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饼的散文

2022-09-16 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吃月饼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吃月饼的散文1

  几场秋雨淅沥缠绵,花残叶落,又是一年中秋节,在欣喜中迎来了今年的中秋,可是总觉的少了些什么,似乎童年的中秋更有味道,我是一个九零后,从小农村长大,童年的中秋在记忆里是幸福的。

  那时,中秋就等于月饼,月饼就等于五仁月饼,五仁月饼就是一家人喷香儿的笑脸。

  每到八月初甚至七月底,家里就要忙着置备面粉、花生、果脯、油、糖、葡萄干儿……乡里有一家做月饼的人家,院子里有大大的砖炉,平时闲置着,这会儿整天烧着旺火。大院儿里络绎不绝,忙乱的、香甜甜的、热热闹闹儿的,都是来做月饼的,这才是中秋。

  一大早,父母带着几布袋的面粉、花生,小袋的瓜子仁、果脯、芝麻还有用来盛放月饼的纸箱子准备到乡里打月饼,而我们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个凑热闹的机会,缠着要一起去,没办法,多数还是父母妥协了,到了乡里,做月饼的院子里早已满了人。登记好了,把原材料卸下来。

  花生是去了壳的,需要自己家的人去一个特大号的竹条簸箕里拿擀面杖擀成碎粒儿,大人都把这活儿交给孩子去干,于是簸箕旁边围着的全是小孩儿,先是壳肉分离,接着花生米一碎,生出无穷的香气,我们都忍不住用小手抓点赶忙藏到嘴里。

  院子里不知道有多少家做月饼的,总有几家是认识的,都热情地唠着家长里短,谁家的花生真香,谁家的面白,谁家的糖放多了,谁家的油不够,打出来都抢着塞到别人家的小孩子兜里,说是孩子嘴馋,当时不大的口袋已是塞得满满的,真是有口福呦!

  等自家月饼进了烤箱,剩下的就是把事先带过来的纸箱子备好,等着月饼们排着队出炉回家!这个时候你可以好好看看“烤箱”——小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烤箱,这是一个用砖头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有人家可以足足做两箱半的月饼呢。和“灶”的原理一样,烤箱下面不断有人塞着柴火,生起旺盛的火焰。夏天还没完全逝去,生火的男人光着膀子挂着汗,身上被熏的红红的,但是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回应着身边乡亲们不断的聊天。

  月饼出炉的时候,腾起的香气难以用语言形容,恐怕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了。同样父母将刚出炉的月饼打发给别家小孩儿之后,在箱子里铺上吸油纸,把几十个月饼挨个儿放进去,和剩下的原材料一起运回家去。这一忙完都已经傍晚了。

  记忆中,临近中秋,村里便开始商讨今年谁家杀羊,没杀羊的便早早的去等着分肉,几家分一只羊,一刀下去既怕割的多了,也怕割的少了,割多了得多付钱,割少了,担心不够吃,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割多少合适,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提着肉回家准备过中秋了。

  夜幕刚刚降临,东边硕大的一轮圆月已然在升起,像是早晨的太阳,母亲很早便叫我和姐姐准备好的月饼,水果,西瓜放到一个盘子里,西瓜要用刀刻成花牙状,据说是根据月牙来刻得,

  现在越来越多的礼盒月饼在市面上流行起来,果味儿的、广式蛋黄的,五仁的也又油又腻,让我看起来都像陌生人。唯有爷爷家的五仁月饼,是心里最真的味道,那份关于团圆的美好。

  如今,老家的那份挂念垂垂欲老,打着月饼的中秋节也越来越少。

  月饼成了不被游子们稀罕的食物,村里打月饼的大院儿便逐渐冷清下来,门可罗雀。

  吃月饼的散文2

  每逢佳节陪思亲!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满年四季,有许多个节日值得人们期盼和向往。而在我的记忆深处,和我最有情结的节日要算中秋佳节了。

  也许,这大抵和我的生日密切相关,我是农历8月18的生日。因此,小时候,我总是盼望过中秋,除了能在中秋夜里品尝到美味的月饼外。在我生日那天,馋嘴的我还能吃到两只荷包蛋和家人中秋节自己舍不得吃的那份月饼,而专门馈赠给我做生日礼物!

