赏赐的第一棵枣树。“枣树根根横长的,媳妇不是婆养的”,村民形象的说出了枣树,根系发达,横行霸道,不拘小节,不择环境的特点。
生殖旺盛的枣树,亦如健康的村妇,繁衍子嗣,血脉绵延,树根部如雨后的春笋,生长着一茬茬枣苗。村民们连根刨起,将枣苗栽于乡村的田野,山间的疙梁,峻峭的山巅,乱石的缝隙,农家的院落。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到底走过了多少坎坷崎岖,枣树,以它卵形的树冠,灰褐色的树皮,屈曲苍古,皲裂条纹的树身,“之”字形长枝弯曲,短枝互生,挺着尖刺的枝条,告诉人们,它就像村里农家的孩子,粗放皮实,抗寒又抗旱,好干耐盐碱。是的,枣树,给点阳光就灿烂,少许雨露就疯长,晃晃悠悠,高达十几米,粗壮如水桶。长大的人多少有点出息,而仅有二年树龄的枣树,稚气中涌动着不甘示弱的奉献,小小的枣树迫不及待用红色的果实,缀饰着美丽的容颜,仿若情窦初开的女子,头上编制出红色的花环。村人戏谑中带着褒奖:“枣树枣树不害羞,一出地皮就脦留”(指枣树生长二年就可结枣)。可见,枣树就是穷人家的孩子,获取必定回报,汲取一定报答。
我无数次的端详过枣树的模样,落叶乔木,高大粗犷,却总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时,才开始履行自然赋予它的权利。“四月八,枣叶发”,青绿的嫩叶,像婴儿幼滑的肌肤,椭园状,边缘有细锯齿,像母亲折叠后又释放的花边,叶端钝尖,温柔中掩映着不容小觑的锋芒。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黄四娘家,想必没有枣花,五、六月才开的枣花,身穿黄绿衣,朵朵若粟,如初次登台的演员,羞涩的躲在叶子的腋下,推推搡搡成聚伞花序,怎能展现繁花压枝的盛况?但小小的枣花,低调中涌动着奢华,照例让戏蝶留恋,时时舞动,娇莺自在,恰恰放歌。花期短暂的枣花,生命的长度只有一月,但内敛的香气却馥郁芬芳,那青涩的香气,蕴含着人生的悲悲喜喜,储蓄着青春韶华的来来去去。枣花蜜,应是它献给人类的玉液琼浆。
遒劲老道的枣树,枣叶垂阴。枣花,经风的历练,雨的洗濯,蜕化出青绿色的果实。壶瓶枣、灯笼枣、圆形枣、蜜枣、梨枣、酸枣品种众多,体型各异,口感不同。一树一树,一串一串,一颗一颗,悬挂枝头。像徜徉在流云下,飘荡在阡陌上的小家碧玉,也像盘桓在阳光下,辉映在农家小院的绿色翡翠。
年幼的我,曾无数次的驻足于枣树下,盼望。盼七月的`流火,染红青绿的枣子。怎能忘记,“七月七,花红枣儿吃一吃”这一定律?枣由青绿色换成白绿色,终于,白绿色的枣子描上了红色的眼圈。描红的眼圈,不知多少次被垂涎欲滴的嘴在梦中尽情的咀嚼,反复的回味。
日子像滴答的雨,淙淙流淌。上学路上,农家门外,高高的土坡上,一棵枣树,斜斜生长,枝繁叶茂,九月的枣,红实悬树,绿红相映,上小下大,形似壶状,美名壶瓶枣。每每路过,总挑逗的我们情难自抑。此时,只有捡起地上的石子,投下枣子,“哗啦啦”枣子牵着枣叶,散落于地,急忙捡拾,塞入口中,揣入口袋,院门一响,主人出现,匆忙逃离,丢下一地狼藉和主人的呵斥。也恰逢主人打枣,手中的竹竿,“刷啦啦,刷啦啦”加入进去,爬上树杆,摇动树枝,“哗哗哗哗”,一阵枣雨,如天空跌落的冒泡雨滴,跳跃不息。红得发紫的枣,肉厚质脆,汁多味甜。热情四溢的枣,于慷慨大方的主人,一并满足我们焦渴已久的胃口。
自家小院,有一枣树,它的前世来自丘陵,成活于父亲。果实适中,柱形,表面光滑,像过节挂在门楣上的灯笼,艳艳的红,喜喜的色,辣辣的情。质地脆香,汁液饱满,甜酸可口,耐雨淋,少裂纹,朗朗爽口,起名朗枣。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每年枣子成熟时节,母亲,手腕挎一小篮,脚踩一只高凳,一双灵巧手,一双睿智眼,精心挑选成熟的红枣。这是一场盛大的挑选,目标:个大、硬实、暗红、水灵。要求:无虫蛀,不生涩,没瑕疵。就像给儿子挑选媳妇一样挑剔,给女儿挑选女婿一样苛刻。合意的枣,母亲小心奕奕,像对待她的儿女,小心呵护,不磕不碰,摘入篮中。一篮一篮,堆满了一簸箕又一簸箕,红红的枣,散发着温馨的暖。布子洗净,不干不湿,擦拭枣身,像待嫁的新娘,梳洗打扮。锃亮的耄坛,发着古韵的光泽,如激情燃烧的新郎,早已按奈不住,敞开口子,接纳红枣的进入。一层层摆放,一层层叠加,按比例再倒入高粱酿制的美酒,摇匀,濡染在耄坛里的红枣,越发娇灵水嫩,置于阴凉,密闭封存。酒枣,一场蓄谋已久的选秀,一场枣与酒的缠绵,一场精心策划的热恋。
当田里的植物老态龙钟,河滩上蒹葭苍苍,晾干的枣皱纹横生时,富含蛋白质、糖、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居白果之首的枣,被中医挑中,当作药物的引子,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生津液,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也就有了“每日三颗枣,身体强健不显老”之说,而广受人们青睐。
家乡的枣,因此声名显赫。被枣农精心侍奉的枣,收藏在保鲜袋里,跟随商家,涉山过海,搭车坐船,翱翔蓝天,声名远播。有二千年栽培历史的家乡壶瓶枣,一九九七年,在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省级十大名枣之一。家乡,二00一年也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二00七年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朗枣,一九九九年,也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山西名牌产品奖。如今的家乡,枣树,已大面积种植,形成枣林。枣,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摇钱树”,口袋里的“红玛瑙”。
“枣”不仅仅是“钱”,因于“早”谐音,“枣”被缝入结婚新人的被角,寓意“早(枣)生贵子”。看来,枣,担子不轻,承担着家族的兴旺,血脉的延伸。
枣,本不喜雨,特别是成熟的枣,更怕雨的飘零。较起雨来,雪更能勾起人的诗情,切合酒枣的喜好。不期而至的大雪,宁静,纯明,母亲打开封存于酒枣的耄坛,舀入圣洁的雪花,晶莹透亮,恬淡明朗。酒的醇厚,雪的冰清,使酒枣愈发绵甜醇香,晾润脆爽。过年的桌子上,谁家没有一盘熠熠生辉的酒枣?这又何尝不是好客的家乡人,馈赠亲朋,互送红友的佳品?酒枣,这是母亲们的持守,以独特的方式对抗时间的洪流,用传统的风骨,娴熟的技艺,谱写唇颊溢香,口齿生津的风景。
星星点点的红枣,点燃了暖,装扮了亮。送来了脆,弥漫着香。氤氲着情,辉映着爱。闪耀在田间地头,挂綴于农家小院。九月的红枣,是村庄熟透了的味道,是家乡沉甸甸的果实,也是村人传承下去的经典。
枣经典散文 篇2
在新丰果业的祁东酥脆枣紫冲基地,看到被塑料大棚笼罩起来的一大片枣园,真的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枣树的认知。
据《辞海枣部》载:“枣,鼠李科,落叶乔木,有直立或钩状刺。核果长圆形,鲜嫩时黄色,成熟后紫红色。”对现实生活中的枣树并不陌生,它是乡村常见的树木。在我家院子朱公塘,就有那么几棵,高高的树身,枯皮鳞皴,满枝利刺,给人一种沧桑里透着古意的感觉。
祁东酥脆枣紫冲基地,树叶完全是春天的样子,红黄相间的枣子,分明是秋收的模样,细看枝头还有筷子头大小的青果,正在一匝一匝地次第生长,这便又有了夏季的风情。据主人介绍,摘酥脆枣就像摘黄花,每天皆摘可持续达二个月。其时,有人在园摘枣,她们居然就站在地上,仿若采摘黄花菜一般,双手蝶舞,款然翻飞。
见了公司总经理李祥勇先生,我才知道这些枣树是经过了特意短化处理的,一是便于采摘,二是确保枣果质量。
这枣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祁东酥脆枣。在祁东的所有农产品中,可是属于最顶级的两种之一。整个祁东,有二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一是闻名中外的黄花菜,酥脆枣便是其二。去年我刚回祁东时,有朋友买了几斤酥脆枣,说是三十元一斤。这么高价的枣子,我可第一次听说,记得以前在家吃枣子,也就一二元一斤而已,吃起来梆硬不甜,还带点糙糙的味道,仿佛在嚼“糠”,便得了个“糠头枣”的名号。所以,对于家乡的枣子,我并不是那么喜欢。现在,这么贵的枣子摆在面前,是得体验一下它的所贵从何而来。
酥脆枣没有辜负我的期待。首先是甜,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终是打破了我意念中的极限,居然甜到了吃糖的地步,值得反复咂舌回味。至于“酥”,那简直是一种“松软”的极致,放入口中上下牙还来不及咬合,整颗枣居然就“化”掉了,最后吃下肚里的那不是带肉的枣,而是一腔蜜汁。“脆”呢,就更为神奇。“嘎嘣嘎嘣”,仿如天籁,令人陶醉。就这样,它彻底征服我了,给了我一个决绝的定断:祁东的水果之王,非祁东酥脆枣莫属!
