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 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 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 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二、展示与交流。
文学常识专家组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
三、感知与理解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配乐朗诵;学生有感情集体朗诵。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专家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并板书。其他学生结成四人小组,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竞赛: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规则:全班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底分各为100分,竞赛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翻译课文。男生组和女生组各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把课文分为两层,从开头到“蒙乃使就学”为一层,剩下的为第二层。男女生代表各翻译一层,错一处扣5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轮:认读课文。教师多媒体显示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由女生组和男生组各读一层,错一处扣10分,师生共同评议。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题目,由各组指定对方的同学来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题目见课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辨析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3、思读课文,请质疑专家组同学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准备好以下问题:
1)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6)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读课文。
1)学生演出课本剧,同学们共同评议。
2)欣赏动画短片,体会人物的对话的语气和心理。
3)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与探究: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6
【教材依据】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按"名人事迹"板块来编排的,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基于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自-精-合-练-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方案计设强调通过加强朗诵训练、体味人物对话等方式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积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由于课文篇幅短小,剪裁精当,叙事简练,以人物的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深得学生喜爱。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加之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有故事情节的短小课文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准确断句,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美读课文,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准备】
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2、准备导学案,明确“自-精-合-练-测”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要求,方便学生学习及积累。
3、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思读课文,感悟主旨;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教师引导,引出吕蒙人物介绍,结合前面学过的课文《伤仲永》一文的启示,引出学习使人成才的道理,引入本文。
(板书课题)
1、 讲述“白衣渡江”的故事。
2、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吕蒙及其经历。
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文中人物及其事迹,为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导学案)
1、《资治通鉴》及文中人物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朗读,互评。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幻灯显示文言文朗读三部曲: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好停顿和句读。
4、自由朗读、齐读。
5、结合记叙文六要素
简洁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1、 学生结合注释,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 学生回顾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互相评价。
3、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①文言文教学,教师的朗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朗读习惯;③简洁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意,为译读课文做铺垫;④学生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口头翻译。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
即更刮目相看
非复吴下阿蒙
(2)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
卿、孤、博士、阿、大兄
(3)解释古今异义词。
博士、往事、过
(4)翻译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句。
3、全班交流释疑:讨论交流各小组存在的疑问。
4、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学生在讲台上口头讲解课文翻译,并解释加点字词。学生质疑、评价,教师点拨、评价。(幻灯出示原文,并给重点字词加点)
1、 自由朗读,口头翻译课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 四人小组交流释疑。
3、 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指正。
①以学生的“学”为主,结合导学案,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大胆质疑精神;③
学生展示,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④夯实文言文基础。
四、思读课文,
感悟主旨。
轻声朗读,思考:
1、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劝说效果怎么样?从文中找依据,并分析。
4、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试从劝说的语言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原因,并完成板书设计:
孙权()学: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也 ;学有所成。
鲁肃()学: 才, 才,对朋友的进步由衷的 。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主旨。
1、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结合文本思考问题,感知人物形象,并在相应的句子旁作注解。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分析人物性格征,理解课文主旨,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在相互评价和鼓励中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读课文、交流等方式,理清文章层次。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三个人物的口吻、语气与神态,进一步领会与感悟: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五、体验反思、延伸训练。
幻灯显示问题: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2、学过本文之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伤仲永》一文深入引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3、假如咱们班有一名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如有以下不良行为:作业不按时完成,不专心听讲,挤出时间看漫画书,沉迷网络等现象,你是他(她)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劝他(她)?请写在导学案上。
4、学生展示交流劝说词。
1、 学生谈启示,并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来谈。
2、 运用本课所学所感,写下真诚的劝语,学习人物真诚、善劝的特点和现身说法的劝说技巧,力求劝说效果达到最佳。
3、相互交流,深刻感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①巩固课内知识,并学以致用;②通过写“劝说词”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也激发学生进一步领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③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启示,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以方仲永为鉴,以吕蒙为榜样,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课后作业:搜集古人苦读的故事,并结合学习本节课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1、 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体会主旨。
2、 准备完成课后作业。
此环节设计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受到情感熏陶,深刻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读书学习,而且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才学尚浅
↓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刻苦学习——鲁肃赞学
↓
学有所成
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围绕着两条线展开:一是朗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掌握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联系生活领悟学无止境、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从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能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度高。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白衣渡江”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体验反思”环节中,通过写“劝说词”并交流的训练,既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4、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
5、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
不足之处:
1、基础知识的学习用时较长。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8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 (地点)孙权的宫中 (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 (地点)吕蒙军帐中 (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2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2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1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4-2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范例06-1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篇09-0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27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8-15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6-2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