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知识点梳理

2020-11-07 劝学

  下面yjbys对《劝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欢迎大家阅读!
 

  【判断句】

  1、虽又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例装句】

  1、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状语后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假字】

  【以为轮】

  “”通“”。

  【虽有暴】

  “有”通“又”,“暴”通“曝”。

  【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多音字】

  兴:xìng(高兴)

  省:xǐng(反省)

  暴:gǎo(暴)

  中:zhōng(中间)

  xīng(兴起)

  shěng(省会)

  bào(暴力)

  zhòng(中计)

  参:cān(参考)

  cēn(参差)

  shēn(人参)

  【难句解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⑴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从”;后一个要译成“比”,“于”在形容词后面总是介引比较的对象。第一个“青”跟第二个“青”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译时两个介词结构要移到中心语前面作状语。

  ⑵前一个“青”,靛青,青蓝色的染料。现在也叫“靛蓝”。“蓝”,不是指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一种可以提炼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染青草”。

  译文:“靛青从蓝里取来,却是比蓝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⑴转折复句。

  ⑵“能”这里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词。《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词。“水”,动词,“能”的处所补语,上文“利足”也是“利于足”的省略形式。又,《韩非子·孤坟》:“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能法”也是“能于法”,在法制方面能干。“绝”,横渡,《三峡》有“沿溯阻绝”。

  译文:“借助船和桨的,并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干,却能横渡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筋骨的强劲。”或者:“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这样,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结构分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

  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结构示意图】

  【语法修辞】

  本文在写作上还有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的特点。文章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此的排比句式在文中很多,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和“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服的力量。

  【写作特点】

  1、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先讲积累,次讲有恒,后讲专一,层次非常分明。

  2、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3、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劝学》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劝学高中课文知识点12-07

《滕王阁序》知识点全梳理12-09

高一语文《雨巷》知识点梳理12-27

《清平乐·春归何处》知识点梳理05-19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11-10

高中语文 《滕王阁序》知识点梳理11-15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梳理12-27

高考文言文《滕王阁序》知识点全梳理12-09

《观潮》知识梳理11-17

劝学诗原文01-05

孙权劝学字词知识点整理 孙权劝学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