  上世纪80年代,在那缺穿少吃的坚难岁月里,若是能在中秋节吃上一回美味的月饼,那是件相当奢侈的事情。而农村又流行礼尚往来!每逢过节,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最开心不过了——因为过节,才有好吃好喝;而对于大人来说,却熬煎的焦头烂额。从牙缝里省出一点钱来为老人们买月饼送节。

  那时的月饼不像现今超市里卖的这样包装精致琳琅满目。而是用草纸八个包成一包,面上盖张油印红纸,用纸绳从四边对称绑起来,这就可以送人了。包月饼的纸上时常被浸的油润润的,馋的我们直流口水,却只有看的份。时不时的趁大人不备,用指头在那浸了油的纸上蹭一下,然后把手指塞在嘴里使劲吮……

  由于生活拮据,除了掏钱买月饼送入外,自己从来没有享用的份。因此,每到中秋节这天,我们见大人没给我们买月饼,就死缠烂打哭哭啼啼。母亲就只好无奈而愧疚地对我们说:“好娃哩,外边卖的月饼还不是用面粉做的,那只是象征生活团团圆圆罢了。妈给你们做月饼,妈做的月饼又大又圆,比给你外婆和你奶奶买的还要好吃……”我知道,母亲所说的月饼,就是自己烙的糖馍。尽管我们心里很不乐意,可对于平日里啃苞谷馍的我们来说。能在中秋节吃上一顿白面烙的糖馍已经算是够奢侈的了。

  在那还没有电灯的年月,夜晚不像现今这样灯火阑珊,尤其乡下,夜是那么的深沉而寂静。中秋夜,月光像水银一般顷泻在大地上,村庄和山峦显得清晰而影影绰绰。惟独屋子里,四处漆黑,照明的工具便是煤油灯。而母亲为了使我们能吃上月饼,只好系了围裙,在煤油灯微弱的火光下为我们做“月饼”。

  在煤油灯灯焰的跳跃下,母亲瘦弱的身躯映在墙上,显得高大而魁梧;那张亲切的脸庞更是无比的慈祥可爱。她从揉面到制馅,再到擀皮入锅,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谨慎入微!

  为了能快一点吃到“月饼”。我和家人就都抢着帮忙烧火。只见母亲右手拿着锅铲,佝偻着腰站在灶台前,不时的叮嘱我们:“火小一点,火小一点,小心烙糊了。”并不时的用锅铲在锅里来回翻动,时而双手齐下,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娴熟——猛然间将饼在锅里翻个跟头,接着便将没有执锅铲的左手赶紧缩回来,“扑扑”的向左手吹气。顿时,屋子里便到处弥漫着烙饼的香气,那诱人的味儿直朝人鼻孔里钻。我和妹妹吃饼心切,轮换着边给锅洞里狠命的添材,边使劲拉着风箱;不时的围着锅台转圈圈!眼巴巴地瞅着锅里直吞口水。不等出锅,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一个饼,烫的我把饼抱在手里来回捣腾!却舍不得放手,歪着脑袋闭了双眼,递到嘴边狠狠咬一大口,糖包里融化的糖稀便烫的我张大嘴巴“哇哇”叫……

  小时候中秋节吃糖包烫嘴的事虽然过去许多年了,可如今我还依然记忆犹新。不过,母亲做“月饼”用的馅料却颇有滋味,把核桃仁、花生米和芝麻依次在锅中用微火炕酥,然后用菜刀在案板上铡碎,加入适量炒香的面粉和砂糖(红糖或白糖冰糖均可)拌匀。即成了香甜可口的馅料。

  母亲烙的“月饼”油滋滋金灿灿的,虽然外形没有外边卖的月饼那样赏心悦目,可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包有自家田里土生土长的核桃、花生和芝麻,嚼在嘴里油而不腻甘酥醇香,回味悠长。

  时至今日,家里再不为买不起月饼而犯愁。每逢中秋,长期为生计奔波在外的我们,总忘不了买几盒不同馅料精致新颖的月饼寄回家,以表孝心。但电话那头,总是传来母亲的抱怨声:“你们以后就别再花冤枉钱了,我在家里有吃有喝的,中秋节我们不仅买了月饼,而且还自己烙了月饼。你买的那月饼只是包装好看,但吃起来一点也不合我们味口,不仅太腻而且粘牙,吃在嘴里如同嚼蜡。我看呀,还是我自己做的合味口……”我静静地聆听着老人的唠叨,只好默默无语!我知道,每过中秋,母亲都会烙糖馍的,在母亲心里,过中秋烙糖馍已成了一种习惯。正像她说的,象征团团圆圆。可是,我们做儿女的,自有自己表达孝心的方式,就像她们当年孝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尽管自己生活过的捉襟见肘,可还不忘给老人们送节。但要是让母亲知道那是我用了几百元血汗钱买的月饼,节俭的老人家一定会心疼好一阵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已习惯了漂泊在外居无定所的日子。每每我过生日,再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会意外得到外婆或奶奶自己舍不得吃而馈赠给我的月饼做生日礼物。可我还是不忘自己买盒月饼,重拾童年的记忆,但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份梦萦!