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桃、李、梅、杏、枣“五果”之说。水果种类成千上万,能居“五果”之中,枣自是有其出类拔萃之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维生素含量高,因此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
枣味甘,性平,具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等功效。枣里面有种物质叫“环磷酸腺甘”,它是人体所有细胞传递生命信息的“信使”,它能促进白细胞新陈代谢、抑制癌细胞增殖等作用。故而,在我国民间有“一日吃三枣,一生不显老”之说。
昨天从枣园到公司选枣现场,从吃枣到酥脆枣文化的感受,我算是有了一番切身的体会。据李祥勇先生介绍,十多年前的祁东是没有酥脆枣的。它的.兴起缘于祁东县蒋家桥镇的一棵100多年的老糖枣树一根枝条的自然芽变,后来通过新丰果业曾江桥将之与当地酸枣进行嫁接,并经过多人的不断培育和改良,便有了今天的祁东酥脆枣。
在选枣车间,二十来位妇女正忙着选枣,凡裂缝的、个小的、有伤的都要选出来。一位阿姨告诉我,所有的枣子需经过三选,才能进入市场出售。我问,那选出来的枣子怎么处理?“酿酒!”李祥勇先生接过话题,“我们已与国内最著名的果酒研究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在原祁东共大基地上马了酥脆枣酒生产线,今天中午我们就可以喝到。”
果然,中午酥脆枣酒上了餐桌。一从包装盒里拿出来,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琥珀色的酒液,晶莹剔透。不加任何添加剂和其它原料,纯枣酿就,一入口就有一股淡淡的枣子香甜在萦绕,口感特别的纯正。虽说只有二十四度,但并不亚于米酒的刚烈,又不会有丝毫的上头感觉。这不,饮酒之余,我竟然想起了在李祥勇先生办公室里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
酥脆枣儿香又甜,
果中美味爽心田。
园开四面迎商贾,
货远八方涌财源。
特色品牌销百国,
顶梁产业富千年。
枣农欢唱丰收曲,
情满中华月更圆。
枣经典散文 篇3
提起相枣,阎良相枣。纵然使我思绪翩翩,魂飞梦绕,流连忘返。想起去年金秋这个节气,应区作协主席冉学东邀请,跟随获得“文学鲁迅奖”的70后实力派作家周瑄、高涛、林权宏、李大唐,《我的文学路》讲座团一次采风活动。虽时已过迁,辗碾间,想起故乡阎良这片令人心驰神怡的热土地,我怀情适然,珍藏内心深情感依然如旧。
作为土生土长这个地方的阎良人,对于家乡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怀有一种真挚奇特感情内存与抒怀。我热爱阎良,我热爱这片热土地,我更加热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阎良人民。因为有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一辈又一辈地辛勤和努力,用辛勤勤劳智慧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对于家乡的热爱与眷恋,让我想起不久前在家乡写的一首小诗。
乡间清晨的秋天,溢气弥漫,薄雾轻饶,去林间小路采两朵花,置于胸前,一不小心碰醒了草尖,跌疼一大把露珠。蜜蜂起得很早,空气流蜜,炊烟微甜。午后,静坐紫荆茶亭,泡一壶浓郁充足的茶水,翻着张爱玲的《流言》,写几朵秋花的忧伤。待月光弥漫小径,石川河的流水,村落的房前屋后,一屯屯,一围围,紧罗密布,银灰色小山包,时隐时现。萤火虫打灯在数着星星,我坐在一棵千年沧桑密枣树下,聆听,石川河嘻嘻流水,田野滴落虫叫蟋鸣。这首小诗,从感官意象方面,对于我家乡乡间秋色秋意诗意化的认知,简短诗意化的描写,令人不难领悟到,我的家乡阎良的美丽。而这种美取决于它的朴实与无华,降临人间万物的一种自然之美。同样,我的家乡阎良,也是一个风华秋实的季节,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气。
黄色的肌肤,黄色的土地,每当炎日招招挥手,告别夏日里的生机,秋天迟缓的步履,在紫气腾升弥漫的睡梦里,悄无声息,走进秋风里,这片肥沃土地生长的植物,那是千姿百态,千罗万象,风情万种。沿荆山脚下石川河两岸,最为突出显而易见的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相枣”。这里的相枣林园成堆成片,这儿一囤囤,哪儿一围围,一排排,矗立在田园绿野的相枣林园,像一杆杆手握钢枪的战士,以它昂扬红里透紫独特的风采,给这个风华秋实多实之秋,增添了奇光异彩。阎良相枣,正因它的枣质清脆甘甜,而远扬四海。如果此时此刻,你身临其境采摘一颗相枣填进嘴里,顷刻间,那种清脆香甜,吃到嘴里的不是枣子,而是这片土地渗出父母双亲田间劳作的汗腥味,一个游子远离家乡的思念,一个远古而来,具有乡间地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回味。吃进嘴里的枣儿,醉美的滋味,寓意深远而悠长,耐人寻思,耐人回味。
作为阎良人,长期居住这片热土地上,要说阎良相枣来历,传说有许多神奇传说中的故事,说法不一。据乡村老人们说,阎良相枣已有上千年历史。据《阎良区志》载:相枣是长在阎良区石川河两岸,早在2300年前,境域内已有种植,直到今天仍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存在,那为什么叫相枣呢?一说和大唐名相房玄龄有关(关山镇房家村是房玄龄的.支系所在,皇上携杨贵妃路过阎良,访房家,无以招待,就拿出了屋后树上结的枣,没想到,杨贵妃吃了这相枣后大加赞赏,每年都要吃这里的红枣,所以,相枣也被称为“贡枣”)。另一说法和秦朝宰相甘罗有关。甘罗封地在石川河流域,有一年闹饥荒,甘宰相来赈灾,发现在石川河道里野生的这种枣很好吃,且耐饥,帮老百姓度过了灾荒,于是,号召百姓广栽枣树)。还有一说是和秦朝西相爷有关。在秦穆公时代,有东相爷和西相爷,西相爷就是阎良人,他告老还乡后,引进了红枣并大面积种植,造福了当地百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相爷,就将这种红枣称作“相枣”。而《阎良区志》记载,因相枣栽植在古镇相桥一带,而相桥因北宋宰相寇准倡修而得名。无论哪种传说或记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枣与宰相有关。
