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柳宗元的故事

2023-10-27 柳宗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家喻户晓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历史名人柳宗元的故事,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他既是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又是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晚年贬谪柳州、死在柳州,在柳州期间写了百篇优秀诗文,人们叫他“柳柳州”

  别名龙城、壶城的柳州市的罗池之畔,有一座纪念柳宗元的公园——柳侯公园,内有柳侯祠。柳侯祠建于唐代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祠内存有历代碑刻40多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荔子碑”:它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制成,碑文是韩愈写给柳州人祀柳侯的祭歌《迎享送神诗》,以开头一词“荔子”为名,苏东坡书,碑集是“韩文苏书柳事”,誉称“三绝碑”。柳侯祠附近还有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从他出生到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去世的47年中,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柳宗元祖籍山西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后来曾迁居江苏吴县。因为他晚年被贬谪到柳州、死在柳州,所以人们又叫他为柳柳州。

  一、疾恶不惧得奇名

  柳宗元的童年生活,一直都是和母亲、姐姐住在长安的西郊。母亲教他读古赋十四篇,他篇篇都能朗朗背诵。柳宗元的少年时代,因为时局动荡,家庭多变故,更由于他父亲的官职调动频繁,所以曾经跟随父亲去过许多地方,增加了社会阅历。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因事到江西去,柳宗元随父同行。当时,发生了李怀光由于阴谋策反而为他的部下牛名俊所杀的事件。柳宗元虽身在遥远的南方,但对那件事十分关切,写下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愤怒地谴责“逆贼”李怀光阴谋叛乱的“凶险之行”,表达了他反对分裂,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愿。这篇文章,使年刚13岁的他声名远播,并有了“奇名”。

  柳宗元的家庭影响,决定他从小就以读书做官作为努力的目标。所以,他早年在学习上所下的功夫,重点都在做诗、赋,写文章。

  20岁那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第二年春天,他在长安考中了进士。和他同时考取的32个人中,还有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柳宗元考中进士曾引起轰动,就连德宗皇帝也找左右大臣打听,知道他就是那个13岁写出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的神童。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柳宗元24岁,被吏部分发担任秘书省的校书郎,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过了两年,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柳宗元在这次考试中榜上有名,立刻被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这个职务实际和校书郎差不多,主要职责也不过是掌管编辑出版经籍和搜集已经散佚的图书。

  二、劳心劳力兴柳州

  柳宗元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到湖南永州整整10年后。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到达柳州。

  那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到处都有毒蛇猛兽。正如柳宗元在《寄韦珩》一诗里所说的,“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瘴气盛行,严重地危害着老百姓的生命。因而,中原人士都把柳州视为畏途。朝廷也往往把一些所谓犯了大罪的官吏贬谪到柳州。柳州虽然偏僻,但却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族同胞。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又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极端贫困。

  由于连年战乱,柳州“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的现象十分严重。柳宗元决心废除这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制订了一项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照时间计算奴婢应得的工钱,如果应得的工钱已达到所欠债务的数目时,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这项革新措施一经实行,立即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还被“桂管观察使”裴行立推广到柳州附近的其他州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数以千计的奴婢得到释放。

  针对柳州百姓迷信落后的风俗习惯,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和算卦先生到处骗人,又通过发展文化卫生事业来破除迷信落后的不良风俗,还兴办学堂,把已经废弃了多年的“府学”重新修复起来;针对柳州街道脏、乱、差,柳宗元动员当地的老百姓一起动手,重新修筑城墙,使“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他还亲自栽种仙灵毗(即淫羊藿)、木槲花等中草药,自采、自晒、自制,研究它们的效用,并写了《种仙灵毗》一诗,用以宣传这种草药对治疗脚病的神奇疗效。他还结合自己治病的切身体验,宣传推广《治疗疮方》、《治霍乱盐汤方》等民间验方,还教老百姓练习华佗传下来的古式保健操“五禽戏”。

  当时柳州百姓吃水用水困难,人们天天带着水罐到柳江取水。柳江河岸又高又陡,特别是天旱时水位降低,取水要跑很远的路,而雨天路滑,上下更困难。由于迷信思想的影响,老百姓不敢动土打井。柳宗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到柳州后的第二年的三月初,用公款组织人力挖掘了几口水井。至今,柳州民间还流传着“三川九漏(井)”传说,那是关于柳宗元在柳州打井的故事。柳宗元积极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荒地,那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有的开成菜地,有的辟为水田,有的种上树木和竹子。仅大云寺一处就种上了“竹三万竿”,开垦菜地“百畦”,规模相当大。柳宗元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曾经亲自在柳江边上栽种柳树,大力推行“柳州植柳”。

  柳宗元还积极发展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修造新船,发展交通事业,从而大大改变了柳州落后闭塞的状态。

  三、诗文风流耀柳州

  柳州旧志称“柳人知学自此始”,意思是说柳州人开始懂得学习就是从柳宗元到柳州的时候开始的。柳宗元对柳州青年学生的帮助十分热心,远远近近的读书人都向他请教,不仅是柳州的读书人,就连湖南衡阳以南的读书人都纷纷到柳州向他求教,其中中了进士的,几乎人人都向柳宗元学习过。