  吃月饼的散文3

  我童年时的月饼都是奶奶亲手做的。

  奶奶把月饼做成圆团的时候,妈妈就吩咐我去邻居借勺,我去东邻问,东邻说在西家,去了西家找,西家说在前街,到了前街一打听,说后街刚拿走,总算到了后街,找到了用家,几个和我大小的小伙伴早已在那里守候,大家分别谈了自己家月饼制作的情况,我说我家已经做好了,就等勺子了。几个小伙伴便拿了月饼勺,先去我家。

  每年八月十五前的几天,最忙的就是月饼勺。村子里有户人家,用一块又黑又亮的木头疙瘩,在上面剢了一个花勺,外观很丑,里面有看不懂的花纹,村里人叫它“月饼勺”。一村人都是用这个勺子给自己家的月饼整形,美容的。

  到了我家,奶奶早已等不及了,已经烧好了一锅没有花的月饼。妈妈见勺子来了,高兴地接过勺子,在里面擦了油,把圆团月饼放进勺里用手一按,倒出来就是花好月圆,花枝招展纹理清新的月饼了。再也不是普通的面团了。奶奶把烧熟的月饼给我的小伙伴们分吃。妹妹哭着不吃,她要吃带花的月饼。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等我家的月饼都穿上花衣,再给伙伴他家的月饼做美容,也品尝伙伴们家里的月饼。吃了同一个勺子里不同的月饼,有杏仁的,核桃仁的,莲子的,枣泥的,芝麻的,豆面的,地瓜的,各种不同味道的月饼,都是村里人自己设法制作出来的,用的都是那个月饼勺子。没有合格证,没有说明书,没有专利权,更没有卫生标准和制作规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那味道怎么就那么香甜,那么回味无穷。让人一直想着,想着!

  吃月饼的散文4

  秋风吹落第一片树叶,这个季节特有的苍凉与清冷便开始一点点地弥散……秋天总是让人有些怅然,但其中有一个日子却是例外,那便是中秋节。

  中秋,是团圆,是欢笑;是晴天里的阳光暖暖,是夜幕下的明月柔柔。

  说起中秋,就不得不提月饼。小时候常吃的提浆月饼,硬硬的皮儿,干干的馅儿,甜得齁人,怎么也无法当作美食来享用,所以一般都喜欢吃那种丰镇月饼。

  记得上大学时,同桌的家里每年中秋都会做很多这种月饼,放在一个坛子里,同时加一些水果进去,密封起来,能保存好长的时间。以至于中秋过后的一两个月里,每次回家她都会带一两个回来,一个月饼要用小刀精准地切成八块,全宿舍的人同享。由于存放了一段的时间,水果的清香渗透到月饼中,淡化了月饼原有的甜腻,吃在嘴里油润酥松,清甜可口。好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认为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

  同桌的家就在呼市,偶尔我们也会去家里蹭顿饭。她的父母和蔼可亲,对我们总是热情有加。只是几年前,父亲却不幸因病早早地离世了。记得那时收到同桌的短信:“我再也握不到他那双温暖的大手了。”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即使远隔千里,依然能感受得到她那种痛彻心底的悲伤。站在晴日暖阳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是一件让人感伤而愧疚的事……那么,就请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吧,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不论是欢喜还是悲伤,无论怎么的体验,一旦逝去,都将是我们永远再也无法企及的幸福。

  大学时宿舍里八个人,竟有五个是呼市的。一到节假日,众姐妹早早地收拾妥当,袅袅而散,回家团聚去了。大四那年的中秋,宿舍里走得只剩下我和阿华了。关了灯,坐在窗台上赏月,谁也懒得说话,因为想家,因为还看不到的那个毕业后的将来,就那么默默地坐着,有些无聊,也有些落寞……