如今阎良区石川河两岸,有2万多亩枣树,树龄最长的已经2000多年,是西安第二大古树群。“阎良相枣”是阎良久负盛名的特色农产品,以核小、肉厚、味甜、耐储运享誉国内外,是很名贵的红枣,更是逢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还曾获“后稷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等多项殊誉和称号,这些都是阎良家乡人的荣誉和自豪。
我热爱阎良,我热爱这片热土地。在我心里有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你,你心里总有一个永远,一个永远放不下的铭记。每当我愚钝迟缓的步履,踏上这片令人心驰神怡松软的热土地,漫步在石川河沿岸,走进枣树枫林,湿泽地,那田园川野得到秋风秋雨的抚摸和滋润,或站在田间地畔,或是矗立在荆山塬头,瞭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热土地,使你的性情豁达释然,思绪翩翩,会联想到,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会使你陷入其境,思绪突发联想。
阎良,九月的风,正以它独特的肆意,吹拂着川野和大地。在那田园川野上,在那荆山石川河沿岸,处处彰显着秋声秋意,一把泥土里渗出的芳香和气息。此刻的你,似同身陷一片绿海孤岛之央,充盈眼神里迎合瞻望着远方。深远幽长的远方,悠闲的风儿鼓足了力气,掀起层层彩色的纹波浪潮,犹如你面朝大海,看潮落潮起,风头浪波,永无尽熙。凹的,凸的。这儿一囤囤一块块,哪儿一片片一簇簇,一道道秋意盎然的枣树枫林,又似同艘艘拔锚扬帆起航的船舶,航行在绿意盎然的海洋里,此情此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妙不可言!阎良的相枣枫树,以它独特的风姿,写意着这个“多实之秋”降临人间的美丽,用它独特的墨韵色彩格调,勾画出一副阎良美丽画卷挂图。一种自然之美,一种万象神韵之态,使人心潮澎湃,与这个“多实之秋”意象相容。
如今,家乡阎良关山小镇的康桥村,正如,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在那一片片看不到边际的“井字形”田野上,一囤囤披挂绿色的枣树枫林,绿袄凹凸起伏,阵阵秋风习作,处处洋溢着阴郁葱茏一派生机。一簇簇,一株株,挂满笑意硕获磊磊相枣果实,以它的婀娜万象之态,饱满的热情和气息,向人们顷诉着,这个“多实之秋”独特跌伏的旋律音符,向人们展示着,这个“多实之秋”千罗万象之态。一种神韵之美,一种包容之态,无不让人目不暇接,思绪联想翩翩。
这就是我的家乡阎良秋天的独特之处。此刻的你,无论你走到哪里,在你辗碾间回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你充盈思绪过后,总会想起,阎良相枣生产地,想起,故乡阎良,这片神奇的热土地。
枣经典散文 篇4
平遥古城有着品种繁多的特产:著名的太谷壶瓶枣就是平遥古城的特产,它树冠大,还有着较高的产量、很长的寿命,平均每棵树可产50多公斤的枣。它分布在南同蒲路南侧太谷南山的北麓。壶瓶枣光滑个大,皮薄,颜色为深红色,枣肉为白绿色。质地汁多、味道甜美,口感脆而松。含多种维生素及营养,果核不但可以食用还能起到抑制癌细胞的效果。壶瓶枣有着防癌功效,是适合现代环境的健康食品。长期食用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平遥牛肉,它曾被平遥食品公司被国家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平遥牛肉起源于汉代,在明代已经有着远近闻名盛名。平遥牛肉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扬光大了盛雷自立成传统风味。平遥牛肉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色泽光滑红润,香甜可口。并且有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曾在京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名产之一。
平遥古城还有一特产长山药,它是非常受人喜欢的.滋补药品。长山药还被称作薯蓣和怀山药,平遥古城的长山药条即粗又长,皮薄质细,在晋中一带是非常受欢迎的补养药品。长山药中富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且有纯天然、无公害、高营养的特点,是非常好的绿色食品。平遥古城除这些之外还有很多特产,这些特产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平遥古城。
枣经典散文 篇5
总忘不了老家院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枣儿个大、核小、肉厚、皮儿薄、质脆、汁儿甜。咬一口,脆如梨,甜过蜜,醇如酒。
阳春,春风春雨洗净枣树枝条,扁长的枣叶如涂胶质,晶莹似翡翠。枣花开时,浓郁的甜香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
酷夏,巨大的枣树冠,默默地承受着烈日炙烤,供辛劳的家人在下面休息乘凉。
金秋,迷人的收获季节。“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每年中秋节前“打枣”时,父母总要请左邻右舍来帮忙。说是帮忙,实为请邻居来尝鲜儿。邻居们来了,小伙子上树用力摇树干,枣子噼哩啪啦掉下来砸在人们头上、背上、手上,大伙儿嘻嘻哈哈抢着拣大红枣。
寒冬,大雪纷飞,万物凋零。老院的枣树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抖着,一方面顽强地忍受着凛冽寒风的'袭击,一方面默默地从大地深处吸取养分,以待来年无私地奉献给人们浓郁香甜的“枣花蜜”。
这棵枣树生命力极强,不用施肥,不用浇水,涝也生,旱也长,土壤贫瘠不嫌弃,只要有一立锥之地,便会默默生长。六十年代家乡两次发大水,院子里齐腰深的水把房屋泡倒了,它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每年中秋节前打枣时,母亲总是不让把枣儿打干净,总要把树梢上的那部分枣儿留下来当“喜鹊枣”:“鸟儿们过冬都缺吃的,剩下点枣儿留给喜鹊吃吧!”
1961年,全国处于生活困难时期。市民每天仅供三两粮食。母亲把粮食省下让我吃,她则吃糠和野菜,得了浮肿病,两腿肿得发亮,手一按就一个坑。医生让她多吃红糖和大枣。这年中秋节前打枣时,我不想请邻居帮忙,决心把树上的枣都打下来,自己一个也不吃,留给母亲治病。谁知打枣时,母亲仍然把邻居们请了来,坚持要我把树梢上那部分枣儿留下给鸟儿吃:“可千万别把枣儿都打干净了。都打干净了,鸟儿吃什么呢?”