  柳州风景优美,柳宗元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出去游览,写下了许多歌咏柳州自然景色的诗文,计有百篇之多。柳宗元的游记散文非常著名,如《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等。他的诗虽然不多,只有163首,但它们有许多是在柳州写成的,造诣很深,无论古体或近体,都有一些佳作或警句。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有直接反映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诗篇,如《田家》等;有采用寓言笔调来写的政治讽刺诗,如《行路难》《笼鹰词》等;有歌唱祖国统一的颂歌,如《铙歌鼓吹曲》等;有以刻画自然景物取胜的古诗和绝句,如《渔翁》《江雪》等。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夏天,柳宗元到柳州不久写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情景交融,画面壮阔,感情深沉,不仅有着鲜明的时间和地域特色,还寓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一首抒情和写景相结合的好诗。

  在这类诗歌中,下面两首七绝也是柳宗元的名作。为《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另一首题为《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前一首,抒发对亲朋故友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孤寂生活的不满和长期被贬的愤慨情怀。文笔清新流畅,手法含蓄委婉。后一首,虽然写他和浩初和尚一同游山,但并不感到有什么乐趣,相反,却引起了内心的无比痛苦。他一心渴望着的是摆脱自己被贬的困境,早日自由地返回自己的故乡。

  柳宗元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开始被贬起,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止,整整14年。长期的贬谪生活,精神、物质上所受到的磨难,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朝廷实行大赦,召回柳宗元。当时柳宗元的身体却已经不行了,诏书还没有来得及到达柳州,他就在当年的10月5日含冤辞世,时年仅47岁。

  历史名人柳宗元除蟒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子夜时分,就有一座天桥从河西那边伸过潇水河面,搭在大西门码头,两盏灯笼把大西门码头照得雪亮。人走上这座天桥,就可以上天成仙。于是,每年到了这一天,许多善男信女就沐浴斋戒,梳妆打扮,登上天桥去成仙。

  那一年,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任司马。听到老百姓的这种传说后,心里很怀疑,哪有这样的怪事,决定探个究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柳宗元吃了晚饭,来到大西门码头。这时,明月从东山升起,把个永州城照得象白天一样。只见大西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男女老少,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好象赶庙会一般。柳宗元很随和地与百姓们谈着白话,问他们往年成仙的人以后有无音讯。百姓说,只见有人上去,却不见哪个下来,也不曾听说哪个有过音讯。说话间,子夜时辰已到,人们向着河西指指点点,柳宗元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对河的小山上,一道天桥突然直伸而来,连接在大西门河边,两盏灯笼高挂桥顶闪闪发光。这时,有些人便踏上桥头,往上面走去。柳宗元伫立一旁,仔细观察,只见连着“天桥”的那一头,是一条大蟒蛇,“天桥”是从蟒蛇的口中伸出来的,肯定是蛇的舌子,两盏灯笼那是蛇的眼睛了,这哪里是什么“天桥”,分明是这条恶蛇作孽作怪。他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决定要为百姓除掉这一大害。为不惊动恶蛇,他立忙叫随从回法华寺拿来一把大弓箭,对准蟒蛇的亮眼一箭射去。蟒蛇大叫一声,顿时地动山摇,它缩回舌头,“天桥”断了。蟒蛇瞎了左眼,伤了右眼,现出原形,滚滚爬爬,逃进了树林。百姓看得真切,这才知道上了当,往日已经“成仙”那些人的亲属,禁不住嚎淘大哭起来。柳宗元知道蟒蛇虽然瞎了一只眼,但还没有死,估计它还会出来求药治眼,便连夜通告了永州城内所有药铺,对瞎眼人前来买药的都要严加注意,只许给它毒药。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一家药铺里走进一个老头,手拄拐杖,蒙了左眼,要买眼药。药铺老板见了,想起柳司马的嘱咐,知道这老头定是那蟒蛇所变,便照着柳司马的话做了。老头拿着药,急忙回到河西的树林里,急忙把药往眼睛里抹,这一抹,痛得它满地打滚,把那些碗口粗的树子滚倒一大片,逃到一个山洞里去,右眼很快也瞎了,不久就死了。后来,有人从这个岩洞边过路,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直冲鼻孔,原来这是蟒蛇的尸体腐烂了。人们还从这个岩洞里搜出来好多铜扣子银扣子,这是被蟒蛇吃掉的人衣服上的。谁知这蟒蛇吞害了多少人的性命。从此以后,永州太平了,个个都感激柳司马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

  历史名人柳宗元的故事

  年少时期经历

  1、家族显赫

  柳宗元,字子厚,出生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祖籍是河东郡,即今天的山西一带。柳姓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从北朝时候开始,柳氏、裴氏和薛氏就被称为“河东三著姓”。几百年的时间里,河东柳氏,几乎历代都出过高官贵族。做官的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最次也是个刺史。唐代初期,柳宗元有两个祖先非常厉害,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另一位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柳宗元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里,从小接受的教育也远远优于普通人。

