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林立,溪谷缠绕的豫西山区卢氏县的人文历史,可以追索到史前七千年,距今已有近万年之久,可真是称得上历史悠久的地方。没来卢氏之前,对这地方了解不多。想当然的以为,这样的县域地名,一定是与某个姓卢的人有关,或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姓卢的伟大人物。
听当地一位老者说,了解卢氏要从陶器开始。让人一时感觉茫然。陶和卢怎样联系在一起呢?
陶器咱知道啊。中国第五大发明,这谁不知道啊?不仅中国人知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呢。老外都是用瓷器指代中国。但是,要继续追问陶最早产自于中国哪里?谁谁就不一定回答得上来。到了卢氏县,才知道原来它就在卢氏。卢氏之卢第一意项指向远古先人尊卢氏部族先民发明的土陶器,或许也包括三千年后的参卢氏部族。
近万年之前,大伏羲部落联盟十五氏族之一的尊卢氏部族,受女娲皇的分封迁徙到卢氏这个地域。这是卢氏得卢之根源。在中国,万年之久的县级地名并且和姓氏直接关联的不会太多,已知仅有两处:尊卢氏部落传下来卢氏县和卢姓,葛天氏部落留下了长葛和葛姓。彼时华夏民族还没有流行姓氏呢!
现代意义的姓氏真正形成,是在大伏羲时代七千年之后的秦汉了。人祖初始时期,姓和氏是分离的,一个族群的姓是同一的。如伏羲氏族是风姓。随着族群的繁衍扩大,区分子孙分支就显得必要,表示分支的氏就出现了。秦汉以降,姓氏统一,成为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学家一般认为,姓氏主要来源于:始祖部落首领的名,上古八大姓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后世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部落图腾,如虎、龙、熊姓。氏族部落名,如卢、葛姓。居住地(国、封地等),如远古的姜、祁、姚以及后来的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许等姓,包括山东卢氏一支。官职,如司马、仓、军姓。避难,将原姓氏拆字或用同音字替代,等等。
寻根文化兴起,把卢氏县推向前台。卢姓的根究竟在哪里?时人争“卢”,多是聚焦在历史上的“古卢国”。因为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寻根问祖,山东、湖北、四川纷纷争抢“古卢国”,有的地方甚至于刻舟求剑,自说自话地抢注卢姓发源地。有人把位于济南长清区的春秋时期傒公受封的采邑说成是卢国,继而作出这里是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发源地的肤浅结论,还搬出外国人来说事。没有人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这些“卢国”又都是谁人创建的呢?为什么一定要称作“卢国”呢?卢姓源于山东说仅仅主观地选取了公元前700年前后的一段历史。傒公受封的这个采邑后来确实改称卢邑了,但它不是卢的发源地。
傒公为什么将受封的这个采邑改称卢邑呢?
中华民族素有眷恋故土的历史情结,迁徙他乡,常常用祖居地的名字来命名新住处以求心灵慰藉,当然也有把根留住的眷眷初心。历史上华胥氏人口迁徙最具代表性。沿着华胥氏两条迁徙路线,中华大地留下了许多冠以“华”字的地名。如:山东有华胥陵、华泉、华阴集,河南有华亭、华邑,湖北有华阳河、华容河,成都曾有华阳县;江苏有华山,上海有华亭,福建有华亭、华胥山等。在卢氏县当地,也有这样的例证。神农氏炎帝一支源自祁连山,黄帝降封姜榆罔于卢氏并赐号参卢氏后,其孙辈就将居住地称作祁村湾。这是一种浓浓的故乡情啊。
山东的卢邑正是体现着这样的思乡情怀。据(清)卢氏县志载:“周,太王(齐太公吕尚,姜子牙)之(九世)孙高公之子,相传居卢古王寨,但世远年湮从徵考。今所余惟眢井瓦砾衰草夕阳而已。”后高公之子回齐采邑地(今山东长青卢城洼),时时念及故土卢古王寨,遂改称采邑地为卢邑。高公之孙名傒,时人称傒公,在辅佐齐桓公(姜小白)登基、治理齐国方面立下汗马功劳,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把卢邑封赏给傒公。后来傒公子孙就以卢邑的邑名“卢”为姓。此时距陶卢问世至少已有七千年过去了。可见山东卢邑之卢的根和源都还是在卢氏县。
“卢”的源头又在哪里?高山不言,巍巍耸立。悠悠卢氏水流淌着一个声音:卢氏是世界土陶“盧”的创始地!没有土陶“卢”器,哪有卢的音和形?世上须得先有“卢”音“卢”字,而后才有“卢”的地名、姓氏!这是极其浅显的常识。因此,卢氏县才是“卢”的首创地;当然的,卢氏县也就是卢姓发源地。
公元前7707年,大伏羲氏族联盟之一支尊卢氏部落,被女娲皇分封到鸿胪水(这也是有了“卢”之后产生的),接下“主政朝业物资供给、粮食储备事务”的艰巨任务。先民们以树枝藤条编制的胎骨,在上面糊上泥土的浓浆,只是用它来盛炭火。后世称之为“卢器”。卢器内炭火烧干了泥浆,烧熔了树枝藤条编制的胎骨,内糊泥土无意被陶化,从而发现了陶,烧制出世上第一个土陶器皿,称之为“卢”。从此世上有了“lu”这个发音。这是卢氏得卢之源。先人尊崇这个创世发明,专门绘画一个陶“皿”的象形符号,这是卢字的雏形。它的右侧是麒麟或獬豸作势吞鼎器内之“人”,为巫觋驱邪之族,改作尊卢氏部族新的图腾。尊卢氏部落因创始山地农业、发明陶卢等丰功伟绩,公元前6322年其部落首领被推上伏羲氏族联盟帝位,从四十一任帝开始连任五世。