我为母亲的善良之心深深感动,后来每年打枣时总记着要留下点“喜鹊枣”。鸟儿是有灵性的,爱它的才是它的朋友,爱它的地方才是它的灵魂栖息地,它的家园,它的天堂。每年春节前,喜鹊总要飞到我家,落在枣树上,吱吱喳喳地叫着。看到带给家人喜气和吉祥的喜鹊,母亲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
数年前,我和几个同事到武安山区检查学校工作,主人热情邀我们去拜谒附近的禅果寺。在禅果寺旁边山坡上,一棵柿树光秃秃地枝条上挂着几个火红的熟柿子,几个同事兴奋地又是摇树,又是找石块儿,想把那诱人的熟柿子整下来。我赶紧出面制止:“千万别动那熟柿子,那不是主人漏摘的柿子,那是朴实的山民故意留给鸟儿的粮食!”我给他们讲了老家“喜鹊枣”的故事,同事们不再打那熟柿子的主意。
留给别人,留给大自然多一点爱,等于扩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人世间便会多了和谐和温馨。
枣经典散文 篇6
又到了该吃酒枣的时候了,虽然还没有尝到故乡的酒枣,但那香味已经在心底慢慢的弥漫开来……
“七月十五套红圈,八月十五落竹竿”,这是故乡的人们对于枣子成熟时说的谚语。每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开始做酒枣的时节了。现在的商品酒枣其实做法简单,就是选用新鲜的大枣,除去有伤的部分,捡那些果肉饱满,均匀不软的枣子,拿高度的酒来适量的进行浸泡后,封闭保存,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上市了。这样做出的酒枣虽然也有着酒枣特有的香味与色泽,但无论在口感和味道上都的确是不敢恭维的,如果是哄一哄那些城里没有吃过酒枣的人们,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对于真正吃过故乡酒枣的人们来说,那简直就是难以入口了。
故乡酒枣的制作却是大不相同的,首先,在酒的选择上,他们是不会去买市面上的酒来用的,而是用自己酿造的在故土上生长的糜子酒。记得在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家里的人们就会拿出老辈人遗留下来的酒曲方子,按方购买所需的原料,然后,把这些原料经过碾压、蒸熟之后,再做成一坨坨的饼子的形状,在那热辣辣的太阳底下晾晒。等到秋后糜子收割下来,就用这些酒曲和新鲜的糜子经过加工做成可以饮用和做酒枣的用酒。你可不敢小看这样的糜子酒呢,那个劲道的确是很大的,不要说人喝了,就是头老母猪不出二两,也会被醉的一塌糊涂的呢。
而对于枣子的选择,用我们的眼光来看,那真的就是接近于苛刻了。就在枣子还在树上生长着的时候,老人们就会经常徘徊于树下,他们一棵一棵树的审视着,看着这些树木的长势和枣子的大小,有没有虫子闹腾,以及果实数量的多少,在他们的心底里,这个时候,就已经选定了制作酒枣的最好的枣子了。而采摘的时机,也是有着特别的讲究的,一定要在枣子不要完全红透、没有彻底成熟的时候进行采摘,这个时候的枣子八分红二分白,就是做酒枣的最佳时机。老人们说:这样的枣子留有二分生意,可以保持枣子最大的脆性,让它在酒里慢慢的后熟,就不至于疲软,吃起来才能爽脆可口,但又没有生枣那种青燥的味道,还不会因为过于甜蜜而掩盖了酒的浓郁,清爽利口、不腻不绵才是最好的。这个时候也是全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们都会拿出家里的床单来,把它们铺在树下,那些被选中了的枣树下面立刻就会花花绿绿的一片,煞是好看!但绝对不会允许孩子们去在上面闹腾的,害怕他们脏了床单因而也弄脏了落下来的枣子。最为好玩的就是收枣了,老人们会叫来村里年轻力胜的后生们,让他们簇拥在树旁,把力道集中在树的上半身上,使劲的摇晃,这样一来,那些枣子就会像雨点一样的落下,而且,还不会动摇了树的根部。待那些枣子落下的时候,俺们这些娃娃们那个快活啊,手里提着篮子,一边往嘴里塞着,一边又忙不迭的往篮子里装去,真像过年在拾取没有爆炸的爆竹一样,那个情景惹起了大人们一片笑声,整个枣林也随之欢腾了起来。
等把枣子收回了家里,大人们就会赶开淘气的男娃娃们,在他们的小衣袋里装上枣子,然后哄着他们出去玩耍,只留下温柔安静的丫头们,帮助大人开始装坛醉枣。老人们会把在枣树上折来的小枝条除去树皮,做成筷子来使用,醉枣是见不得一点点肮脏的东西的,家里厨房的用具因为有油渍,是不能用的。等到打开了酒坛,满屋里立刻就会弥漫出浓郁的酒香来,这个味道和着新枣的清香,真的是让人陶醉!因为,这个味道好几天都不会散去的`。就着去年的老坛子,大家用枣树枝条做成的筷子把枣子挨个的夹起来,在酒里蘸上一下,滴去多余的酒浆,然后放入坛子里面。就这样一个个的,默默的工作着,不允许说话和打闹,害怕人的口气沾染了枣子,那个情景真像是一种禅拜的虔诚。等所有的枣子都装入了坛子里后,喝完了茶水的老者,就会拿来事先准备好的牛皮纸蒙住坛口,再用细细的麻绳捆扎结实,最后,在外边用故乡特有的胶泥封住。在以后的一两个月里,这些装了枣子的坛子,会被摆放在放置备用物品的老窑洞的角落里,任它醉化成熟,而窑洞里的恒温也是酒枣熟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写着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又涌现出了故乡那高大雄伟的土塬和成片密布的枣林。其实,故乡的土地真的是贫瘠的,也只有顽强的种子才可以在哪里落地生根繁衍生长。记得老辈的人们说过:故乡,不是个发财的地方,但故乡,却是个活命的家园。我想,那是对的。因为,只有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们,才是最能吃苦,最为坚强的人们!就如这些枣树,把根扎在了这里,他们就顽强的屹立了起来,和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生生世世,不离不弃,不屈不挠!也是因为这样,故乡的酒枣才可以那样的醇香隽永流芳百世!因为,每一颗枣子里都凝聚着故土的灵气与故土的执着,不是么?!
枣经典散文 篇7
叔叔家门前一棵枣树。那可是他家的救命树!
这个叔叔在家排行老满。解放前,我的曾祖父做过县太爷,家里的日子过的挺殷实的。但是,后来爷爷生养了五个崽,养家糊口就很拮据的了,五叔一降生,就因为没得吃而归西。所以四叔便成了满叔。
爷爷靠教书,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把四叔过寄到了山那边的夏家。据说,山那边夏家的那棵枣树可是维持着那家没有生育儿女的一家人的生活。
四叔在夏家,书念到高中毕业,算是我父辈中除伯父大学毕业外,读书最多的一个,也算是一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了。不过,四叔因为遗传的“迂”,尽管后来也多在外工作,但是,最终还是在山那边修理地球了。
四叔家门前那棵枣树,却是像人类一样地生生不息地繁衍:它枝桠曲折盘旋,枝叶浓密茂盛,果实甜蜜可口……
在我们乡下,枣可是最好的补品之一了。奶奶病入膏肓的时候,嘱咐说,去,到叔那边给我弄几颗枣子去。于是,我便牵曳着几个叔伯兄弟,到山那边去。还顺手在枣树上捉了两只被我们称为山珍海味的麻雀,奶奶服了,竟奇迹般地神清气爽!
农历七月,夏天。我总跟着爷爷去山那边走人家,那时候,正是四叔的生日,也正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如果住一晚,那除了充实了肚子以外,还可以拿裤兜盛几个枣子回家,我又可以威风凛凛地当一回果实的主人,于是,细把戏们便更加对我充满了神秘感。
我一有咳嗽呀什么的毛病,母亲便叫我到四叔家去弄枣子,作为中医药以外的偏方。
后来,爷爷奶奶走了,夏家老人也过世了,四叔家因为要娶儿媳妇,修新房子搬迁走了,那棵枣树也就无人问津了。
我到市里做了干部,每次驱车路过“山那边”,总隐不住朝那棵枣树的方向了望,回味山枣枣的滋味。
现在,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良种枣子充斥,各种各样的味道令你目不暇接,每每此时,我会更加怀恋叔叔家门前那一棵枣树,以及相关的人和事,从内心深处,无垠地咀嚼山枣枣的味道!
枣经典散文 篇8
枣,对我来说是极喜爱的。
这源于我的幼时。童年的我,家是贫穷的,故乡是贫瘠的。然,贫瘠的土地上,房前屋后,高台上,水沟边,总能随处见到,如邻家爷爷一样的枣树:苍老而慈祥的脸庞,青筋爆出的手捧出醉人的,馋出口水的——嘴里说着不要,却将手拢在胸前,心里急迫的说着放在这里就好的枣子。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究竟吃过多少枣子?这个真的无法计算,但是我知道我都吃到过什么样的枣子。从没有丝毫甜味,好比嚼蜡似的青青的还没长大的,到通体红艳甘甜爽口的,这中间什么样的都吃过。这当中有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偷来的,也有长大后水果摊上买来的。吃这些新鲜的枣子,虽不是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一口咽下,可是一颗颗枣子吃得也是极快的。只感觉刚刚放入口中,还分不清到底用是切牙,还是尖牙咬开的,毅然咔咔的在磨牙上咬碎了。才刚刚感觉到甜味,已不知不觉咽下了。除了那些虫的、烂的因需注意不要吃到坏的、虫子,耗费一些时间外,正常的一颗枣子不需要一分钟,绝对躺在胃里睡大觉了,真心不知道有天吃枣会用品的!