  2、父母教育

  柳宗元的父亲叫柳镇,性格耿直,无所畏惧,担任晋州录事参军,专门负责监察纪律,纠正官员过失。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生于大家族范阳卢氏,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柳宗元四岁的时候,柳镇因公从长安调往江南,长安的家里只有卢氏和子女们,卢氏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向孩子们教授十四篇古赋。

  3、少年得志,科举及第

  柳宗元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他的才华。在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反叛的藩镇将领,叫李怀光,朝廷把他平叛了。有一个姓崔的高官,想写一封给朝廷的贺信,找到了柳宗元,柳宗元代他写了一封给朝廷的贺信,《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一年,柳宗元才十三岁。

  年少成名的柳宗元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二十六岁中了博学鸿词科,进入仕途。唐代有一句话叫“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不算晚,柳宗元二十一岁就考中了,可见柳宗元多么有天赋。

  为官经历

  1、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参与的“二王集团”与“永贞革新”

  柳宗元在京做官期间,绕不开一个人,就是他的好朋友刘禹锡。

  刘禹锡,比柳宗元大一岁,两人是同龄人,而且是同一年进士及第。刘禹锡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太子的东宫里任职。当时的太子是李诵,在太子身边有两个他非常宠信的人,一个叫王叔文,因为下棋下得好,被封为侍棋待诏;另一个叫王伾,因为写毛笔字写得好,被封为侍书待招。太子李诵让这两个人在身边陪他读书。特别是王叔文,在东宫里给太子做了二十年的陪读。

  王叔文在太子身边陪读,刘禹锡也在太子东宫里做官,所以刘禹锡跟王叔文肯定认识。后来刘禹锡又把王叔文介绍给柳宗元认识。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当时是唐德宗时代,政治不景气,藩镇、宦官势力都很大,这些年轻人对社会现状不满,希望进行革新和改革。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逝,不料太子李诵此时却突发中风,幸好在王叔文等人的拥立下,李诵顺利登基,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

  拥立唐顺宗登基的王叔文担任翰林学士,在唐顺宗中风不能言语的情况下,成为朝廷的主要决策者。柳宗元也被委以重任。

  这些年轻人大胆改革,废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削弱藩镇、收回财权,这场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改革中得罪了太子、官员、宦官等集团的利益。

  当时唐顺宗由于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讲话,很多人呼吁为了朝政稳固,应当及早确立太子。可是以王叔文为首的这些改革派,是拒绝立太子的,原因是虽然现在唐顺宗支持改革,但是立了太子以后,他以后未必会有这种支持力度。

  不过在朝中大臣的呼吁下,唐顺宗还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李纯做太子。这样一来,王叔文等这些参与“永贞革新”的官员,就和太子李纯结下了梁子。

  永贞元年八月四日,唐顺宗禅位,太子李纯继位,即后来的唐宪宗。唐顺宗做了太上皇。

  八月六日,贬谪了“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转年,杀掉了王叔文。王伾也被贬,并且死在了贬谪地。

  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参与改革的八个人,一开始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刺史,还没走到地方,又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司马。“司马”在名义上是刺史的副手,但是由于这些人是戴罪之身,没有任何实权,相当于剥夺了这批人的政治权利。

  后来朝廷又下诏,这批人即使今后遇到朝廷颁布的什么大赦令,也不在宽赦的范围内。

  “左降官韦执宜、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本纪》)

  这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2、“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至永州

  32岁的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任永州司马。官职全称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员外置就是编外人员,就是说柳宗元没有任何管理权力。在这里形同罪囚。

  来到永州以后,柳宗元发现,不仅没有实权,甚至都没有住房,一开始只能住在一个庙里头。而且居住条件特别艰苦,周围都是蝮蛇、大马蜂、毒蚊子什么的,柳宗元不久得了病,吃了很多药。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师说》现在广为流传,当时在当时却遭到了很多嘲笑。因为唐代更看重门第,高贵的血统,靠读书,拜老师学习,很多高门望族不屑于此。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一直想回到京城,给很多在朝的官员写信,终于在被贬永州的第十年,当朝的宰相对被贬的“八司马”生了怜悯之心,又觉得他们有些才能,在地方有点屈才,所以就下了一道命令,把这八个人统统召回了长安。

  接到这个消息以后,柳宗元欣喜不已,写了首诗: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已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

  可是这八个人刚回到京城一两个月,事情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刘禹锡跟几个朋友到长安的玄都观里边去观赏桃花,写了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

  玄都观里这么多新种的桃树,这么多新开的桃花,都是我刘禹锡走了以后你们才开的吧,这些树都是我走了以后才栽的吧,朝廷上那些新贵都是我走了以后才提拔的吧,我走了你们都发达了吧。

  皇上一道诏书,将他们都由司马提升为刺史。从司马到刺史,官职提升了,但是距离京城更远了,柳宗元这一次的新官职是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岭南地区,唐朝时是荒蛮之地。

【历史名人柳宗元的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名人柳宗元除蟒的故事04-12

柳宗元的名人故事10-18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11-28

柳宗元的小故事12-07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06-11

柳宗元的故事典故11-29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11-05

柳宗元寓言故事12-08

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故事12-14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12-10