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登长城
登临八达岭长城,走着走着,自己便成了长城的一砖。长城随八达岭起起伏伏,向西逶迤伸展成了一条巨龙,龙头就高高昂起在昆仑……
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下船,顺流而行于长江,自己便是江水的一滴。长江浩浩荡荡向东蜿蜒成了一条巨龙,龙头就在气势磅礴的海口……
显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行走。我的前面早有许多人在行走,我的后面还有许多人在行走,我的左面和右面都有许多人在行走。我们早已行走成一条长长的巨龙。
龙行,就是我们的生活内容和形式。一条条青龙、黄龙和红龙在街头广场的欢腾狂舞,那是我们炎黄子孙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欢天喜地。
最重要的当然并不在此。
一旦暴雨急流海潮狂澜袭击华夏大地,这巨龙便会往堤岸上坚守到底,那是一座谁都休想摧毁的铜墙铁壁;一旦暴雪没膝冰冻三尺,这巨龙便会奔向天南海北,成了一条条日夜飞驰的公路和铁路,谁都无法阻挠;
即使一方山崩地塌众生罹难,八方巨龙便会飞速赶去救援,天大的灾难也便仅仅是八分之一……
巨龙,以山的气势往西奔腾,以水的豪情向东激荡,以亿万人的意志汇聚洪流,种种姿态无不生发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同一颗民族之心。这一切也就不能不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字——
中华!
篇二:登长城怀古
说到万里长城,千百年来,中国人朝朝代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某种意义上说,全赖于一个悲惨凄凉,令人心灵震撼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一个悲凄的哭声,一段倾覆的长城,经过文化人的杜撰,演义出多少传奇色彩浓郁的文化现象。当你还是乳臭未蜕的孩童时,就被长辈们绘声绘色讲述哭倒长城的凄美故事所吸引,且深深地同情着这个人生悲剧。秦始皇的暴虐凶残,形象地种在纯情的心田里。至于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起于何时,虽无法去考证,但它作为数罪秦始皇的载体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我想,除了中国历代有文化的人外,千百年来老百姓知道其修长城的罪魁者当属秦始皇嬴政的都起至这个故事。这不是妄言,而是事实。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哭倒长城寻夫的故事,才把修长城这件事名扬天下。它是暴政与苦难的象征物,是致罪的证据。其实,这是出于无知。
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正是国人从黑暗的旧社会脱台出来,中国新生政权的领导者,为了致民于富,致国于强,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农业,大兴农田水利,填沟筑坝。为了只争朝夕,千百万人忍着共和国初生的艰难困苦,去奋斗,这时就有人站出来,骂兴修水利是“秦始皇磨民”,用秦时的筑长城影射之。对此,我幼小心灵留下的烙印极深,秦始皇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残暴无比,如虎狼般。后来上学读书了,方知修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匈奴对中国(其实是中原地区)的侵袭,明确了修长城的善举,以及体现出来的先民智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使我对长城的矗立产生了景仰之情。
五年前的一个初春,我第一次登上了长城。一种骄傲与自豪感,怦然在胸中升腾,自忖,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是春节刚过,我与友人去北京,在八达岭见到了长城。当我一走近长城,便有一种边塞风雨潇潇的感觉。一阵阵凛凛料峭之风,一阵阵翻卷的尘埃,加上那飞沙走石猿啼鹤唳之象,大有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之苍凉景象。我似乎走进了枪戟杀戮,烽烟滚滚的古战场。
登上长城,踏着坚实宽大的方砖砌成的墙顶,抚摸着那整齐巨大的条石葺成的外墙墙体,我从心里拈量出它的分量,它的岁月架构,它蕴含的曲折厚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难怪历史赋予它那么自信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在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会想起长城那伟岸而凝聚人心力的形象,从而激发民众重新用鲜血再筑一道万里长城,以众志成城去抗击外敌入侵。