我不知是因为儿时的营养不良,还是天生如此,二十多岁的我就患有贫血。每年的体检,看着我那高压还不及别人低压的数值,医生总是善意的提醒我平时注意补血,脸上笑着说知道了,可是心中却犯嘀咕: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怎样个补法?
一次,看到同事的包包里很多的干枣,随口问她,这么多枣子怎么个吃法?从她那里,让我知道了非常喜欢的食用枣子的方式——泡枣。(这个我在之前详细的描写过。)
这个泡枣的食用法,我已经食用了两年。虽然极其的喜欢,可是那片片的果皮让人不免有些讨厌。有时粘在牙齿上,有时贴在上颚,让你的舌不免与之决斗。有时,战斗结束的很快,可有时大战三百回合,而它却依然顽固的时时提醒你它的存在,让人终归不顾文雅于否,将手伸将进去,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了。
因每每看见枣皮生厌,也就是前一日,看着那因水浸泡而再次圆润起来的枣子,心想:若是能将皮去除,那吃起来该是多么的享受呀!
心有所想,手有所动。拿过一颗枣子,两头看了看,轻轻用指甲掐起,没想到,枣皮轻易的就与果肉分开了,心中好似激动,真的没想到,原本密不可分的枣皮枣肉,会这么的容易分离,而且分得这样的彻底。
枣子本来不大,枣皮自然不向香蕉皮那么的一二三就能去除的干干净净。给枣子去皮比给刚出生的婴儿脱衣还要难上几倍。右手拿着枣子,左手用拇指的指甲轻轻的.掐着,慢慢的扯,好的话就像用刀给梨削皮一样,技术好的,可以削出很长。然枣皮毕竟又薄又脆,大多时候扯出不大一片就掉了,这时绝对要心平气和,绝不可烦躁和鲁莽,指甲在断裂处一定要轻之再轻,不然果肉就会钻入你的指甲之内了。一颗枣子,即便是非常的顺当,两手配合的十分的默契,也要花费你一两分钟的时间才能除得彻底。
去了皮的枣子,我想没有几人见过,反正之前我是没有见过。较之婴儿的肌肤还要嫩上几倍,真的是吹弹可破、触碰不得。这样的枣子放入口中,你感觉不到丝毫的阻碍,有的只是绵软,还有巧克力的丝滑,却没有它的甜腻,绝不会刺激你的牙神经,果肉在口中慢慢的慢慢的荡开,愉悦的感觉存在于整个口腔,最后将枣核用舌头抵在门牙的牙床上,只需转动几圈,枣肉就一干二净了。
从枣子进入口中,下一个枣子就开始剥,有时口中的枣子早已没有了果肉,仍含在口中品着,直到下一个剥好,方将枣核吐出;有时就那么含着,不敢动之丝毫,单等着下一个将要剥好。
品枣,虽不如大块吃肉,大口喝酒那么带劲那么豪爽。可是,正因为去除枣皮的不易,才觉吃起来更加的香甜。况且,这吃枣子本是为了滋补,不宜过多的,过多只会适得其反。难能可贵的是每天坚持,还要将一件本是日常繁琐的事,吃的愉快,品出滋味。
枣经典散文 篇9
农历十月,老院里的冬枣在我们贪婪的目光里渐渐染红了。枣树栽了3、4年了,是第一次挂果。
拖着两挂清鼻涕的二弟急不可耐,哥,我们打枣吧!也是。冬枣,一颗颗像小蜜罐。
竖起老长的竹竿,一阵猛打,枣子簌簌飞落,有小半袋。正当我和二弟准备分享劳动果实时,父亲一把按住袋口。大伢,二伢,这枣不能吃,大大有用处!等以后结果了,保管你们吃个够。大大就是父亲。父亲又说,下午有人捎过话来,说爷爷病了,晚上他要到镇上打个电话问问,冬枣要送亲戚的。
爷爷在百里之外的三叔家吃轮供。在家乡,老人老了,轮流到儿子家生活,乡人便将这种候鸟似的生活方式称为“吃轮供”。
见二弟咕嘟着嘴,父亲挑了两颗个头小的冬枣给他。二弟没吃,又还给了父亲。
天刚擦黑,父亲和我上路了,我肩上扛着装枣的布袋。风撵着人,纠缠不休,父亲和我一高一矮的身影在暗夜里晃动着。
走了二三十里山路,终于到了小镇上。管电话的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敲门,清清嗓子,孩子表叔,是我呢,想打个电话!
都几点了?屋里有不耐烦的声音飘出。
不情愿的铁门裂开一条缝,父亲和我侧着身子进去。表叔一家正在吃饭。
父亲按一下我的头谦卑地说,快叫表叔!是一个瘦高个男人。我作蚊子哼哼。还有一个烫着波浪丝头发的女人,大概是表嫂了。
父亲说明来意。表叔鼻孔里哼了一声,算作回答。父亲和我拘谨地站在靠门的地方,灯光下我们的衣服显得分外寒酸。表叔不紧不慢地放下饭碗,剔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你们在这儿等着!便拿着纸片去了另一间屋子。
几分钟后,表叔回来了,说,打通了,话也讲明白了,人已打过针吃过药的,不碍事,电话费是六毛五!父亲赶快掏钱。一枚硬币滚下来,他追过去,弯腰拾起来,凑到嘴边吹吹,脸上窘得很。
父亲让我赶快拿枣。不料,表叔手一挥,大声嚷道,不要,不要,家里多得是,猪都不吃!果然,屋子的角落里堆放着一筐红皮枣,颗颗饱满。
返回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袋。空中有水样的东西飘下来,落在鼻尖上,用手一抹就没了,只留下凉凉的酸。我有点想哭。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眼里好像没有自尊一样。
好半天,父亲说,大伢,大大有一句话!
什么?大大?
父亲顿了顿说,你记住,将来等你作了公家人,假使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看不起他们。
大大,我记住了!
夜幕中,看不清父亲的脸,我知道,父亲的.脸上一定写着两个大字:郑重。
在以后成长的岁月里,那袋刺眼的冬枣成了超大特写,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岁月的流水也冲刷不去,就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我的心。如今我早已成了公家人,面对父亲那样的乡下人,我不会作出当年表叔那样的动作。因为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没有权利蔑视别人,伤害别人的自尊!
枣经典散文 篇10
那一个周末,陪几个朋友去爬山。在崎岖的山径上,途经一户山民的院落。两棵斜生的老枣树,像两把巨伞一样,倾在我们的头顶之上。仰望那些浓绿油亮的叶子,发现一枚枚指头肚大小的枣儿,随着叶片在风中微微摇曳着,我的眼睛蓦然湿润了。朋友们对我感慨的神情颇有些诧异。
是啊,这么多年以来,在我的内心世界里,一直婆娑着一棵老枣树,他们怎么能猜想到呢?
