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秋雨已凄凄地下了十几天,天空依然阴云密布。
汉王刘邦的寝宫外,张良和萧何一脸愁容。汉王已三天三夜水米未进了,宫医反复诊断,除了食欲不振外别无他恙。连日来宫厨已绞尽脑汁做遍了所有菜肴,端上去汉王连看都不看一眼。这可如何是好!两位精明盖世的贤能俊杰此时也是一筹莫展。正当大家都束手无策之际,一位下官献上一盘柔软亮白的食物,说是汉中民间小吃。奇迹竟然上演了:汉王只闻到了味儿,便口内生津食欲大开,遂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盘底朝天,身疾不治而愈,大赞“细嫩鲜滑,香辣爽口!”这是什么美食啊?这么神奇!大家都不知道,于是汉王随口说“就叫面皮吧”,可能是太激动了面皮后面拖了个“儿”字。从此面皮儿成了汉王的御用早餐,面皮美食也在天汉大地一代传一代,历千年而不衰。
汉中人有永远的面皮情结,无论背井离乡走多远,也不管在外面闯荡了多少年,回家后的第一顿饭永远都是面皮。
面皮的做法很简单。先把大米在水里浸泡一两个小时,然后留适量的水,把和水的米用石磨(现在都用打浆机)磨成米浆。掌握好米浆的稀稠度,太稀面皮不劲道,太稠面皮不柔和。然后把蒸笼放在烧沸水的大锅上,笼里平平地铺上一块干净的棉布单,再把米浆舀在棉布单上任其自然流匀布单为止。这样盖上盖大火烧上十分钟左右,待笼里往外大冒热气时已经蒸熟了。面皮有冷热两种吃法,热吃就提着布单往案上一摔,噔噔只两刀就装碗调味。凉吃就要先把蒸好的面皮一张张涂上生菜油,叠放在案上晾凉后再切条装碗调味。还要配上在笼里蒸熟的垫底菜,一般都是黄豆芽,还有将菠菜、芹菜、胡萝卜丝三种配在一起作垫底菜更有风味。
面皮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调味,一般家庭自己吃,调得比较单纯。油辣子、盐、味精、酱油、醋、姜蒜泥、香油这就很有味道了。但面皮店里的调味很不简单,每个店里都有自己的一套配料秘方。最为讲究的就是制作油辣子,一个店面皮的味道好不好,也全在这辣子上面作文章了。一般里面都会放上十几二十种调料,而且煎菜籽油的火候和温度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另外,对醋的用法也很讲究。必须要放醋,但是绝对不能吃出醋的瓜酸味儿来。用梓树、桂皮、醋、葱姜及其他调料加水小火熬制成调料汁,这样就吃出醋香而不酸的味道了。
虽是普通的家常便饭,上不了大席面,但面皮永远是汉中人招待客人必须的食物。在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有客人到了,一定要洗磨磨米蒸面皮儿,吃不上肉的年月里,面皮是待客最好的美味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来客人同样也少不了端上两盘香辣的面皮作下酒菜。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客人,往往是吃光了盘里的面皮,却把鸡鸭鱼肉剩下了。
曾几何时,面皮悄悄进了城。大街小巷面皮店星罗棋布,城里人已把面皮作为了固定的早餐。每天早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赶早的人们,都在热气腾腾的面皮店里等候着自己那份早餐。精干的小伙儿马不停蹄地蒸着面皮,灵巧的小媳妇儿手握两尺长半尺宽的特制面皮刀,噔噔噔地剁着热面皮,麻利地调着味儿,唰唰唰首先是三四大勺油辣子,然后舀足调料汁,热面皮一定要汁多才调拌得开。红红的油辣子把客人的嘴唇染成了大红圈,又香又辣,吃得客人面若桃花。面皮能大大增强人们的食欲,相当开胃,百吃不厌。这也是汉中面皮传承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汉中面皮儿越做越好,人们的口味儿也越来越刁。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面皮演义出了新花样。街上出现了麻辣面皮,红薯粉面皮,面筋面皮,味儿更绝,面皮更劲道。店面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许多味道做得不好的,在汉中难以混下去。他们就背上蒸笼,扛上大刀远走他乡另辟市场,现在大江南北都有汉中面皮店。人们也常说起某人在乌鲁木齐市卖面皮,一天收入几千元。也有人说某老乡在深圳开了面皮店,挣钱在那里买了车买了房。看来,不仅仅是汉中人喜欢吃面皮,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种风味小吃。
朋友,有机会一定要来汉中转转哟。我亲手洗磨磨米浆给你蒸面皮儿,让你吃出汉中人的热情。
- 相关推荐
【汉中面皮儿散文】相关文章:
媚儿散文07-19
雨儿精彩散文(通用20篇)10-10
云儿我祝福你抒情散文10-30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8-13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8-28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8-18
优秀散文:爱上散文10-22
经典散文10-26
经典散文精选10-23
经典散文(精选)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