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已经早有口语交流了。史前文化有文化却没有文字,历史的记忆主要靠口头传承。陶皿古音“lu”的交流指向是没有问题的,尊卢氏部族造卢之后又据卢形造了图腾符号。由于陶卢生产生活的实用性,“lu”这个音意随着陶卢的传播而迅速传播开来。它首先在北方大伏羲氏部族联盟范围传播,千年之后才传到神农氏炎帝势力范围。人们说起来尊卢氏部落的人,会用“那个造卢部落的人”来指代。“卢人”这个简称随之就出现了。这也是卢氏县得名的源头。尊卢氏只是对历任部落酋长的尊称。后世造字“盧”,也基于尊卢氏部族造卢图腾,它完全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后人有把它解读为尊卢部落以虎头为图腾,以耕田(山地农业)为生,以藤条编器皿而造“卢器”;也有人解读为虎、鸟(胃)皿三部族图腾合一,指后世参卢氏对土陶发展也有贡献。总之,到了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文字出现,“卢”的音字统一了。这是“卢”字之源头!新中国建国后,“盧”简化为“卢”,客观上阻断了卢字隐含的历史文脉。
“卢”字的产生与“卢器”问世,其间已经相去六千年!这期间发生多少重大变迁呢?三千年后(公元前4766年),神农氏炎帝一支在这里强大起来,获得统治地位。再后来,帝位传至姜榆罔,蚩尤等东夷各族先后叛乱,帝姜榆罔不敌,遂授军权于轩辕氏部族首领姬邦卉,打了十三年旷世战争,终于大败叛军,杀蚩尤于冀州。四方平定之后,姬邦卉拥兵自重,取而代之自称黄帝,神农氏末代帝姜榆罔被黄帝姬邦卉降封卢氏为侯,封号“参卢氏”。卢在卢氏得到第二次强化。
那么,尊卢氏后世又怎样了呢?卢氏山告诉说:由于人为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由于神农氏炎帝一族在这里强大起来,或由于部族人口增加,尊卢氏部族走出卢氏的山川,为生存而迁徙异地。战争,征讨出击的战争,失散伤病流落他乡,战败则被驱逐到蛮荒之地。有研究认为,尊卢氏的后裔繁衍发展为卢戎,有一支迁至四川北部,至今仍把他们居住那里的河流也称为“洛河”;后世继续南迁,到达今岷江一带,留下古泸水(泸州)的历史印记;再抵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
神农氏炎帝这一支系呢?卢氏岭告诉说:末代帝姜榆罔“降封不受”,对失去帝位耿耿于怀,只留下孙子庆甲在卢氏城打理参卢氏政务。参卢氏庆甲在这里建城建国,铸钱铸器,多有建树,其后裔后来随任迁徙陈留、曲阜多处。姜榆罔自己则率领一部分族人向南走出卢氏,云游四方。姜榆罔虽然对参卢氏有些不屑,但受正统思想影响,世人还是称他们为参卢氏。姜榆罔沿汉江,过长江,以医为业,人称卢医。姜榆罔迁徙途中一路救死扶伤,深得沿途百姓厚爱,暮年落居于湖南茶陵(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死后安葬于株洲市霞明镇。
战争、灾难、人口繁盛是姓氏扩散的播种机。回望历史我们发现,随着尊卢氏、参卢氏部族走出卢氏,卢开始遍布中华大地,知名的有,四川古卢国,湖北古卢国,多支戎卢部族活跃在西部、西北部。当然也有山东古卢国。有专家研究认为,在战国晚期,楚地卢国与罗国族人由方士韩终率领,从长江口漂至朝鲜半岛的东南部的江源道登陆。《三国志·魏书》里详细地记录了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莫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沿用今天韩国的“汉江”、“汉城”(已改首尔),初心也是来自于楚国。这是朝鲜半岛卢姓历史之源,像韩国的总统卢泰愚、卢武铉,应是尊卢氏或参卢氏的后裔。
陶“盧”开启了“Lu”的先形先声,随着尊卢氏、参卢氏两大部族走向全国,与卢相关的字陆续出现了。在原始社会,先人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一起住在洞穴里,为了生存,为了找到可以食用的食物,他们不知道献出了多少条人命。他们最先捉住的一种鱼,两大部落有位先人勇敢站出来,做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食用后证明无毒,于是大家才敢食用,其他部落就会将这种鱼称之为“鲈鱼”。因此说,如果没有陶“卢”,没有尊卢氏、参卢氏部族的繁衍迁徙,也绝不会有后世的炉、泸、芦、庐、胪、栌、垆、轳、鸬、鲈、颅、舻……这些以卢为偏旁的字词都潜含着“盧”的文明密码,是尊卢氏、参卢氏两大部族留下的历史印记,山川河流都没有忘记。尊卢氏、参卢氏才是“卢”的先驱;如果没有此“卢”,一切“卢”都将是子虚乌有。
人文始祖今何在?唯有一卢传古今。天下卢氏,源头在哪里,不是随便可以抢注的,也不是谁抢先就是谁的。溯源寻根,没有哪里比卢氏县更有资格尊作卢氏之根之源了。
九九归一,天下卢氏在卢氏,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始祖在卢氏。“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大”。卢氏不争,卢氏就在那里。
- 相关推荐
【天下卢氏散文】相关文章:
莫言散文《北京秋天下午的我》10-01
莫言短篇散文《北京秋天下午的我》09-17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8-13
散文07-19
经典散文(精选)07-26
经典散文07-01
经典的哲理散文09-01
庐山散文05-12
精美散文09-07
精选冬至的散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