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

2024-07-28 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

  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温食及热衣服。”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因时调五味

  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邹铉的说法仅仅是从五行生克规律的角度解释了五味与时令的关系,有些虽然符合生活实际,但其机制却并非只有五行生克那么简单。比如夏季自然界雨水多、湿气盛,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出现食欲不振,辛味食品具有健脾开胃、化湿行气的作用,所以夏季增辛对于养生保健确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仅仅是为了养肺气。而且有些增、减还需要辨证对待。

  夏季究竟应该多吃苦味食品,还是少吃苦味食品呢?如果搞清楚了其后隐藏的道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五味的增减在本质上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通过增减五味来调整脏腑的功能。夏季减苦是针对正常情况,因为夏季心气本较盛,多食苦则心气更旺,容易克肺造成肺虚;而增苦则是针对心气不足的病理情况,因为夏季心气当令,此时进食苦味食品“同气相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养心的作用。所以夏季究竟应该增苦还是减苦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者,夏季多食苦瓜等苦味食品,不但能够益心气,还可以清心消暑;而对于体质壮实、心气有余者则多食无益。

  因时择食类

  春为万物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萌动,饮食要以协助阳气升发为原则,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等温性食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气温较高,又需防止阳气上升太过,郁而化热,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凉的果品。

  夏季暑热多雨,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根据夏季高温湿盛的特点,饮食又要重视健脾、消暑、化湿,多吃苡米、绿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类食物,少吃甜、油腻助湿之品。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湿,又能起到“养肺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随着汗液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这就需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夏季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别应多进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清肺降气、润燥止渴之品为宜,可选用芝麻、核桃、梨、枣、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食物。少食辛辣发散之品,民间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说法,此时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最虚,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饮食也要以补阳为主,应吃性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圆肉、枣、山药、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属肾,肾主藏精,冬天补肾最为适宜,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黑色入肾,所以冬季食物应选择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菇、桑椹、魔芋、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现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颜色与其营养价值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营养含量越丰富,营养结构也越合理,所以冬天进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医理论,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非常科学合理。

  总之,饮食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疾病。

  未病先防

  关于未病先防,在暑热天气也同样重要。因为夏季闷热潮湿,机体抗病能力相对薄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致意思是,针对炎热夏季,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方面应主动调节情志,避免过怒烦躁,避免情绪抑郁,保持神清气爽。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日食姜也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实际应用。

  夏季,人们常常感觉暑热难耐,大汗淋漓,有些人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地待在空调房间中,这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研究指出,如果人体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易损伤人体的“卫表之阳”和“肺阳”,则易患夏令感冒、咳嗽、哮喘,如果原本就有此类疾病的人就更易加重这些疾病的冬天发作机会;而夏令过度贪食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之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因此,此时养生应当顾护体内肺脾阳气,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要注意不宜长期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不可过度贪食冰镇冷饮等。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既是一种有效的治病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一种方式。因为只有在夏季抓住有利时机,作最好的治疗,减轻或根治慢性疾病,才能更好地保护正气,保持健康长寿。

  冬病夏治是来源于中医理论的一种疗法,冬病就是所谓在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的时候进行治疗,来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的程度,所以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都在施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随访中,不少患者反映,经过治疗,确实减少了他们在冬季发病的机会,因此我们鼓励大家把握伏天的机会,积极参与到“冬病夏治”的队伍中来,改变往日得了病才去医院的观念,掌握主动权,将疾病制止于未发之时。

  之所以要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人体的阳气比较弱,冬季阳气较弱,所以防病、抗病的能力就降低了,如果我们夏天的时候就开始顾忌它,让人体的阳气增强起来,在冬天阳气下降的时候,由于已经顾护了阳气,就可以抵御邪气让人体发病减少。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会发作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寒温冷暖的每一次变化其实也都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界的四季气候的变化,而不要总是妄图去改变它。正确利用四时之变及时调整和“反省”我们自身,有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06-18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05-29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08-30

黄帝内经立春养生06-11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要点07-20

内经饮食养生10-05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08-16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04-03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夏天怎么养长04-11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冬天怎么养藏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