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4-03-26 沁园春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长沙》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借助课后练习,转入对下阕的赏析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

  《沁园春·长沙》教案 2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知识链接】

  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自学】

  1.文学常识: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长沙”是词的__________。

  2.知人论世:

  (1)毛泽东,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基础知识:

  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

  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②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

  漫江: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怅:寥廓:

  谁主沉浮峥嵘:

  稠:恰: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激扬:粪土:击水:浪遏飞舟:

  4.读出诗的节奏,品味诗的`情感。

  5.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词,并概括词的上、下两阙内容:

  (2)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命一个小标题。

  【合作探究】

  1.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三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同学少年”?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6.《沁园春长沙》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检测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廓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B、沉浮携带仓茫

  C、挥斥酋劲峥嵘D、遏阻惆怅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

  C、层漫遍底D、碧尽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 3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意。

  3、适当拓展阅读,学习诗人情怀。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1925年之秋: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广东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由韶山赴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2、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全词以下的字不容易读准确,注出拼音:

  2、诵读中设想自己就是诗人,我发现,描写诗人行为

  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发展线索的是这几个字:

  ()—()—()—()—()—()

  三、合作探究:

  1、诵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湘江秋景:

  (注1:读诗方法之一展开想象,把诗句化为散文句子,展现出诗中景象。)

  (2)置身于这样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这境界充满了()。

  (注2:读诗方法之二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

  (3)再次诵读,用声音表现出景象的特点。

  (4)置身这样的'景象之中,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详解“怅寥廓”一句:

  2、诵读下阕

  (1)上阕结尾诗人发出惊天动地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回答了吗?怎样回答的?把诗人的回答明确写出来,应该是:

  (2)细读“同学少年”一节,我感到,这真是一群()的人。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注3:读诗方法之三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并且从中领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

  (3)结尾句中,蕴涵着诗人的呼喊,把它写出来,应该是:

  3、再诵全词

  (1)从情与景的关系看,这首词和许多词一样,上阕(),下阕(),这种情况叫做();

  上阕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情况叫做();

  下阕结尾一句是一幅画面,其中蕴涵诗人深深感情,这种情况叫做()。

  (注4:读诗方法之四体会情景关系,判定抒情方式。)

  (2)上阕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如果把它理解为当时大革命形势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波澜壮阔人生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其实,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注5:读诗方法之五对诗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读,可以读出诗的多重意义。)

  四、当堂检测:

  准确填写空格中的字词:

  ()子()头层林尽()百()争流万类霜天()自由怅()

  ()岁月风华正()挥斥方()万户()浪()飞舟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写秋的诗很多。

  1、请诵读下面三首诗,并简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总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分析:这三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2、再诵读下面两首诗,并简要分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这两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3、最后诵读课文后毛泽东三首诗,用下面的格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表达一下你读了这些诗以后的感悟:或许,我的人生也会遭逢“独”立“寒秋”的境况;但是,我不会;我要……

  《沁园春·长沙》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教案 6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 7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xx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我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我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9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 教案01-06

沁园春 长沙教案12-23

《沁园春长沙》教案12-10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8-25

沁园春 长沙06-25

沁园春·长沙12-28

沁园春·长沙03-07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7篇)06-21

教案沁园春长沙三篇03-07

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10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