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0-12-20 琵琶行

  一、概述

  本课文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材 一课时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可感却难以捕捉,而诗人却将这种抽象的艺术通过语言的魅力表现得形象可感,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习诗人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同时还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感知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3、教学重点:研读诗歌第二段,欣赏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诗人语言的独特魅力;

  4、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体味,师生共同揣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必修三。高一的学生,从年龄思维上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之时,容易受感染,多喜爱音乐,但对音乐的感受多为可感难言,何况这抽象的音乐还要用文字来表达。这真是难于上青天

  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的情怀也难以共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高山流水》的古曲引入,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齐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二)听名家诵读,再次感受诗歌的相惜情。(带着三个问题:①诗歌叙述了什么事?②塑造几个人物形象?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

  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三、欣赏音乐描写

  (一)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段)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段)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二)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属侧面描写)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1)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3)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中的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琵琶行》中作者生动的比喻修辞的运用,并讨论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①、如急雨 粗重急骤

  ②、如私语 轻微委婉

  ③、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④、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⑤、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⑥、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⑦、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⑧、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4)归纳本段音乐描写诗人运用的手法:

  ①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②、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③、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④、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四、学以致用

  赏析李白 《听蜀僧睿弹琴》感受音乐描写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想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讲解:这首五律写的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睿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绿绮本是琴名,汉代词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而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弹琴,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其实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五、小结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六、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背诵诗歌

【《琵琶行》的优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关琵琶行的教学设计12-20

优秀的《琵琶行》教学设计07-17

《琵琶行》精品教学设计12-21

《琵琶行》教学设计案例07-17

背影教学设计优质课12-25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08-29

《观潮》优质课教学设计07-10

观潮教学设计优质课09-12

《琵琶行》的教学设计之三12-21

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学反思 谈谈琵琶行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