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因为三叔赶着结婚,我们一家便从奶奶家搬了出来,暂时住在村南那幢闲置破败的老屋里。老屋四周的院墙都是用黄泥砌的,被岁月的风雨冲刷的像橘子皮似的。墙壁的上面,长满了青苔和杂草。屋子里的光线很暗,一年四季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我并没有感到厌恶,反而有一种窃喜。因为全村惟一的那棵老枣树,就生在隔壁骆三奶奶家的院子里。
老枣树的主干足有一抱粗,十余米高。听爷爷说,那棵老枣树至少一百岁了。春天的时候,从老枣树那生满锐利针刺的枝条上冒出嫩绿的叶芽。经过不长日子,树荫便将骆三奶奶的大半个院子遮住了。
到了秋天,树上的枣儿已有成人的拇指大小了。因为那是一棵奶枣,所以结的枣儿忒大,只是刚开始通体还都是绿色的`。那时候的晚上,我总是盼着刮风下雨。只要是刮风下雨,第二天早晨在院子里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一些调皮的耐不住寂寞的枣儿,会随着风从高高的枝头跌落下来。尽管那些枣儿,嚼起来还只是一种略带涩意的微甜,但仍使我的那些小伙伴们羡妒不已。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怂恿我,一起偷打骆三奶奶家的枣儿。然而,我的母亲很快便识破了我们的诡计。她严厉地斥责了我一番,然后将家中的两根竹竿横吊在屋檐下,使我们没有一丝机会可乘。
中秋节前后,骆三奶奶家的枣儿熟透了。那些奶枣一半是红色,一半是黄色,非常诱人。偶尔,会有几枚熟透的枣儿跌落下来,只要一触到地,枣儿就会裂成两半。我往往顾不得擦去上面的泥尘,便将它塞入口中,果肉脆脆的,一咬便渗出蜜般的汁来,甜得醉心。
那天夜里,刮了很长时间大风。我兴奋地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枣儿随风坠地的声音。清早起床,果然发现院子里落满了熟透的枣子,有很多已经碎成了两半。而母亲早已经起床了,她正忙着将那些落在地上的枣儿往竹篓里拾。
我迫不及待地捡起几个大枣,吃将起来。母亲板着脸说:“你把馋嘴闭上!快帮我来拾枣子!”
我和母亲拾了好长时间,才将那些跌落在地上的枣子拾干净,满满一竹篓子。这时候,母亲做了一个令我非常沮丧和气恼的决定,她不容商量地说:“走,帮我抬着,给骆三奶奶送去。她的一条腿有毛病,还指望卖枣子的钱抓药哩,真可惜了这些枣儿。”
敲开门之后,骆三奶奶一愣,继而明白过来。她颤微微着身子,执意让我们把那些枣儿抬回去。推让了许久,母亲最后决定,将竹篓子里的枣儿倒在地上,只将那些跌碎或裂缝的枣儿带走。
骆三奶奶担心再来一场大风,使树上的枣儿再受损,便决定打枣。母亲将吊在屋檐下的那两根竹竿取下来,在院子里铺上了厚厚的麦秸草,帮助骆三奶奶打枣。
晚上,骆三奶奶给我家送来一笸箩大大的枣儿。我美滋滋地吃着骆三奶奶送来的大枣。母亲在一旁问我道:“你现在吃的枣儿的味道,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我感觉都是脆脆的,像蜜一样甜,跟以前没有什么不同。”母亲却非常认真地说:“虽然吃在嘴里的味道一样,但是你现在吃得踏实啊。”
第二天,母亲还用独轮车帮骆三奶奶将收获的枣儿,推到五里外的集市上卖掉。以后,每年我们都要帮骆三奶奶打枣卖枣。当有枣儿被风吹落时,我和母亲就会一个一个地捡起来给骆三奶奶送去,尽管每次都被骆三奶奶坚决送了回来。
枣经典散文 篇11
“绵—枣—”“绵—枣—”一阵洪亮的叫卖声传来,在家里闲玩的我和弟弟,闻声跑出门外。见一位头戴草帽,六十来岁的老大爷,正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金色的麦田边,在那棵花开得正艳的石榴树下停住,他放下担子,扁担两端各有一个用绳子系着深一点的大瓦盆,用木盖盖着。老爷爷摘下草帽,取下脖子搭着的一条白毛巾,擦拭额头上滚动着的汗珠。然后,一边用草帽当扇子扇着风,一边又放开嗓门拖长声音吆喝“绵—枣—,绵—枣—”
我和弟弟赶紧跑回家,兴奋地连声对母亲说:“母亲,母亲,卖绵枣的来了!”从地里收割麦子回来不顾疲劳在做午饭的母亲,听到我们的叫声,笑着问:“想吃吗?”“想!”我和弟弟抢着回答。“走,咱们买绵枣去!”“买绵枣去喽!”“买绵枣去喽!”我们欢呼雀跃,一蹦一跳前边带路。
来到石榴树下,见那里已经围了好多人,大家说笑着,争先恐后买绵枣,有的人已经在端着碗吃,有的不住啧啧称赞。母亲问:“师傅,多少钱一碗啊?”正在忙着手里活儿的大爷头也不抬说:“两角钱一碗!”“给我来两碗。”母亲边说边把钱递过去。老爷爷接过钱,盛了满满两碗递给母亲,母亲给我和弟弟一人一碗,笑着说:“快吃吧。”我接过碗,一阵香气扑鼻而来,这是个黑色的陶瓷小碗,浅浅的,白色的碗底,碗里酱色的汤里露着一个个白白的绵枣。我迫不及待喝了一口汤,好甘醇好鲜美的.味道,又夹起一个绵枣细细品味,软软的,甜甜的。再看看弟弟,他正吃得津津有味,一会儿就吃了个精光。
“我一个上午就刨了这么一点,嫂子,你下午有事做没有?”小姑子的话打断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上周六上午,回到老家,见婆婆和小姑子正在把绵枣择去根叶放入筛子里,我似乎是在自言自语:“已经好久没有见到绵枣了!”“是啊,现在没人再像过去一样,挑着担子游街串巷卖绵枣了。”婆婆也感叹着说。小姑子说:“用煤火,几天才能煮好。一次煮的少了,也搁不住费一回事,下午你和我一块去山上刨绵枣吧。”我爽快地答应了,心里还偷着乐呢,权当爬山玩了。
枣经典散文 篇12
说起专一去刨绵枣,我还是第一次。儿时,大人上地干活儿,我们小孩子跟着去玩。偶尔在地边发现有几棵绵枣,就刨出来,除去了叶子只剩下“枣子”,就开始和小伙伴玩“网蛛网”。人常说“藕断丝连”,绵枣里也含有丝一样的东西。我们先找来一个小枝叉和两个小石片,一个人拿着小枝杈,另一个人用石片将绵枣拍碎,然后,轻拍一下把扯出的丝丝缠绕到枝杈上,这边拍一下网过去,在那边拍一下网过来,嘴里还念念有词,网成像蛛网一样,枝杈上网满了,就用舌头一舔吃掉,再重新开始网。两个人玩得有滋有味。
下午,我和小姑子带着?头和提篮,到了一个有寨子的山坡,说是那里绵枣多,在老家这里,别的地方还真是很少见。四月的天气,阳光灿烂,微风拂面,山坡下的梯田里,绿油油的麦子挺起了鼓鼓的腹部,油菜田早已退去满地金黄结出青角。从半坡到寨顶,稀疏的栽着些小柏树,有一人那么高了,还有好几颗杏树长出了嫩嫩的绿叶,才结出的小杏隐藏其间。地面上长着各种杂草,刚刚返青像绿毯铺满山坡,也不乏一些荆棘。不知名的小花,紫的、黄的、红的,肆意地摇曳着,芳香四溢,引得小蝴蝶自在地飞来飞去。那些小小的绵枣,就生长在草丛中,或石头边。
草丛中,仔细看,这里的绵枣一片一片的,多的地方一棵挨一棵。一棵绵枣上只有两个叶片,绿绿的,窄窄的,长长的,有点像韭菜的叶子,但没韭菜叶子宽,埋在地下的部分则是黄色的。我挥舞着?头,如获至宝一样开始刨。但是,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容易,因为绵枣藏在草丛中又在地下有点深,而这里的好多草都是白草和羊胡子草,长得密密麻麻,根和根交织在了一起,就像毛毡一样。刨的`时候必须连草带根一下刨出来,再捡出绵枣。几下才刨出来一个,有时往往刨起一大块儿连草根带土,再把土块草根掰开,寻找绵枣。如果刨出一个大一点的,我就会开心不已,但是,有的绵枣太小,就不要了。