  后来,有男生搬了凳子在我们楼下的空地上弹琴唱歌,一曲接一曲的,女生们开始趴在窗户上点歌,笑声、喊声不断,兴致满满。慢慢地,我和阿华也被感染了,冲楼下大喊大叫,敲着饭盆喝彩。那情景,至今记得。兴奋,还有一些凄凉……

  中秋过了如许多,月饼却是我最不爱吃的点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亲手去做,可怎奈群里做月饼的氛围实在是太浓了,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讨论上了。终究忍不住,也想动手一试。这才知道,原来月饼除了提浆,还有很多好吃的品种呢。皮薄馅满的广式月饼,皮层酥脆的苏式月饼,还有这款晶莹剔透的冰皮月饼……

  哪种都想试试,不小心就做得多了,老妈那一个劲儿地打电话求我别做了,女儿也因为多吃了两块,积食发烧,真是罪过呀!

  明天就是中秋了。独坐桌前,想起了从前的点滴。

  晴空潋日终需好,冷雨秋风兀自寒。独坐细数流光转,怅然无语试新茶。

  吃月饼的散文5

  又快到中秋节了,大大小小的商场食品柜上又陆陆续续地布满了月饼。看着那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或普通、或华丽的月饼,总会勾起一些深刻在脑海里的几个有关它的记忆片段。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清贫的时期,最喜欢过年过节。过年,不仅可以吃好的,还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过节,虽不及过年那么热闹,可也有让人期盼的。二月二吃卡花,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带上两个煮鸡蛋,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是除春节外的又一个大节,大人们要喝喝酒,孩子们则早已垂涎着那圆圆的月饼了。不过,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店,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色品种。

  我小时候跟姥姥住。快到中秋节时,姥姥把积攒下的钱和粮票用小手绢包好,揣在对襟衫里。出门的时候,照例要洗洗脸,沾着水将头发梳得光光的,换上外出穿的干净衣裤和鞋袜,就连扎腿的绑带也要换呢。从胡同出来,在三岔路口边就有一个卖烟酒糖茶的小铺,叫什么名字、哪家商店开的记不得了,因它开在一个不大的木板房里,我们就叫它小板房。不过姥姥并不在那里买,因为小铺的一男一女两个售货员都有一个毛病,虽然和周围的居民都很熟了,但只要是用秤称的东西还是要给你少一点儿,因此常和顾客发生争吵。姥姥是个仔细人,买回来的东西都要称一称,自然也有短斤少两的时候,便再也不进那个小铺了,宁可踮着一双小脚走出两里地到“大”商店,这里的东西全,买着也放心。其实大商店里也只有枣泥、豆沙、青红丝这几种馅的,高档的就是酥皮月饼了。姥姥爱吃酥皮和青红丝的,便每样买一斤。

  那时候,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吃顿月饼。姥姥总是讲,好东西不能一下子吃完,要细水长流。所以,买回的月饼都是分着吃,每次一人只分半个,由姥姥掌管。这样,两斤月饼节前节后能吃两个多星期。姥姥还讲了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就是朱元璋以月饼里面夹字条的方式传递消息,在八月十五起事的'传说。我呢,则一边听着故事一边想,要是能一顿吃个够该多好啊。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情景。

  有了吃月饼的决定权是在工作以后。下乡后第二年中秋节来的时候,我在村子里的供销社代销点儿买了两斤。这是在农村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八月十五这天,我在场院打场,晚上收工回来就快九点了,其他伙伴还没回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这时,月亮已经升了起来,就悬在窗前,我把昏黄的小油灯吹灭,让月光照进来,洁白的月光照在床前,洒满了一地。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有点儿想家,忽然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此情此景不就是他诗中所描绘的吗?这样想了一阵子,拿出月饼,美美地吃了两个。其实这月饼真的不怎么样,就像地瓜面做的,又黑又硬,可在异地他乡,在繁重的劳作了一天半宿以后,能吃上它,已经感觉很香甜了。

