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神奇的莜面散文

2020-07-19 散文

  温饱向来就是人们的头等大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高原干旱的阴山塞北的庄户人家,年年岁岁默默地勤耕细作,可劳苦卑微的生命承受着“天灾”和“人祸”带来的“瘪肚子”。食物的奇缺,是我儿时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蛰伏在我心中抹不掉的疼痛……

  舌尖沉寂的年月,一种本能的欲望,让大人们心里恐慌又无奈,让生长发育的小孩饥饿哭闹无宁日。缺少油水的家乡人,饿的也就特别快,地里劳作的父母大人不到下工的时间,肚子早已咕咕乱叫了,两腿发软,眼睛发黑,而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看到父母回家了常常哭喊着要吃的,要“炒面”(莜面炒熟的),要“黄莜麦”(炒熟的莜麦粒),一阵阵哭声令父母揪心。尤其是夜里,我们的抽泣一声声高、一声声低,饥饿难熬。母亲就给我们分吃一点“炒面”压压饥,虽不能饱食,也算给予了廉价充饥的零食。“炒面”、“黄莜麦”是儿时长身体的小食品,有了它,我们就不至于饿病饿倒了。直到上小学,母亲仍然要让我们带上点“炒面”或“黄莜麦”。记得我上中学住校了,哥哥、姐姐因家境贫困,早早地辍学了,母亲一如既往地要我每周带上一小袋“炒面”,并嘱咐我:“食堂的饭吃不饱时接济点,别饿坏了身子!”

  我跟随母亲在家乡的田间小道上,数不清有多少回了,走来走去,尤其爱和小伙伴们钻入莜麦地里,那串串麦穗像无数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掠过,麦铃相互碰撞着,麦壳发出的声音柔中带刚,悦耳动听。麦穗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就像母亲的呵护,风儿带着泥土氤氲的麦香气息,鼓起了一波又一波麦浪,绕了一道梁又一道凹,起起伏伏的,演奏出天籁般的圣乐,如潮是浪地漫过山那边去。

  家乡的莜面,就像一根根圆润溜滑的丝带,在我心中织成了“丝路”的纽带,牵引着我。记得那时父亲常说:“揭笼莜面三口香。”放学后一进家门,母亲一笼热气腾腾、油光可鉴、香气四溢的莜面窝窝和“鱼鱼”已摆放在炕桌上,我常常饿得慌,等不及了,口水不住地往外流着,忍不住夹一筷子先吃一口,口感特好,直达味蕾,香馨可口,神清气爽。一顿莜面呼啦呼啦吃起来,用不了一个时辰,就满头大汗了,两大碗盐汤土豆拌莜面吃得一干二净,碗底朝天。

  “十年九旱”的故乡,如遇大灾,乡亲们就要吃返销,靠救济,春夏接济不上,就向远亲周借点旧粮,还要挖些野菜充饥。家大人多了,饭是母亲给定量的,每顿饭都是要分份的。遇上不好的年景,“揭笼莜面”,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小孩子多吃一口的,那时总觉得母亲刻薄、小气、无情,却不知母亲的苦衷。等一家人齐了,操着铁勺,滴少许的胡油,放在灶火上,油烧红了后,撒点扎蒙花,只听“刺啦”一声响,迅疾将勺子里的油倒入盛盐汤的盆里,程序就完成了,我的心顿时像花一样开放了。母亲给每人半勺的土豆,各自放在碗里,然后将分到手的莜面拌到一起。我一口气就给消灭干净了,“莜面吃个半饱饱,喝完汤水正好好。”接着就喝了一碗菜汤水充饥。

  现在家乡的莜面,出挑得更有文化范儿了,莜面美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宛如本土女人们灵秀智巧的双手雕琢成的一件件艺术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招待亲朋好友、远方客人的礼仪中,自然少不了本土习俗的热情款待,尽情地把平日里的厨艺亮相一番,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展示惟妙惟肖的绝活。搓鱼鱼,一次双手搓六根、八根,一根根有弹性而柔顺的“鱼鱼”粗细均匀,手法流利,节奏如舞,速度飞快;推窝窝,手背上托一块莜面团,右手在一块光滑可鉴的大理石上,手和指配合默契,右手一翻,两指间一挤一压一推,一个面片一卷就是一个窝窝。那娴熟的动作操作洒脱自如,技艺高超,不大一会儿工夫,笼屉便满了,看上去就像蜂窝状。上锅蒸十分钟就熟了,接着用本土的野扎蒙花炝出黄橙橙的卤汤,客人品尝着香喷喷的美食同时,享受了一场“看好吃香”的别开生面的视觉和味觉的艺术盛宴。