实际上,长城是一种伟大的概念,即民族精神之概念。其每块砖石只是民族肌体上的细胞,是一个个体概念。民族的伟大长城,正是由一块块砖,一块块条石砌成。个体的砖石凝聚成民族的长城。
视线离开我脚下的长城,遥岑远目,长城蜿延在沙漠上,盘旋于崇山峻岭间,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像一条巨龙,奔腾于万里山河上。我沿着长城徜徉,思绪儿像飞燕频频回旋心头。万千民众一队队一组组匍匐在山沟深谷间,冒着酷暑,冒着严寒奋力凿石烧砖。他们背负起青砖、条石在督军的皮鞭下,正亦步亦趋艰难地攀援前行。饥渴、疲劳、喘息、挣扎在山路弯弯。黎黑的肌肤,坚硬棱棱的骨骼,深陷的眼眶,烂缕的衣衫,苦难与伟大集于一身,烙在了难以留存的历史时空画卷上……人们看到的是具形的长城,而看不到已泯灭的一个一个肉体。长城的伟大,正是一个个被泯灭了的个体伟大的具象。此时,我突然记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尽管这故事是对暴政的批判,但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把劳动人民的苦痛用故事的形式托出,昭示于世与长城同在。
这次登上长城,正直国庆节的前夕,时序是乙亥年闰八月孟初。在慕田峪登上长城又是一种感觉。仲秋之时,秋高气清,千山万岭翠绿红叶洪托出塞外寥廓旷远的富丽景象。我站在长城的古炮台上,眺望着那苍莽的山岭,俯视那起伏蜿蜒的长城走势。我对长城的存在顿生怀古之幽思,感叹历史岁月的包容与痴情,它把体现民族伟大精神的“教科书”长城率真地遗留天地间,永绩传承!此时,千古一帝的形象;身负重累,青筋暴凸的黔首形象;那些让文人墨客在书本里,舞台上表现得淋沥尽致的艺术形象,交替在我脑海里映现。我不得不感到困惑,历史又是怎样的捉弄人。有人把秦始皇骂得体无完肤,有人把孟姜女范喜良的爱情悲剧同情得入骨三分,何也!
回歸历史的本来面貌,把失之公允的评判,从历史的误解中承释出来,正确地认识历史,还历史一个公正。就以脚下的长城而论,据史料记载,是明代修筑的,其显著之处就是以御敌为目的。大都设在关隘之处,而关隘都设几重城墙,有的多达二十重,并且在长城南北设了许多城堡,烽火台,用以瞭望敌情,传递警报。明长城距秦长城相隔近千年,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长城的描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从而给天下留下了一个凝固的印象,长城是秦始皇所为。历朝历代修长城的史实却被无情岁月淹没在浩渺的烟云中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先后有燕韩赵魏秦诸国修筑过长城,只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要建万世基业,便把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宛延万里的长城。从此长城之名扬于天下,而秦始皇施暴政的骂名也随之起于里巷之俗。其有代表性的国骂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正是基于国人对暴政的痛恨与诅咒。据史料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齐之大将杞梁,作战勇敢,在一次与莒国交战中,孤军深入被围,战死杀场。尸体运回齐国国门,齐庄公只让杞梁妻到郊外吊唁,从而引起杞梁妻的愤慨,遂质问道:难道杞梁战死还有罪吗?如果无罪为什么不能家祭举丧?齐庄公被质问得无言以对,答应了要求。至于齐庄公处于何种用心,但杞梁妻据理力争的大智大勇,受到史学家的公正评价,并载于“春秋左传”里了。四百年后,汉朝学者刘向在此基础,做了艺术描述又收录到他所著的《列女传》中。传曰;“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之崩。……遂赴淄水而死。”此描述一出,便为后人杜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到了四百年后,唐朝和尚贯休,为了控诉秦之暴政,便移花接木,把杞梁妻枕尸哭城的事,改编成传之不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而还把杞梁改名范喜良。杞梁妻本无记载之名,而撰为孟姜女。后来经过多次文学加工,使孟姜女的故事逐渐完善凄美,从而流传天下。
