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科状元,但同时又是一个农民;他曾经是令人羡慕的银行白领。现在,同样是令人羡慕的菜农。他的成功剑走偏锋,但又诠释了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如何选择。
他出生于河南濮阳市范县,高二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他不忍心让母亲受苦,提出辍学,但母亲坚决反对。母亲很坚定,她认定多学点文化总是好的,这个最简单朴素的信念支撑这个农村妇女不畏任何流言。妈妈给了孩子最宝贵的东西——不畏流言,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高考那年,他以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成了县里的名人,光环荣耀,但另一面又是惨淡的现实。每年五千元的学费,是笔不小的数目。读书这几年,家里已经借遍了亲友,关键时刻,还是妈妈站了出来,她卖了家里的存粮,同时他利用文科状元的身份做家教,可钱依然不够,这时,县里的桑梓助学基金伸出了援手,他领到了五千元的助学金,走进了校门。这笔钱,对他震动很大。桑梓,他马上想起一个词“造福桑梓”。
这个词,不断地在他脑海中加深。大学时,时任兴业银行廊坊分行行长的范县人段其武,得知了他的情况后,跟他结成了帮扶对子。段其武传播的“正能量”,令他对能者回馈社会这个理念体会深刻。
毕业后,他顺利地留在了北京,在一家银行做理财规划师。这时,他已经成了村里的骄傲。一说起他,家人都感到很光荣,“在北京的银行工作”。妈妈当初的坚持开花结果,她希望儿子能在京城扎下根,成为一个真正的北京人。
谁也没想到,工作三年后,他居然选择回乡种地。得知他这个决定,妈妈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犯啥错误了?”儿子却笑着说:“妈,你放心吧,我没犯错误,我是自愿回来的,我觉得我的事业在这里。”
事业就是做农民?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说,他上大学时就看过很多“毒大米”“蔬菜农药过量”等新闻,他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市民们对“放心菜”非常渴求,这是一个商机。他在银行做事,再努力也不过是为少部分人服务,为社会所做的极为有限,还限制自己的发展。农村才是一片广阔天地——为了说服妈妈,他用毛主席的话劝慰妈妈。
妈妈仍然不理解,但儿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只有全面帮助儿子。他回乡种菜,困难很多,最大的困难,便是流言和别人异样的目光。“读书读傻了”“在家修理地球,羞死人了”,面对这些,他像当初母亲送他上学一样,不畏任何流言,只有努力工作,用成绩证明自己。
在大学时学的金融,也没有丢下,他贷款租种土地,靠科学种菜,坚持不用化肥和农药,并在菜园里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粪肥肥田,菜园不仅出产“有机蔬菜”,还出产“有机肉”,而且兼具观光的作用。他创造性地将农业延展到旅游业,不少城里人放假了到他菜园和果园里采摘,光这笔收入就很可观。
他工作三年积累的知识和人脉都帮助了他,他在北京建立了几个蔬菜分销店,并且给他的“有机蔬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老家菜园”。令很多要看他笑话的人不解的是,他的蔬菜价格不菲但市场极好,供不应求,市民们吃到了味道正宗的放心蔬菜,他也获得了利润。
如今,他的农场有1000多亩,除了蔬菜大棚和养猪场,他还种植了景观树、樱桃、苹果等树种,他建立的“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让祖辈务农的村民开了眼,讥笑没有了,只有赞叹:郭可江,这家伙真行。
他在北京做白领时就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有钱后捐款就更大方了,每卖出一箱蔬菜,就捐出一块钱给桑梓基金。他的农场创造了15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们工作种地兼顾,在家门口就能够挣到钱,不用出门打工受苦。郭妈妈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众人羡慕的目光,享受着众人的尊敬,这也是郭可江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他今年只有29岁,却是闻名遐迩的民营企业家。这个时代,不少人在抱怨社会给予自己的太少,却从来不想自己给过社会什么;在大家都拼命留在城市的时候,他选择了回乡。年轻人把“不走寻常路”挂在嘴边,付诸行动的却很少。郭可江的选择,应该给我们些许启示。
- 相关推荐
【文科状元的农民生活散文】相关文章:
写农民劳动美文散文07-28
一个农民的传奇诗歌梦散文06-30
生活散文随笔07-22
精美散文《新生活》07-06
乡村生活经典散文(精选13篇)10-06
文天祥的状元卷10-02
张爱玲散文《公寓生活记趣》08-20
我的大学生活生活散文08-22
退休生活随笔散文(通用6篇)08-17
大学生活散文800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