  莜面主粮,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付出的辛劳,慢慢地种入了本土人的骨子里,潜藏在了血脉里,融化在了灵魂里。《黄帝内经》莜麦称“伽师”,《史记》称“斯”学名叫裸燕麦,诞生在内蒙古高原中部海拔两千米以上一狭小的区域,这里的土地纯净,蓝蓝的天,高高的云,空气清新宜人,地下水保持着原生状态。据权威资料考证,因了莜麦耐高寒,具备了高蛋白低碳化合物的品质,含有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现代科学实验有证,能大量吸收人体的胆固醇,有缓解结肠癌、糖尿病、便秘、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患的辅疗功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高寒凉爽,莜麦刚直挺立,茎秆粗壮,如北方高原大漠的蒙古汉子;叶子细长,如草原的蒙古格格。莜麦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长而大,籽粒饱满,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面白味美耐饥。它与阴山深处这方土地上的人同生共长,习性相合,与黄河文明息息相关。

  这方水土的莜麦,夏天吸足了水分,吐出了青春的穗,然后开了花,麦穗上裹上了一层金黄的`花粉,孕育出麦粒吮吸着又香又甜的乳汁,一天天鼓胀起来。到了秋天,莜麦的气息迎面而来,甜甜爽爽,清清香香。那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阴山深处地理气候使然,饮食结构较之南方水乡来说,明显地单调粗放。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壮实、高大、魁梧。就好像这方土地上的莜麦独家品种一样,这里的天地任性,牵恋着太阳的光辉,常常会驻足停留长久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彻照着,毫不吝啬地把充足的光和热赐予万物,清清凉凉,干干爽爽。这里的莜麦,具有别的食粮在成品过程中没有的非凡之处,莜麦要“三熟”:首先把莜麦粒炒熟,其次磨成面粉后,做面食时要开水烫熟,然后上笼蒸熟。这就是莜面炒、烫、蒸“三熟”的程序,这是别的粮食作物望尘莫及无法比拟的。

  莜麦根植于传统的养生中,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情缘中。那些流淌在阴山乡野的莜麦故事,年年有新说,岁岁出奇效。

  家乡的莜面,是天地特产,本土人的福祉。莜面的千般吃法,随着“医易”养生文化的传承,莜面的卤汤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由粗放型发展为精细型,盐汤调莜面的贫穷年代已经升级为现在的各色蔬菜汤,羊肉蘑菇汤,冷调凉拌,花样繁多,各地风味各有千秋,加工成烙饼、炒面、燕麦片、方便面等,已成为出口外销的品牌产品。

  家乡的莜面蕴含着纯正浓郁的本土味儿,驻守在每一个虔诚的故乡儿女心里。它是那么淳朴,那么厚重,那么温馨。在家乡,无人不喜爱莜面。

  无论是五湖四海的家乡游子,还是异国远洋的故乡亲人,重重远山,浩浩大海,挡得住山,挡得住水,挡不住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情有独钟的莜面情结。曾记得,我每次远行归来,总要把莜面的花样吃法品尝个够,临别时,行囊里总忘不了带上些家乡的莜面食品,就好像带着家乡的水土气息一样。

  家乡的古旧风物,大多尘封在苍茫遥远的记忆里,唯有莜面青春驻颜、历久弥新!

【家乡那神奇的莜面散文】相关文章:

那遥远的里姜散文12-01

心中的那轮月亮散文10-03

怀念家乡散文10-05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10-11

家乡的冬天写景散文06-25

回忆性叙事散文随笔:那山、那水、那人、那份情……10-13

描述家乡的散文随笔08-03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01-03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12-19

家乡美散文精选作文11-24

二手货的现代散文 烟火不一样的醉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