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沁园春长沙

2022-08-23 沁园春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案沁园春长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习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的毛泽东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习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习,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7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8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9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0

  一.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二.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导学流程:

  1.知识链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2.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1.利用工具书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2.在诵读中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①《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课前诵读,找找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有哪些?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开篇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并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③诵读时再找找“看”字统领了几句?都包括哪些意象?以及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如“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再如“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表现了什么?

  ④诵读后想想这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⑤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还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⑥试着揣摩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怀?

  5.整体读完这首词,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6.试着背诵全词。

  五.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六.学习小结

  七.反思提升

  八.课外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3.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教案沁园春长沙】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案11-18

沁园春长沙教案11-25

《沁园春·长沙》教案09-04

沁园春·长沙教案09-10

沁园春 长沙教案09-17

沁园春 长沙 教案09-17

教案沁园春长沙10-25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10-26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9-26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