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古诗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作品介绍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30首。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原文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作者:唐·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文学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翠微寺所在的地理位置。“翠微”一词,本状山色之青翠缥缈,用以名宫及寺,当或与山色之映照有关。因此“翠微终南里”这一似乎是单纯交代翠微寺所在的诗句,便自然能引起读者青翠缥缈的终南山色环拥寺院的视觉联想。次句进一步点出时间气候和翠微寺景色最美的时候。雨后天晴,斜阳返照,青翠的山色清澄如洗。佛寺在夕阳余晖和翠绿山色的映照下显得分外鲜明夺目。诗人对翠微寺本身并不作着实的描绘刻画,仅从侧面略作烘托,并用一“宜”字轻轻透出自己对斜阳青山映照古寺的景象的审美愉悦。这种侧面烘染、空际传神的写法,貌似虚泛抽象,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笔墨省净而情味隽永。
三、四两句回过头来补叙自己是在什么情况和什么角度下观赏上述景色的。诗人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适逢雨后天晴,想到这正是乐游登眺的最佳时间,遂扶杖登山,一览山色寺容。在“久”与“一”,“沈冥”与“登眺”的对照中,透出一种久困幽居、忽返自然的开朗喜悦之情:登高俯瞰,山容寺貌,尽收眼底,返照映寺,尤增光辉。以上四句,逆笔倒叙,先写目接之景,再补叙前此的“闭关”和今日的“登眺”,文势便不落平衍,且与下两句自然接榫。
接下来两句,由登眺翠微寺而访寺僧居室。一“遂”字连接二者,过渡得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始知静者妙”,是说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却含而不宣。这种只点出却不点破的写法最适宜于表现别有会心的领悟。静修者的天机妙趣本来就是一种略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趣,勉强用语言去着力阐说,反失其真趣,不如浑沦而言,点到为止。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这是对自己之所以能“知静者妙”的一种说明。儒家与佛道,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因此,自己作为“家世重儒风”的儒者,对于空上人这样的习静高僧的妙趣自然也不难领悟体味了。这两句纯用议论,内容高度概括,意蕴丰富,在全篇中是点睛之笔,也是束上起下的枢纽。
由于虽“异门”而“同调”,便自然引出了“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的动人情景。如果说上句是彼此心灵上的契合感应的欣悦,那么下句便是彼此形迹上的融洽亲密的场景。两句一里一表,构成一幅知音同调间心灵交流融通的绝妙写意画。“毕景”二字,于轻描淡写中透出相互间谈笑之忘情,不知日之云夕的情景,造语生新而自然。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这两句由谈笑至夕进一步写到高斋夜宿。“还”字点出前面描叙的毕景谈笑之场景是在户外。高斋夜憩,透过暝暝夜色,时见远山晃动着放火烧荒的火光。此处对窗外远景似不经意的点染,传出了主人公闲逸高旷的意态。刀耕火种,本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农耕方式。这里用平淡的语调信口道出,正见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朴野,远离尘嚣,也是对“静者妙”的侧面烘染。妙在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情味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
“远山烧”的火光,又将高斋闲卧的诗人思绪引向天外的名山胜景。赤城山的颜色与形状,与望中的“远山烧”很容易构成联想,由“时见”而“缅怀”便显得相当自然。但更为内在的联系则是前面已经揭出的“静者妙”和“云林”趣。正是由于对云壑山林的爱好与追求,才使诗人由眼前景而神驰天外。临海峤与赤城山,系连类而及,其中亦自隐含踵迹前贤寻幽探胜的意蕴。
然而,诗情却并未沿“缅怀”“更忆”往下发展,而是就此收住,归结为对现境的赞美咏叹。对此终南翠微幽胜之境,耳闻山间风吹流泉所发出的清泠声韵,已经使人心神清澄,尘念一洗,不必效阮籍向孙登学栖神导气之术,发苏门之长啸。这是对翠微寺幽关境界的进一步渲染和赞叹,也是对“静者妙”与“云林”趣的进一步描写。在这种深情赞叹中,连想望中的名山胜景也变得可有可无了。结尾四句,一纵一收,一申一转,不仅增添了诗情的波峭,也使诗的韵味更加隽永了。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次第写出从登眺到造访、从欢谈毕景到夜宿高斋的过程。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记述游踪、描绘景物,而是抒发对云壑林泉的喜爱向往,以及“同调”之间心灵的交通融合。诗中出现的景物,无论是即目所见、即耳所闻,或是驰神遥想之景,都是对“静者妙”“云林”趣的一种烘染。因此在写法上与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物作工笔细描有明显区别,往往只用轻淡笔墨略作点染,不施藻绘刻画。初读或感其虚泛抽象,细味方觉其笔墨之外另有一种深情妙理,且令读者于略不经意的语调中想见诗人闲旷超逸的风神意态。语言质朴省净,情味丰厚隽永。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注释
1、诗题全诗校:“一作宿终南翠微寺。”翠微寺:《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太和宫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热,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改为翠微宫。今废为寺。”
2、闭关:闭门。
3、造:至。幽人:隐士。
4、静者:指隐者。
5、道:佛道。
6、云林:指山林。同调:志趣相同。谢灵运《七里濑》:“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7、相喜得:全诗校:“一作喜相得。”按,一作是。
8、毕景:日落。景,日光。
9、烧:野烧,烧草开荒。
10、谢灵运有《登临海娇》诗。《尔雅·释山》:“(山)锐而高,娇。”
11、风泉:风传泉响。清音:左思《招隐诗》:“山水有清音”。音,全诗校:“一作听。”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相关推荐
【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古诗欣赏】相关文章:
孟浩然的古诗05-30
王维唐诗《终南别业》05-29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06-01
唐诗《终南别业》赏析08-30
孟浩然的古诗春晓06-12
唐朝诗人卢纶古诗《题云际寺上方》10-11
孟浩然写的古诗01-20
孟浩然古诗《春晓》01-27
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原文鉴赏07-11
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古诗原文意思及赏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