  第二天上山干活儿,休息的时候说起昨晚过节,队里的成义嫂子说,她家今年买了一斤月饼,昨晚都吃了。成义两口子都在队里干活。他们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成义是长子,父母跟他过。他的父亲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好,浓眉大眼,四方脸,一脸的络腮胡子,腰板挺直,也在队里干活,非常和蔼的一个老人。成义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有时在街上坐着,看到我们知青总是热情地打招呼,慢声细语的,就像我们是她的孩子。队里有个年纪和成义相仿的社员说,我说说你们家这一斤月饼是怎么吃的。你那宝贝儿子自己吃一个,孩子的爷爷奶奶一人一个,三个女儿吃一个,你们两口子没吃。成义只是笑笑,成义嫂子说,你没全说对,我吃了一小绺,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呗。

  我听了心里很是酸楚。我们村在方圆几十里是富村,一个整劳力一天挣十工分,每个工分一毛钱,一天就是一元钱,一个月就是三十元。这在当时是很多的了。那时一个城里的二级工一月也就是三十元的工资。像这样的村子,一家八口人,过个中秋节只买了四个月饼,那些一个工分只有一二分钱的村子又会是怎样个情景呢?我忽然为自己一个人独享两斤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剩下的就没再吃,用来招待到我们知青点来玩儿的小孩子了,我们知青组其他人也全都这样做了。这是一九七六年。

  一九九三年我在一家私营房地产公司工作。老板是四川人,转业干部,八八年闯海南,开过饭店、建材商场,也建了一栋民宅,都不成功。据他自己讲,最困难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毛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他在金融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炒楼花,发了,便不再干其它事了,一门心思搞房地产,已在南方好几个城市投资开发了项目。九三年在西北某城市拿了个二百亩地的项目,正式进军北方。

  这年的中秋节,作为企业自然是照例要进行公关活动,特别是项目刚刚开始,要打点的地方太多了,列了一个清单,足足有一百号人呢,每人按两千元的标准置办礼品。月饼自不待说,中秋节嘛,它是主打礼品,每人四合高档月饼,都是铁盒包装的,那盒子非常精致;再配上一些辅助礼品,老板是四川人,便购买了一些四川特产,主要有一竹篮四川腊肉,号称专门从家乡带来的,以示情意之重。节前,公司上上下下为此忙活了好几天。

  当然,公司内部也要进行亲情公关。八月十五的晚上,公司全体员工聚餐,每人还发了一盒价值一百元的月饼。这一盒月饼其实就是一斤,四个。那晚,我喝了挺多的酒,也吃了月饼。这盒月饼有蛋黄馅的,有肉馅的。我还是第一次吃这么高档的月饼。可是,不知怎的,我却没有找到中秋节的感觉。

  自此之后,我很少再买月饼了。每到中秋节,要么单位发,要么亲戚朋友间相互馈送,不需要自己再掏钱了。现在,月饼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包装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广,那小小的月饼似乎已不仅仅是中秋赏月之用,而是负载了更多……

  吃月饼的散文6

  又值橙黄橘绿时,又是丹桂飘香季。此时,蟹肥菊瘦;此刻,物丰景美。中秋节和着款款金风,如约而至。

  过中秋,吃月饼,不知是从何年何月开始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的月是圆的,中秋的月饼也是圆的。这圆,代表着家人的团圆,诸事的圆满。

  孩提时代,每过中秋,父母就会买上几斤月饼,或是五仁的,或是豆沙的,或是枣泥。但他们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首先要孝敬长辈,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送去。那时往往是给姥姥家二斤或四斤,她不会留完,只收一半,另一半,退给我们,给爷爷一斤或二斤,是不用退的。退回的月饼,我们小孩子才有机会吃。而爸爸妈妈依然很少吃,他们总是说:“我不喜欢吃,你吃吧。”那时自己还信以为真了,以为爸爸妈妈就喜欢吃馒头,不喜欢吃月饼。于是少不得把所有剩余的月饼一一吃了。

  那时的月饼可真甜呀!五仁月饼里面有冰糖、陈皮做成的青红丝、花生米、瓜子等,豆沙和枣泥的就不用解释了,一看名字就知是用豆沙馅或枣泥馅做成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多半都出自小作坊里,用那个时代特有的土褐色的包装纸包裹着,外面还贴有一张印有各色花样的红纸,算是广告了。包裹虽然简单,月饼却是真的好吃,各有各有味道,五仁的有花生仁和瓜子仁的香和冰糖的甜,豆沙的有豆香,枣泥的有枣香,而且还能依稀看到枣红色的皮,无论什么样的月饼,都有一股绵绵的甜味,从嘴里一直甜到心坎上。