我在电脑上查过,这绵枣俗名地枣、粘枣,属百合科,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磷茎,属热性补品,营养价值高,其性粘,能补养身体,有健身防病功能。我想,绵枣几年才能长成像枣子那么大,还不是“大枣”,之所以是好东西,可能是因为吸收了天真地秀,日月精华。中州土特名产“嵩山人参果”就是用绵枣制成的。
到了太阳吻别西山的时候,看看提篮里,会有两碗多绵枣。我累得腰酸背疼,再看看小姑子刨的比我多一点,我们很满足。我提议,到寨顶去看看风景去。我们爬上寨墙,见空空的寨子里,有十几亩地大,都栽上了树,只有那两间破石洞,静静地守望着这里。我们沿着高高的寨墙走了半圈,周围的美景尽收眼底。
太阳落山了,于是,我们沐着山风,带着我们的“战利品”,顺着小道下山打道回府。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去刨了一晌,终于,绵枣够煮一锅了。
枣经典散文 篇13
婆婆说,心急吃不了绵枣,要熬煮三天三夜后才能吃。
我们动手把刨回来的绵枣,将根叶择干净,然后,放在水中淘洗,小姑子把绵枣外表的一层黑衣揉搓掉,再用灶滤滤净,最后,绵枣变得白白净净了。
由于我们上班平时都不在家,婆婆年纪大了,所以煮绵枣的任务就交给了弟媳。弟媳前年煮过一次,所以还是有经验的。煮绵枣可是技术活儿,先要大火煮一天,之后小火熬煮,至汤浓、色酱红、绵枣熟烂。再放入茅草根和竹叶,用文火煮一昼夜就可以了。但是,期间如果需要加水,一定要加热水,加凉水煮出来的绵枣就会涩苦。
弟媳从周一开始煮,到周四时打电话告诉我,能吃了。周五下午,要过周末了,我们都回到家里,侄子回来了,小姑子带着孩子们回来了,女儿也从学校回来。一大锅绵枣,大家你一碗,我一碗,说着笑着,吃得好香甜。但是,孩子们好像并不喜欢吃,都是只吃了一点点就不吃了,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物质泛滥,他们的.味蕾体味不到美味的唯美。
婆婆说,留几个穿起来晒,哪个孩子卡了喉咙时可以用,过去孩子揉麦穗儿吃时卡住了喉咙,就是用绵枣治好。我们都说,现在医学发达了,用不着了。之后,剩下的好多就分给左邻右舍,送给亲戚朋友尝尝。
小小的绵枣虽然不是山珍海味,猴头燕窝,但是,它却丰盈着我们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一份感动,一份快乐,一份永久弥香的记忆。每当看见绵枣,我就会想起它绿意葱茏空气清新的生长环境;想起熬制绵枣的人那种全神贯注认真呵护的神情;想起吃绵枣时心里那种欢喜和甜蜜。我默默地想着,慢慢地写着,仿佛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叫卖声:“绵—枣—”“绵—枣—”
枣经典散文 篇14
没想到早年吃的野桑树枣成了时下城里的水果。到了五月,桑树枣更甜。
记得小的时候,在我家门前长着一棵很大的桑树,树干的粗大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抱不过来的。树高连枝带杈十来米,树的桑叶茂盛,葱葱郁郁,繁杂的树枝杈伸向四周,像一把天然的太阳伞。夏季成了我们一家人乘凉的最佳选择。
每年,桑树发芽生叶后,就会吐出毛茸茸的花蕾。那花蕾似花无花,不红、不黄、不紫,像一条小青虫,颜色和它的叶一样翠绿。摘一花蕾在口中,嚼一嚼,酸得掉牙,直流口水。
那棵桑树,十分的高大。到了五月,枝头上挂满了桑枣。先红色,后紫色,渐渐成熟。红色的,令人遐想;紫色的,让人陶醉。站在桑树下抬头仰视,那树上的桑果如星星点缀,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每天放学后,桑树成了孩子们攻击的对象。爬上去摘的,用竹竿打的`,各显神通。会爬树的像猴子一样,速度也快,姿势也非常好看。他们常常以会爬树为傲,显示自己的能耐。不大一会儿工夫,爬上树的小伙伴就能满载而归,滑溜溜从树上下来,只要是能装的口袋都满载而归。在下面用竹竿打的,一根竹竿够不着,我们就用两根竹竿连接捆绑住敲打。有时刮大风也能帮我们大伙的忙,成熟的果枣随大风而落到地面上,有的掉在地上摔破了,我们便拣好的拾起。然后用水洗净,同样也吃到新鲜甜甜的桑枣。
后来,我们吃桑树枣更为方便了。生产队开始发展胡桑推广养蚕,胡桑树不高,结出的桑枣又大又甜,正好那些无法到大桑树摘桑枣的小伙伴们,在那胡桑地里寻找着野果美味。站在胡桑地里,随手可摘,一棵树上摘净了,再转战到另一棵树。只见一个个吃得满嘴的紫色,口唇上脸上也涂满了,就像一个唱戏的大花脸。有的还把采来的桑树枣装满了衣服的口袋,有的干脆放在了书包里,留着回去给大人吃,或留着第二天再吃。
那年头,我们没有见过苹果、香蕉之类的水果,桃杏梨也只有少数人家偷长在家前屋后。桑枣也就成了那年头我们的野水果。那时家人长桑树,并不是为了桑枣,而是为了桑树成材之用,桑树木结实而细腻,是上等的家具木料。尤其是加工方桌,在那时谁家有一两张桑木方桌,就能在乡邻们面前摆摆脸面。
那年我家那棵大桑树被砍伐做成了桌椅板凳,后来家前屋后又栽种了十来棵桑树,每年入夏后,它们不仅吐絮长叶,而且都会结出那红红的、紫紫的甜枣。
枣经典散文 篇15
“七月十五枣泛红,八月十五树尖净”,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当奶奶说起这句谚语,也是我和弟弟最高兴的时候,因为那挂在枝头如玛瑙般甜甜的枣子已经成熟,可以放开肚皮吃个够了。
故乡的枣林里枣树品种繁多,有金丝小枣、大枣、果子枣……品种不同,收获的日期也不一样,一旦有枣成熟,大人们就推上独轮车,捆上秫秸秆编成的席子,拿着长长的用竹子做成的打枣竿,满脸喜气的奔枣林而去。打哪颗树上的.枣,就把席子铺在枣树的周围,用席子在四周圈成一个围挡,这样枣被打下来落在席子上,捡起来方便又快捷。而我和弟弟跟在大人后面,挑出红透的枣子大吃大嚼。刚刚打完几棵树,肚子已经被撑的不舒服了,这时候奶奶总是一边帮我和弟弟揉着肚子,一边责怪不知道枣子吃多了“扎心”,容易肚子疼。
最好吃的枣不在枣林里,而是在奶奶家院子里那颗粗大的“妈妈枣”树上。那颗躯干弯弯的老枣树,结成的枣子是最甜的。枣因为果实长的像乳头,所以家乡人都形象的叫它“妈妈枣”。每年家乡枣泛红的季节,妈妈枣就已经能吃了,那脆脆甘甜的枣肉,入口即酥。多年以后,吃久负盛名的冬枣,吃完后很是失望,因为冬枣的甜香远远不及妈妈枣美味。
这个八月十五,弟弟给我送来了满满一大袋子“妈妈枣”。多少年没有吃过的美味,终于又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妻子一边洗着枣,一边告诫儿子一定要等洗干净再吃。而我却已经随手抓起几个,忙不迭的放到了嘴里,脆甜可口。“有一种奶奶的味道。”我跟弟弟说。弟弟笑着说:“小时候这可不是稀罕物,上树就能摘到,现在家乡有人专门收这种枣,好几元钱一斤。”想起小时候,奶奶怕我和弟弟摔着,不许我们爬树摘“妈妈枣”的情景,我不禁笑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奶奶的怀抱里,一种温暖的记忆在心里荡漾开来。