秦始皇修长城之说,孟姜女哭长城之撰,同出一辙,其意旨在于讥讽暴政。司马迁《史记》对暴秦的定论,以致使汉以后正统意识日臻根深蒂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暴秦意识”的产物,是对历史歪曲的注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拂去抛撒在历史轨迹上的尘埃,还它一个原本面目。
世间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假如说长城是秦之暴政的佐证,那么长城在历史上所显现的作用,以及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之伟大,民族智慧之超凡,是多么地让人自豪啊!中华民族的伟大,是一件件看似不为人理解的事件经过时空的虑析而矗立在人们心目中的。长城开发了民智,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可褒可贬,斑烂多采的文化现象啊!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以长城为荣,而不要虚荣;应正视长城的过去和现在,爱护长城,理性的认识它,弘扬他蕴含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篇三:登长城
经过919路公交车将近两个小时大摇篮般的摇晃,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长城。当双脚踏上坚实的城墙的那一刻,不禁肃然起敬,一个声音从心底被唤醒:长城,我来了!当指尖触及青砖的一刹那,终于体会到了那种前所未有的激动!抬眼望去,随着山势高低回转,一座座烽燧相连,隐入云端,宛如一条潜伏的巨龙横卧于山林之间。甬道上游人很多,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也有高鼻子蓝眼睛的,有10多岁蹦蹦跳跳的活力少年,也有年过七旬,扶着栏杆一步步攀爬的老人,有背着相机戴着太阳镜的专业摄影师,也有举着手机一通狂按的业余散客,大家都热情高涨,惊叹于它的雄伟与磅礴,一脸虔诚和敬仰。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长城的记载,那时候叫“方城”。长城的出现用于抵御侵略,保卫家园,而后由于它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出色防御表现,这种功能一直被延用了两千多年。如此浩大的工程,历代王朝的修缮维护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数目之大自不必言说。每一块青砖,都融入了无数先人的劳动和智慧,每一方夯土,都浸透了无数先人的汗水和血泪!我们是龙的传人,而长城,是龙的化身,盘踞在神州大地,蜿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的灵魂和信念!经历了多少次风雨的洗礼,多少次战火的摧残,世事变迁,历史更迭,沉淀了岁月,苍白了记忆,而它,依然坚定不移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不朽,亦不屈!
从秦时起,长城主要是用于抵御边塞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等,一直到近代的平型关大捷,它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赫战功。站在烽火台上,遥望远方苍茫连绵的群山峡谷,仿佛看到当年烽烟四起,旌旗摇曳,敌寇纷纷中箭落马,血染疆场;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将士们扬鞭策马,隆隆战鼓声中所向披靡,英勇退敌。那些山林间,应该不知洒下多少英雄的热血,埋葬了多少忠魂遗骨。每一块墙砖,都经受了岁月的琢刻,留下斑驳的印记;每一方夯土,都经历了战争的惨烈,染上褪不去的沧桑。伫立城垣之上,方感到自己的渺小,静思良久,突然想起杨慎《临江仙》里的几句:“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啊,“青山依旧在”,但我们都已“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指尖触及青砖的一刹那,终于体会到了那种前所未有的激动!抬眼望去,随着山势高低回转,一座座烽燧相连,隐入云端,宛如一条潜伏的巨龙横卧于山林之间。
—- 文章来源于网络,阅读更多散文/随笔/诗词/佳句、发表文章作品尽在文章网!
【登长城散文】相关文章:
登长城手抄报内容10-13
登鹳雀楼的散文09-26
登快阁09-12
长城好句08-16
登快阁 黄庭坚03-07
登快阁黄庭坚01-24
登快阁 黄庭坚10-12
黄庭坚 登快阁10-04
登黄雀楼 王之涣03-02
登黄雀楼王之涣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