  记不得从何时起,月饼的种类多了起来,什么凤梨味的、草莓味的、哈密瓜味的、弥猴桃味的……味道多得不胜枚举,仿佛这世间有的果品,都能做成相应味道的月饼。月饼的包装也渐渐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先是换成了质地相对较硬的塑料袋,每四个装一袋,接着又变成了每个月饼装一个小袋子,每四个月饼再套上一个大大的盒子,而明明,那个华丽堂皇的盒子足可以装上十斤月饼!月饼的价位也越来越高了,以前二元三元可以买四个,现在几乎只能买不到半个。更要紧的是,那早年最常吃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和枣泥月饼几乎在低价位(六元左右的)月饼中绝迹了,市场上几乎所有月饼配料都会有这么一种东西:东瓜蓉。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我们买了八斤(32个)月饼的话,至少得花192元钱,而如果拿这些钱去买东瓜的话,差不多可以买到将近200斤东瓜了……思来想去,我决定,今年中秋,不买东瓜月饼,直接买个大东瓜,坐在月下,看看东瓜,想想家……

  玩笑归玩笑,月饼还是要买的,可买什么样的,真纠结呀,味美的太贵,什么凤梨草莓之类的别人还烦呢!月饼呀月饼,你名叫月饼,但天仙嫦娥是不吃的,你生在地上,长在地上,什么时候能接接地气儿,让平凡若吾辈的小老百姓愿意吃,愿意买呢!

  行文至此,不由得又怀念起当年那些甜甜的月饼了……

  吃月饼的散文7

  离中秋还有整整半个月,哥未过门的儿媳妇就快递来了月饼。哥很得意,打电话告诉最小的妹妹,儿子给他的节日费也已经打到卡上了,哥准备第二天去县城,顺便给妹妹带两个月饼,要妹夫八点前在离家两三百米处的拐角等他。妹妹要哥自己吃,妹夫上晚班,白天要补觉,妹妹还告诉哥:“我们都不太爱吃月饼。再说,单位也快发月饼了。”哥执意要给,说是姐姐、三弟和你,一家两个。

  妹妹知道是哥的一番心意,勉强答应。上班匆忙忘了跟老公讲,直到哥哥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搭上了车,妹妹才匆匆给老公电话,老公说他正在炒菜,忙不赢,要哥哥留着自己吃算了。妹妹对妹夫说:“你去拿一下吧,你不要,他会以为你嫌少了。哥哥病着,挣不了钱,却总想做人情。虽然只是两个月饼,你收了,以后你给他什么他也会心安一些。反正路上还有一段时间,你炒完菜就去吧。”说服了妹夫,妹妹松了口气。刚好领导路过,领导不悦:“上班好像有事做嗷,莫一天只晓得打电话!”

  下午三点,哥又打来电话,要妹夫在拐角等。当时,感觉忽冷忽热的妹妹因为头晕正把手臂当枕头伏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拨通妹夫的电话:“你去拐角拿月饼咯。”

  “我不去!上午我等了好久,才等到那辆车来。,可车停都没停一下。两个月饼他不晓得自己吃啊?”

  “我昨天就叫他自己吃,他……”

  “你不晓得讲我没在家啊?外面太阳这么大,我一晚上没睡,谁愿意为了两个月饼去路边等?”

  妹妹挂了电话,又打给哥,告诉哥妹夫的电话没人接,可能妹夫有事出去了。哥说,“那我放到你嫂子家好不好?你下班了带回去。”

  “不要,你自己吃!你下了车,等下司机不等你怎么办?你又不肯到我家睡……”话没说完,车间涌出一股人流,熙熙攘攘,几个员工还高声骂:“神经病,要我们洗手,这么多人就一个消毒桶怎么洗?”

  “什么时候只有一个桶?这不是吗?”妹妹从洗手台下拖出另一个桶大声回敬:“有的人就是烦,就算只有一个桶,这里这么多洗手盆和消毒盆,就算只放一个消毒桶,也不会死人吧?人家刚刚落座,屁股挨凳不到几分钟,你们就吵。我又不是铁打的!跟你们一样,我也是人!”

【吃月饼的散文】相关文章:

吃月饼赏月句子09-16

枣泥月饼散文07-15

儿时的月饼散文07-12

中秋板报吃月饼习俗11-16

苍山月饼引起的散文08-10

儿时的月饼优美散文09-19

麻糖月饼优美散文07-10

吃野菜散文11-19

朱自清散文吃的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