如今,家乡的枣林已经被毁掉种上了庄稼。枣树也只剩下村头巷尾,各家庭院里为数不多的几颗了。奶奶去世后老屋给了叔叔,今年春天翻盖房子嫌碍事,把老枣树砍掉了。故乡渐行渐远,一些关于家乡的记忆也逐渐模糊,那些带给我儿时欢乐的许多物事,也已经物是人非不复再有。而有些内心深处的记忆却是恒久而顽固的,不管多少年过去,每当想起都清晰如昨。故乡有爷爷、奶奶的温暖,有亲人的爱,这些如“妈妈枣”般的味道,在岁月时空中永恒于故乡的阡陌街巷,每每甜蜜于沉酣的梦里。
枣经典散文 篇16
星光闪耀的小屋里,藏满了童年的记忆,一张张老照片,把往事描画得格外清晰。我的爷爷已离我远去,但他的影子,却常常浮现在梦里。
爷爷家有七棵枣树。每到秋天,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枣,颗颗诱人。经常会有孩子来偷枣,想要一饱口福,也成了几代孩子们的美好记忆。
我常常听到比我大的,或者比我小的朋友谈起偷枣后被追赶的乐趣。也有被逮着的,当时就被吓得哭哭啼啼。爷爷抬起来的手又落了下去,无奈的把孩子送到家里,交给他们的父母教育。
爷爷视枣如命,每当有孩子来偷枣,他会追赶阻拦。孩子们就和他玩起捉迷藏。因为爷爷会用枣去卖钱,我也很少吃到。
虽然爷爷会用卖枣的钱给我买好吃的。但我还是奢望尝到枣的味道。
一天,许多孩子去偷枣,我也凑了去。他们摇着树,我在树下捡。那枣真甜呀,正当我吃得起劲儿的时候,爷爷回来了。那帮孩子们象猴子似的都跑了,只有我还在自以为是的吃着枣。
我生平第一次挨爷爷打,也是唯一一次。打那以后,有两个多月时间,我一直躲着他,再不敢去偷枣。
现在我才明白,那时候家里穷,爷爷是过日子的人,枣卖了钱,可以维持家用。
虽然我们和爷爷分开过,但爷爷在生活上总惦记我们,贴补我们。
哎,现在回想过去对家人的`印象,他们个个在我眼里都高大起来。
1996年,我家在爷爷家土房原址上建起了新房,爷爷忍痛割爱伐了六棵枣树,他看着倒下的六棵摇钱树,一脸的凝重。
秋天来了,那棵仅有的枣树又挂满了枣。爷爷把枣打下来,足有一百多斤。我和爷爷赶着毛驴车下屯子去卖枣,让我惊诧的是一进屯子就围了许多人,不一会工夫,一百多斤的枣就卖光了。还有许多人没有买着,遗憾的摇着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面对枣的诱惑,会有那么多孩子来偷枣了。回来的路上,爷爷告诉我说,咱家的枣成熟早,个大还甜,所以才好卖。我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会这样呢?
1997年春天,阳光下,枣树又放出了嫩芽,爷爷早起为枣树施肥浇水,并用刨子刮枣树皮。我问爷爷为什么要这么做,爷爷说:“这叫旧貌换新颜,这是经验,把树皮刮一层,当年的果子就会即大又甜。”我在沉思,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蜕变吧,抛弃旧的东西,就会得到新的启发,甚至会迎来生命的阳光明媚。
那棵枣树还在,爷爷却离世了,面对枣的诱惑,还会有许多孩子来偷枣。我把驱赶变成了邀请,把摇钱树变成了友谊树。看着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我这心里比枣还甜。
枣经典散文 篇17
小时候,我们家有两棵枣树,一棵大的,一棵小的。
那棵大枣树有四五十公分粗,是斜长着的,特别适合小孩爬树,阳面的树皮被我们爬的都磨掉了不少,这棵树就好像是我们一个大个的玩具。那棵小枣树,树干长的是曲里拐弯的,尽管只有胳膊粗细,恐怕也有十几年的树龄了。
那时候像这样的枣树几乎家家都有一两棵,这似乎成了一种风俗。“村人不爱花,多种栗与枣”,其实细细想来,种这么一两棵枣树,既为院里的环境增添了色彩,又可以让孩子有个零食打打牙祭,何乐而不为呢?
记忆中,不仅家里有枣树,大街上的房前屋后枣树也不少。在枣树成熟的季节,都会有一群一群的孩子爬上爬下的摘着枣,不管是谁家的枣树,都不会理会孩子们无羁的嬉闹。
枣树似乎对春天的讯息不太敏感。当第一缕春风刚刚吹来,迎春花的藤枝就欢喜的绽出了鹅黄,进而呼呼啦啦地开出了串串黄花。随着春冰的融化,春雨的沐浴,杨柳的枝条也齐刷刷地挥舞着新绿。可是枣树,似乎还沉睡在冬天的梦乡里。那铁条一样的虬枝,沉默着,像一个思想者在思索着岁月的'哲学命题。直到四月,她才谦虚地冒出一抹嫩芽,到了五月,那本色的、米粒一般的小花才羞答答地开放。
据说,枣有七八十个品种,不过我们所知道却没有这么多。像我们家的这棵大树,奶奶叫她唐枣树。唐枣的形状是圆柱形的,果子脆而甜,这棵树上的枣,我和我的小朋友都可以随便摘。那棵小枣树,长的是紫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枣,枣子圆圆的,味道挺甜,但是口感不好,吃起来发艮。这棵小树结的枣始终不多,奶奶也不让我们摘这棵树上的枣,主要是留着晒干逢年过节蒸枣山枣卷用的。
我们房后七奶奶家有两棵酸枣树,不过这两棵树都没有种在她们家的院子里。一棵在她们家的院墙外,一棵种在我们家厨房的后墙跟上。墙后这棵酸枣树的树冠,有一大半是覆盖在我们家厨房的房顶上的,那枝枝杈杈离房顶只有一尺多高。当枣熟了,我们爬上不高的厨房屋顶,盘腿坐下,伸手就能够着枣,直到吃上个肚儿圆为止。酸枣,是我们最爱吃的枣。
在平原地区,尽管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两棵枣树,但是真正成片的枣林还是不多见的。因为只要是稍好一点的土地,都会种上粮食。只有干旱严重的沙壤地才会种上成片的枣树。不过在我们老家还是有两处权且称为枣林的地方。一处是五爷的墙西,在南北三四十米的院墙下面,斜坡上种着两行枣树,错落着有十几棵,大都是紫枣树。
在生活困难的岁月,有了红枣的调剂,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枣蒸一蒸也是很好吃的,如果把她掺到玉米面里蒸成窝头,就完全不再考虑吃菜的问题了。当黍子收获了,碾成面,蒸成粘窝窝,就恰似今天的糕点一样。
去年秋天,听说在离家十里多地的地方有一片经营农家乐的枣林,就想去寻找一下童年的影子。我们驱车赶到那里一看,上百亩的枣林郁郁葱葱,老远就飘着一股甜滋滋的馨香。不过走近一看,这枣林和小时候的比,还是不太一样的。小时候的枣树都很高大,而这里的枣树都是那种小棵的,像种高粱一样一垄一垄的。
我们一人一个小筐子,一边吃着一边摘,果实高的地方我们就用竹竿打,噼啪声此起彼伏,既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又品尝着收获的甘甜,直到太阳快要西落,我们还在那里流连忘返。既然天色已晚,索性就在这里用餐。农家小屋里一坐,端上来的是炖的土鸡,炒的土鸡蛋,煮的一筐子花生、毛豆和玉米棒子,再来上二两小酒,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 相关推荐
【枣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枣核童话故事10-19
《枣香醉人》阅读答案01-05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1-25
散文07-19
经典散文(精选)07-26
经典散文07-01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06-26
庐山散文05-12
父亲散文01-06
优秀的散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