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2021-08-08 琵琶行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 篇1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琵琶行》教案 篇4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 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 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琵琶行》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二)、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琵琶行》教案模板十篇

2.《琵琶行》教案集锦十篇

3.《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4.《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9篇

5.《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5篇

6.《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6篇

7.《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8.《琵琶行》教案模板集锦8篇

上一篇:《琵琶行》教案 下一篇:《琵琶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